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農業政策--防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業政策--防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農委會要面對禁止廚餘養豬這件事

 
廚餘有積極的處理方式,如圖中環保署長張子敬去看的
新竹市高效處理廠就是其中一例。(/環保署)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8.31
 
在查獲非洲豬瘟(ASF)核酸陽性的肉品後,農委會宣布從91日起暫停廚餘養豬一個月。禁止廚餘養豬在2年多前的非洲豬瘟危機時,有一次比較完整的討論,可惜最後農委會不願面對,允許廚餘只要符合高溫蒸煮就可以繼續養豬。如今非洲豬瘟突破邊境,農委會要想的不是暫停一個月,而是全面禁止廚餘養豬。
 
不止為了防疫,廚餘養豬也已經是一件落伍且不經濟的行為。回想環保署在2005年之所以推動垃圾強制分類,要求垃圾分三類(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廚餘),一開始的動機是為了減少垃圾進入焚化爐的數量,至於廚餘出現資源化的想法那是之後的事了。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減少市場感染風險,雙北應盡早廢除活禽交易

 雙北家禽市場空間狹小,工作人員與家禽近距離、且長時間共處,
容易產生人畜共通疾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7.6
 
環南市場72PCR篩檢出41名陽性確診當天,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防疫記者會中說,台北市的確診案例7~8成可找到感染源,其中50% 與市場相關,反而過去以為主要感染源的醫院只佔3成。他因此推論:「市場是台灣這一波疫情最主要的感染來源。」
 
同一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舉行線上記者會,呼籲廢除雙北現行的活禽交易制度。雖然到目前為止無法證實兩者是否有正相關,但依照過去防堵禽流感的經驗,減少人與家禽不必要的接觸,的確能有效預防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
 
而農委會、雙北對廢除活禽交易早有共識,如今既然點出市場的風險,就應加快腳步廢除活禽交易。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有更科學的方法處理廚餘,為什麼非要養豬不可?

非洲豬瘟疫情升高,是否禁廚餘養豬再度成為話題。(/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9.1.8

金門海漂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後,防疫緊張升高,而廚餘養豬的爭議也跟著愈滾愈大,農委會一方面認同廚餘不養豬是最終目標,且輔導農民改用飼料或離牧,但卻不願意宣布廚餘禁養時間表。基於防疫,禁廚餘當然比不禁好,又能提高動物福利,而且廚餘有比養豬更好的利用方式,厭氧發酵可以產生能源,快速發酵可以製造有機肥,靠豬處理廚餘的年代早就過時了。

依照農委會統計,目前用廚餘養豬的農戶有1776個,其中239場已經改用飼料,357場已由環保署列管。包括清潔隊收的、餐廳委託清除業者收集的、以及養豬場自行收集的廚餘一年總計約77萬噸,飼養62萬頭豬,約是在養數的10分之1。農委會已經證實,不論豬隻品種為何,改用飼料都沒問題、而且還有補助。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賴清德怒了!非洲豬瘟疫情緊張 至今沒有地方縣市訂出演習時間

3日確認飄到金門的死豬感染非洲豬瘟,中央上緊發條拉緊報,但不論是縣市演習、
或是農委會處理豬隻的方式,甚至是要不要禁止廚餘餵豬,顯然都有待討論。
圖為農委會提供,東北季風風向與發現豬隻位置圖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9.1.4

去年最後一天(1231日)在金門金沙鎮田浦岸發現的斃死豬,經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產物定序結果與基因比對,發現跟中國大陸非洲豬瘟病毒株相似度100%,昨天農委會認定屬陽性案例。而這次發現格外重大,主要原因是這次是在豬隻的身上發現非洲豬瘟病毒,跟過去從肉製品中發現病毒的情境完全不同,顯示疫情已比過去更加緊張。

今天金門海邊又飆來一隻死豬,總統蔡英文今早還特別跑到金門視察防疫,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在今天早上召開中央跨部會應變會議因應。但相對於府院的高度警戒,防疫卻出現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情況,甚至要不要禁止廚餘養豬也出現爭議,而更重要的是大家是否都正視到了疫情的危急性?

