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全面檢討制度共尋解方

馬頭山梅花鹿遭遊蕩犬攻擊死亡,動保團體舉行記者會,要求農業部禁止在生態熱點餵食、回置,減少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蠻野心足協會提供)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9.16
 
201726日,農委會宣布:「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全面停止人道撲殺,12夜畫下句點。」原本希望藉此保護動物,卻造成收容所爆增。為了紓解空間,讓動物絕育後回放街頭,又造成遊蕩犬增加,經常傳出攻擊野生動物事件。日前馬頭山1頭梅花鹿,遭遊蕩犬攻擊死亡,全面引爆保育團體的怒火。
 
上周記者會中,他們要求農業部在生態豐富區,禁止棄養、取締餵養、收容動物不要回放。農業部代表回應時,卻主動提到零撲殺:「我們要跟地方動保機關溝通,現行動保法不是零安樂,有條件情況下還是可以撲殺,很遺憾很多地方在法令落實沒有到位,今年會做盤點,針對人道處理督導。」
 
他指的是《動保法》第12條,動物因傳染病、重病等因素,可以撲殺,但實務上,連總統賴清德都把零撲殺視為動保成就,地方更不會主動這麼做。農業部與其挑起零撲殺政策,又把責任推給地方,不如拿出有效對策。
 
 
淺山地區的穿山甲,普遍受遊蕩犬攻擊
 
依動保團體調查,遭遊蕩犬攻擊的野生動物,包括:穿山甲、石虎、白鼻心、山羌等,其中穿山甲最嚴重。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孫敬閔,是穿山甲專家,他表示,過去10年穿山甲超過一半傷勢,都跟犬隻攻擊有關,即使救治成功野放,存活率也很低,主要原因是再度遭到遊蕩犬攻擊。
 
穿山甲被攻擊的部位,主要是尾巴,孫敬閔說,尾巴具有重要的育幼功能,「牠用尾巴揹負幼獸,當尾巴不完整,就沒辦法把小朋友養大,當地族群會減少。」失去尾巴,對穿山甲來說,也會增加生存威脅。
 
遊蕩犬攻擊的野生動物,主要是穿山甲,圖為正常穿山甲的尾巴,以及被啃咬的尾巴比較圖。
(/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孫敬閔提供)


台南社大調查發現,野生動物與犬隻活動區域高度重疊。野生動物救傷學會獸醫師蕭舜庭則擔心,遭浪犬攻擊致死的動物,六到八成有小病毒。台灣很多帶狂犬病的鼬獾,遊蕩犬貓跟牠們接觸,又跟野生動物接觸,交叉感染機會變多。
 
依照農業部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零撲殺政策後,野生動物因犬貓攻擊致死或傷案例快速增加,之前每年約10件,2020年已超過50件,其中,石虎與遊蕩犬的生存區域重疊近九成,顯示遊蕩犬已顯著侵擾野生動物。


餵食、回放造成野犬群聚,農業部應禁止
 
這次梅花鹿事件,發生在高雄旗山區三協里,里長劉文寶說,這裏野犬群聚非常嚴重,村民運動都會四、五位作伴,有些野犬還會追到家裏,「今仔日野狗是咬鹿仔,若咬一个囡仔呢?」他認為,野犬會群聚,原因之一是有人餵養,吃不完發臭,也會汙染環境。之二,是政府把收容動物回放,造成遊蕩犬數量增加。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要求,至少在生態熱點,農業部要做到禁止棄養、取締餵養、不回置。取締餵養這件事,目前農業部還沒找到法源,但承諾會加強熱區家犬絕育,也不會回置,具體怎麼做並沒有說明。
 
 
與其聚焦零安樂,不如共商解方
 
動保團體並沒有在記者會中,點名零撲殺政策,是造成遊蕩犬增加的主要原因,但這的確是一直以來的爭議,今年七月有人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第一個要求就是「落實收容所人道安樂死」,已經超過5千個附議。
 
當年農委會推動零撲殺政策時,曾提到要推動源頭管理,包括飼主責任教育、寵物登記、下鄉巡迴絕育、商業買賣犬隻流向管理等等。理論上如果這些都做好,流浪動物數量會減少。反過來說,效果不彰,表示這些承諾都沒做到。

農業部常炫耀,零安樂是台灣動物保護的里程碑,甚至是亞洲第一。但零安樂不是給政府當政績,重點是該做的事要做到,與其聚焦在零安樂,事實上也不可能修法恢復,還是要回到最初,全面檢討制度,共同尋求解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