賴清德今天上午在中央應變中心就痛批,沒有一個地方政府已決定防疫演習時間、地點、內容,這也表示,非洲豬瘟的防疫準備、行政溝通與流程,需要再深切檢討。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非洲豬瘟高峰期還有半年,四件事是關鍵

非洲豬瘟防疫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大家的努力。(/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1.1

上周五行政院年終記者會時,院長賴清德提到明年最重要的工作,而且用迫在眉睫來形容這件事的緊迫性,是非洲豬瘟防疫,第二才是拼經濟。由於中國已經全面被感染,而且疫情正在高峰期,農委會預估防疫工作至少還要半年才能稍微喘口氣,而台灣能不能安全過關,守住四件事是關鍵。

一、21年未經過防疫演習,要從生疏變熟練

依災害防救法第13條,當發生重大災害或有發生之虞時,中央依災害規模應成立不同等級的應變中心,同時通知地方政府也成立。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在上周記者會中說,地方應變中心的工作重點,首先要在一個月內舉辦防疫演習,成立養豬場生物安全控管系統,並檢視轄區內養豬場是否都符合標準。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從雞蛋芬普尼事件 看食安的三個問題

基於人道、食安,養雞環境都應該積極改善,廢除格子籠。
(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7.8.29

今年7月荷蘭、比利時、韓國陸續爆發雞蛋含殺蟲劑芬普尼(fipronil)殘留事件,事後農委會主動普檢全國雞場,並盡可能回收問題雞蛋,態度值得肯定。不過這件事也曝露出食安管理的三大問題,如果不深切檢討改進,食安將永遠難安。

首當其衝就是農藥管理不當。還有,未及時停售雞蛋,導致問題雞蛋流入各大通路,一句「市面上的雞蛋都是安全的」立刻破功。而且在未提出健康風險評估前,就說「即使吃到芬普尼雞蛋風險也不高」,對食安的風險教育也過於馬虎。

另外蔡政府為了把關食安,在環保署成立的化學局,在這次芬普尼事件中卻沒有角色,因為這次的禍首是農藥,而農藥又不歸化學局管,當初期待從源頭控管食安的關切物質,從這件事看來也沒有達到設立化學局的目的。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禽流感會議網路直播 行政透明有助於防疫

 有效防疫的前提是政府資訊要先公開。(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2.28

農委會23日解除七天禁宰禁運令,這波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也暫告一段落。在這七天之中農委會連開3場專家會議,而且史無前例在臉書直播,有助於大家理解決策過程中的折衝,以及未來面對禽流感疫情的作為。從這些討論也歸納出以下幾個重點,值得後續持續關注。

首先是這次禁宰令排除白肉雞、一日齡的雛雞,被質疑防疫出了大漏洞。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黃㯖昌說明,從去年下半年至今,白肉雞沒有高病原性禽流感案例,
2015年感染禽流感且撲殺的養殖場有35場是白肉雞,占當年1004場的比例不到3%,風險相對非常低,但不是絕對、也不是沒有感染。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進一步解釋,不會為了產業而犧牲防疫,而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防疫還是有產業的考量,這樣做見仁見智,但畢竟風險選擇也沒有絕對,是願意承擔多少的問題。風險與決策之間的折衝也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禽流感資訊越透明 防疫愈有利

資訊愈公開愈有助於防疫,也有助於後續管理精進。

文‧朱淑娟 2017.2.18

今年2月爆發會禽傳人的H5N6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以來,農委會雖然從17日起採取七天禁宰禁運的高規格防疫措施,但在資訊提供上卻相當低規格,有的甚至還說錯,最明顯是有關排除白肉雞不必禁宰禁運的說法前後不一。呼籲農委會應匯整相關單位訊息,而且充分、正確揭露,才有助於防疫。

農委會於16日的記者會中說明排除白肉雞的理由是:「白肉雞多數是安全飼養環境,而且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檢出高病原性禽流感。」之後有學者質疑這將出現防疫漏洞,農委會於17日再度舉行記者會,但說法又跟之前不同。

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黃㯖昌說:「2015年禽流感爆發時,撲殺1004場中有35場是白肉雞,比例約3%,風險相對非常低。」而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對於風險低的說法是:「白肉雞的蛋雞場,我們監測的抗體完全是陰性。」

但經查,2015年爆發嚴重禽流感疫情時,112日台南市鹽水就有一個白肉雞場因雞隻出現高死亡率採樣送檢,結果檢出「H5亞型禽流感病毒陽性」後立即預防性撲殺,周圍3公里加強監測,之後確診感染H5N2禽流感病毒。

當然那年相較於其他禽類,白肉雞場出現高病原性禽流感的比例較低,但並不是沒有、也不是零風險,關於這點,農委會可依事實說明風險評估及決策依據是什麼,而不是提供錯的說法,且不斷強調「我們的決策有堅實依據。」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禽流感防疫應有更遠大的目標

 H5N6禽流感病毒已跨越5縣市,農委會宣布17日起家禽禁宰禁運一周。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7.2.17

H5N6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已跨越五縣市,由於有禽傳人的風險,農委會主委林聰賢16日宣布採高規格防疫,從17日零時起全國禁宰、禁運家禽一周(白肉雞、洗選蛋除外)。七天禁宰令結束後,鴨隻要經檢驗禽流感且呈陽性才可以上市屠宰。這是有史以來因應禽流感疫情,實施最長時間的禁宰、禁運令。

然而,台灣從入冬到春時節幾乎年年爆發禽流感,而且每年都有不同亞種出現,禁宰、禁運、撲殺都只是短暫避免病毒擴散的方法而已,並無法因此消滅病毒。2015年禽流感病毒最嚴重時撲殺了540萬隻家禽,也禁宰、禁運過水禽,但之後兩年禽流感還是年年發生。因此,防疫應有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消滅禽流感病毒,而這絕不是只靠短時間的禁宰、禁運、撲殺就能辦到。

更何況這次禁宰、禁運令也出現漏網,排除白肉雞,這主要的考量是禁白肉雞對經濟及民生衝擊過大,這點可以理解,因為這是風險選擇的問題。但防檢局解釋未禁的理由是「因為白肉雞多數室內飼養,且到目前為止並未檢出高病原性禽流感」就並非如此,另外還排除洗選蛋,這都讓禁宰、禁運出現防疫漏網。

而農委會直指病毒來源是候鳥的說法也太過簡略,過去許多學者都提過,其他可能性還有留鳥、走私鳥、走私疫苗、甚至是本土禽流感病毒基因突變。因此防檢局認為「只要把家禽關好」就能避免禽流感病毒的說法也太簡單。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人道撲殺不只是道德問題

       未顧及動物福利的撲殺方式,增加人與動物接觸機會
反不利於防疫。(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本文同步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5.3.17

17日台灣發現H5亞型禽流感病毒以來,歷經三個月的禽流感危機已近尾聲,到316日止共有14縣市、800多個養禽場發現多種亞型病毒,撲殺的雞鴨鵝數量已達430多萬隻,比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預估的100萬隻足足多了四倍。

這麼龐大的撲殺數令人觸目驚心,隨即想到上個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撲殺現場所拍的影片,由於農委會未制定一套符合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範的人道撲殺程序,各縣市做法混亂,導致動物被悶死、夾死、壓死、燒死、燙死。防疫免不了撲殺,但我要說,如果少了動物福利關照的人道撲殺,就不能說是成功的防疫。

也許有人認為,人道撲殺只是動保人士的道德訴求,何況雞鴨鵝又是經濟動物,但上周在農委會舉辦的禽流感預防國際研討會中,來自荷蘭的人道撲殺專家Harm Kiezebrink提醒,符合動物福利的人道撲殺不只是道德問題而已,更有助於防疫。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台灣史上最嚴重禽流感 元凶大追蹤


繼二一四年年底韓國爆發疫情後,台灣邊關相繼失守,
全台驗出四種高致死性流感病毒,其中三種國內首見,
也再度讓消費者對飲食安全,打上一個大大問號。

原文刊登於2015.1.22出刊的《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

從一月九日屏東縣大武山一處蛋雞場爆發H5N2亞型高病原禽流感,其後在屏東、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彰化、桃園等縣市,超過兩百個雞、鴨、鵝場爆發禽流感病毒,預估撲殺數量將達一百萬隻以上,創台灣史上撲殺數最高紀錄。

這波禽流感病毒來勢洶洶且威力強大,而且從鴨、鵝感染擴散到產銷量龐大的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十九日在立法院答詢時首度坦承:「這波禽流感疫情算是嚴重」。

而且更複雜的是,到目前為止這波禽流感病毒已驗出四種高病原型。包括台灣原本就存在的舊型H5N2禽流感病毒,屏東縣大武山蛋雞場、台南一處肉雞場都屬於這一型。其他三型高病原禽流感都是台灣首度發現,包括新型H5N2亞型病毒、H5N8亞型病毒、H5N3亞型病毒。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蔡向榮分析,H5N8這株病毒與二○一四年南韓爆發的高病原禽流感相似度達九九%。新型H5N2這株病毒的H基因與韓國是同一型,N基因則與二○一一年中國吉林省分離的病毒最相近。

候鳥過境釀災?
三種病毒株,候鳥身上都有

這波禽流感從何而來官方定調為侯鳥帶來的,但民間卻有質疑聲音。

此時正是台灣候鳥過境的高峰期,蔡向榮認為,這波疫情來自候鳥的可能性最大。他提出的證據是,H5N8這株病毒本身就是從野鳥身上分離出來的,韓國、加拿大、美國、日本都曾有三種候鳥分離過這株病毒。另外H5N2H5N3這兩株病毒的比對也幾乎都來自野鳥。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謝快樂支持蔡向榮的說法,他表示,這次爆發疫情的水禽場都位於沿海地區,去年十一月韓國也才剛爆發禽流感,台灣從十二月起就陸續有水禽發現疫情。西海岸的水禽都是露天飼養,可能有某一批候鳥過境台灣, 看到水禽場有水、飼料,多少會經過。而他推測這一批候鳥糞便裏的病毒量很大,才會同時在這麼多縣市的水禽場爆發禽流感。

不過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質疑,直指病毒來源是候鳥的說法太簡略,其他可能性還有留鳥、走私鳥、走私疫苗、甚至是本土禽流感病毒基因突變。

官方隱匿資料惹禍?
未及時檢視,防疫現漏洞

朱增宏強調,農委會過去有隱匿禽流感的記錄,病毒資料也未完整公開,二○一○年五月台灣爆發禽流感時,研究會曾向農委會申請相關資料,農委會以「公務機密」為由拒絕提供。研究會隨後向行政院訴願被駁回後,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訴訟,二○一三年五月判決農委會敗訴,農委會上訴中。

二○一二年三月四日農委會首度坦承檢出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後續立法院成立調閱小組,發現台灣早在二○○三年就發現低病原病毒,隨後病毒變異甚至在地化,二○一二年台南、彰化、嘉義等地陸續爆發高病原禽流感。

朱增宏認為,如果當時資訊能公開,除了能檢視防疫措施是否正確,也能進一步釐清病毒株演化的關聯、突變出現新病毒的可能性及傳染途徑。他呼籲農委會應完整公佈這波禽流感病毒資料,才有助於日後防疫工作。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公布一份二○一二年到一三年與香港教授的研究報告,在台灣北部一家屠宰場採集雞鴨糞便、血液監測病毒與血清,八百多個雞血樣本中,八成驗出H9N2抗體陽性,而台灣官方從未公布台灣有H9N2病毒,研判台灣雞可能有用禽流感疫苗。她要求農委會應儘快公佈禽流感病毒八段基因、以及血清監測資料,供國際學者檢視。

陳保基坦言,二○○三年台灣爆發H5N2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時,因撲殺力道不足,病毒沒有清除乾淨,導致H5N2病毒已在地化且變異成高病原型。

由此可證,這次疫情是否一部份可能是本土病毒變異?而非單純候鳥導致?目前官方說法與民間推論莫衷一是。

禽流感疫情爆發後,對民眾飲食安全影響有多大?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為避免移動感染,農委會禁止水禽屠宰兩天。十三日也決定,為爭取處理時效,只要養禽場死亡率高達兩成以上,且送來的檢體經確認感染H5亞型病毒就撲殺,後續再依程序完成病毒分型及高低病原性判定。

屏東縣環保局長魯台營表示,第一個發現的屏東縣大武山蛋雞場,要撲殺的蛋雞高達十二萬隻,處理是一大考驗,所幸在動員人力支援後已順利完成。為了保險起見,連同沒有感染病毒的養禽場也一併消毒。他提到,農戶這次損失慘重,而且七、八個月內不可能再復養,農委會應重視農戶的損失。

朱增宏另質疑農委會並沒有訂出符合人道的SOP撲殺處理方式,而且還使用美國農業部(USDA)早已禁止的水化氯酫撲殺,突增動物的痛苦。他要求農委會應訂出撲殺的標準處理程序給各地方遵循。

台灣一再發生禽流感病毒,已是公共衛生的重大議題。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認為,台灣的禽畜飼養走入大型化,高密度圈養造成動物身心不健康,因此投藥頻繁,消費者吃到的是生病、含多量抗生素的動物體。

郭華仁強調,為了防疫,飼養場經常性消毒反而會提高病原演化壓力,容易產生突變。而且禽場須使用大量的水沖洗,廢水對河川污染量又大,加上必須進口雜糧飼養,不論從經濟、環境、或防疫角度,政府都應重新思考畜牧政策。

朱增宏說,畜牧政策不能只看經濟面,還要考量食品安全、防疫成本,農委會應建立總量觀念,鼓勵業者少養一點,民眾吃少一點、健康一點,就是最好的防疫之道。


●註一:如何避免禽流感感染風險
禽流感病毒會傳染人類嗎?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強調,四種禽流感病毒都不是人禽共通的傳染病,而且一月十四日禁宰令解除後,禽類要有健康證明才能進屠宰場,消費者只要將禽產品煮熟後,就可以安心食用。

不過,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謝快樂仍提醒消費者,這段期間不要吃生肉、生蛋,另鴨蛋比較容易沾到糞便,一定要把糞便弄掉再把蛋敲開。切菜砧板生食跟活食最好分開,可以減低感染的風險。

謝快樂分析,雖然這波禽流感亞型沒有感染人的記錄,但究竟會不會必須進一步實驗。尤其防疫人員很辛苦,每天撲殺工作十多個小時,日本學者曾提出報告,人的深層呼吸道細胞可以接受禽流感病毒,一旦高度曝露在病毒下就有風險。

他舉例,荷蘭二○○三年曾爆發H7N7禽流感病毒,一位獸醫師因高度曝露在病毒下 ,當時就感染發病死亡。他提醒,防護人員工作時要做好防護,工作後防護衣上沾滿高量病毒,灰塵透過眼睛、鼻子、嘴巴都可能感染,脫掉時要特別小心,要立即洗臉、洗手且要做徹底一點,就能減低風險

●註二:禽流感小檔案
指禽鳥類的流感,依抗原性分為不同亞型,血凝素(H)16個亞型,神經氨酸酶(N)9個亞型,依毒性不同又分為高病原、低病原,前者對禽類的致死性較後者高。

不同物種間的流感病毒原則上不會互相感染,但因流感病毒具有不斷變異的特質,控制不當就可能出現病毒變異。

●註三:各縣市確診禽流感統計表(統計到118日止)
採樣
場次
確診
亞型
確診
場次
桃園市
3
H5N2 
3
苗栗縣
1
0
彰化縣
7
H5N2  
H5
6

南投縣
1
0
雲林縣
126
H5N2
H5N8
H5 
101
嘉義縣
28
H5N2
H5N8
H5
27
台南市
32
H5N8
H5
31
高雄市
5
H5N8
5
屏東縣
71
H5N2
H5N8
H5
66
小計
274
H5N2
H5N8
H5
239
統計到118日止,不包含屏東縣大武山1本土H5N2蛋雞場
資料來源:農委會防檢局  朱淑娟整理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禽流感病毒從何來 動社:不能排除非法疫苗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
呼籲政府,應建立多層的偵測網,防疫才能掌握先機

補充2015.1.21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通過的「臨時提案」:
立委蘇震清等委員原提案:「農委會應盡速公開下列資料:新型H5N2H5N8H5N3病毒,與台灣歷年歷次各種禽流感疫情病毒、候鳥監測病毒之「八段」基因序列。後修正拿掉八段兩字。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蔡向榮表示,只要有公布就好,不一定要公開八段,他並說過去的疫情都有公佈在基因庫中。

‧朱淑娟 2015.1.20

到目前為止,農委會防檢局發佈這波禽流感有四種亞型(H5N2、新H5N2H5N8H5N3),且推估病毒來自候鳥。20日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認為,病毒來源不能排除非法疫苗的可能性。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要求農委會應盡速公佈新型H5N2H5N8H5N3病毒,以及台灣歷年歷次禽流感疫情病毒、候鳥監測病毒的「八段基因序列」,包括與鄰近國家歷年、歷次疫情病毒株分子流行病學比較的「完整報告」。

盡速公佈病毒八段基因

金傳春表示,要知道病毒從何而來,一定要看八段基因,就算病毒來自候鳥也要看候鳥佔了疫情多大的角色,而這全都要靠科學數據。

她表示,中國爆發H7N9時很快就上網公佈病毒的八段基因,這是國際趨勢,但號稱民主國家的台灣卻遲不公布,如果對自己的防疫有信心,一定是主動公布。台灣要做華人的成功典範,我們不公佈怎麼對得起國際社會?

病毒可能來自疫苗?

至於這波病毒來源是否可能是候鳥以外的原因?

她提到2012年到2013年與香港教授的一個研究報告,當時在台灣北部一家屠宰場採集雞鴨糞便、血液監測病毒與血清,800多個雞血樣本中,8成驗出H9N2抗體陽性,而台灣官方從未公布台灣有H9N2病毒,H9N2是中國盛行率最高的亞型,研判台灣雞可能有用禽流感疫苗。她說:「我做為一個流行病學家看到這個數字嚇壞了。」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質疑,目前政府不准禽場施打疫苗,但施打疫苗從過去到現在沒有停止過,為何官方從未正視這個問題?

金傳春表示,野鳥感染接下來傳給水禽,一旦傳到陸禽,很快會產生抗體,陸禽又會經呼吸道傳播,再來就是哺乳類,然後是人。流感病毒會快速組裝變成一個新的病毒,使用疫苗則會讓病毒永遠在當地落地生根,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政府不准用疫苗,但一定有業界用不合法的疫苗。

她舉例,全球防疫成功經驗,例如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全部都使用偵測系統。失敗的例子則是越南,使用疫苗而產生抗體,促進病毒變異。

朱增宏則說,農委會應勇於對外界說明台灣禽流感病毒來自「非法疫苗」的可能性,這樣才能讓雞農覺醒,如繼續誤信不肖獸醫或廠商偷打走私、不良品質的疫苗,可能害人害己甚至害慘整個產業,造成生靈塗炭。

農委會防檢局稍晚回應,還是認為這波疫苗來自候鳥的可能性最高,至於金傳春提到的H9N2,防檢局表示持續調查中,但至今並未發現異常抗體。

防疫網要建立多層防火牆

金傳春建議應做症候群偵測,訂定一個基準值、平均值,農戶一旦發現異常,全部電子通報,而且要有多層的偵測網,包括候鳥監測、農戶通報、化製場等等。目前農委會的通報方是被動通報,而唯有科技防疫才能掌握先機。

研究會提出,行政院應盡速成立「禽流感病毒研究與防疫諮詢小組」,納入國內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公共衛生、野生動物保育、動物福利等跨領域合作,協助病毒基因定序、比對其他禽流感病毒的演化關係。

另外也建議應公布所有檢出各亞型禽流感病毒養禽場的飼養型態(室內密閉、籠養、放牧有無圍網等)、養殖場地點分布圖,分析其飼養型態或生產系統及感染源的關連性,並依此擬定後續停養、復養、相關防疫措施。

過時的撲殺 會有先進的防疫措施?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5.1.20

禽流感疫情延燒兩周,農委會主委陳保基19日在立法院答詢時,初估這波禽流感疫情至少要撲殺一百萬隻雞、鴨、鵝。關於這件事,大家關心的都是疫情當前,雞鴨鵝還能不能吃、供給是否減少、會不會漲價等等跟自己利益有關的事,有誰想到這些無辜被波及的動物,竟然連一個好死都求不到。

目前有七縣市爆發包括舊型H5N2、新型H5N2H5N8H5N3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最早是鴨、鵝場,後來漸漸擴散到雞場。農委會為了爭取防疫時間,只要養禽場死亡率高達兩成以上,且送來的檢體經確認感染H5亞型病毒,不必判定高低病原性即撲殺(原本如屬低病原性不必撲殺)

這種寧願錯殺也不放過任何可能是高病原病毒的做法是否洽當,站在防疫角度可受公評,但衍生的現象就是必須被撲殺的動物大幅增加。

過時的指引、各縣市處理方式混亂

而各地方政府又要撲殺、消毒、又要站崗防止感染的禽場移動、亂丟、或偷宰,大家都忙翻了,人手及設施早已遠遠不足。加上沒有一致性的撲殺作業規範,撲殺變成一件恐佈的事。大家都說用「人道」的方法,恐怕連什麼是人道都搞不清楚。以這一波最早發現禽流感的屏東大武山蛋雞場為例,122千隻蛋雞要在一天半內全部撲殺然後送化製場,想都知道會怎麼處理。

果然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就翻出農委會「防範家禽流行性感冒(H5H7亞型)緊急應變措施手冊」,在「動物撲殺方式與屍體處理」這一章指出,撲殺是依據2004年英國一個動保團體給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建議。

研究會進一步訪問各縣市,撲殺方式大致有四種:水化氯醛+乾冰或二氧化碳(CO2)、水化氯醛、CO2或乾冰、直接裝袋等死。

但農委會這個應變措施早就過時了,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指出,OIE「陸生動物健康法典」中「動物防疫撲殺」一節,到去年為止已修到第七版,建議的方式是在一個密閉空間內直接使用CO2,或CO2再加一定比例的惰性氣體。而乾冰會讓動物低溫受凍到死亡,OIE已不建議使用。

另外依2013年美國獸醫學會(AVMA)最新版的「動物安樂死綱要」指出, 水化氯酫不應用於動物安樂死,美國農業部也已禁用。因為使用水化氯醛之前,必須先讓動物禁水,然後在飲水中投藥,但一來水禽養場禁水不易,二來已生病的家禽多半不會喝水,可能在沒有鎮定下就被直接裝袋。

而台灣從2003年發現H5N2低病原禽流感後,病毒已在地化並變異成高病原型,且在往後不斷重複發生疫情,被撲殺的動物不計其數,但農委會不但對於早已過時、且不符合國際人道規範的指引渾然不覺,而且也未訂定一套適用於各縣市的標準作業守則,才會導致各縣市各行其事的混亂場面。

事前防疫,才沒有事後撲殺

19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中,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列席報告,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也當場表示,尊重動物福利,願修正水禽撲殺方式。立委蘇震清等人也提出臨時提案,要求農委會擬定符合國際人道規範的畜禽疫病撲殺標準作業流程,沒有意外的話,明天(21)經濟委員會就通過。(註:1.21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已通過臨時提案)

疫情當前,撲殺動物是不得已的做法,但如果能事先做好防疫,動物不必無端被撲殺、業者不會損失、政府也無須付出龐大的人力及資源去善後。但事實是,連陳保基都坦承,2003年錯失H5N2禽流感病毒防堵先機,才會讓病毒在地化,病毒一日不除,這11年來接二連三發生疫情也是正常的事。

20135中國爆發新型H7N9禽流感後,陳保基宣傳統市場禁宰活禽,這一項多年來農委會周折反覆的政策終於訂了下來,減少活禽與人不必要的接觸,在禽流感防疫上做了一件難能可貴的事。

如今面臨新的疫情,陳保基19日在立法院當場承諾,要讓這波台灣首見的H5N8、新型H5N2H5N3三種高病原禽流感病毒在台灣消失,第二步還要讓已經在地化的H5N2 消失。目標很好,期待他真的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