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農業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業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一網打盡的底拖網,正在耗損海洋資源

 
 動社將2大桶下雜魚倒在行政院前,要求檢討底拖網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6.20
 
616日台北午後大雨滂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帶著2大桶、混雜不知名、被底拖網漁業誤捕的魚蝦,倒在行政院前的塑膠布上。「這些全部是小魚小蝦,有23百種,這麼小的白帶魚,我們不等牠長大賣錢,而是當成下雜魚做魚飼料,一公斤3塊到12塊錢,完全違反食物正義跟倫理。」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冒著大雨舉起一隻隻魚蝦,「台灣有800多艘底拖網,每天在台灣周邊橫掃海床,我們要求行政院重視底拖網對海洋生態的危害。」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黑熊之死,農委會要做的不只「沈痛呼籲」

 
麻醉繫放編號93685的黑熊,中套索陷阱(山豬吊)死於脫水,山豬吊對動物危害大,
敏感區應禁用或限用。(/林務局東勢處)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3.6.13
 
今年325日由屏科大野保所教授黃美秀研究團隊,麻醉繫放編號93685、紀錄標示「體修長、結實,身上無明顯疤痕」的大公熊,2個多月後卻在大雪山區誤中套索陷阱(山豬吊)死於脫水。農委會長久以來對山豬吊的管理不善再度被韃伐,但事後只發出「沉痛呼籲」、會加強推廣使用改良式獵具的新聞稿。
 
然而,農委會是野保法的主管機關,能做的不只沉痛呼籲、加強推廣,而是要負起立法、行政之責,提出實質降低山豬吊危害動物的辦法。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政策推動友善畜牧,可以減少排更多碳

 
耕種養殖排碳量大,需要政策積極減碳。(/動社)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6.6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今年8月環保署將提出碳費徵收及用途辦法,引發另一波討論熱潮。第一批徵收對象是水泥、鋼鐵等大戶,卻忽略集體排碳量大的其他產業,例如「耕種養殖」,它排放的甲烷又比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的威力更強,但關於這方面卻只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放入「推動低碳飲食」、而且還是教育宣導類,不是政策推動項目,這將錯過友善畜牧可達到的減碳效果。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呼籲,食物系統對碳排的貢獻不容忽視,政府應透過碳稅,輔導工廠化畜牧轉型為「友善畜牧」,減緩畜禽水產品的碳排。另外推動低碳飲食、減少剩食,不只從末端宣導民眾惜食,而是政策要負起責任,減少從生產到餐桌之前因運輸、保存不當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浪費。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被犧牲的農水,要把農業帶到何方?

 無預警停灌,造成桃竹苗1.9萬公頃即將收成的作物報廢,
農民上行政院抗議「農水應該農用,拒絕移撥」。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0.11.10
 
辛苦了三個月,只要再灌溉12次就可以收成的作物,一句停灌,桃竹苗19千公頃作物就這麼毀了。或許政府以為只要補償農民就能平息這場缺水風波。但一缺水就停灌、而且事前不必知會農民這種獨斷作風,背後卻隱含輕視農業的思維。如果未來缺水變常態,農業用水可能進一步被限縮,為了避免農業及農民的風險擴大,農業必需有因應氣候變異更積極的作為。
 
苗栗後龍灣寶農民洪箱,也是這次停灌的受害農民。不只這次,2014年大旱時她的田也沒有逃過休耕的命運。上一次還有立委幫忙開公聽會抗議,這次停灌卻彷彿被視為理所當然。112日她在臉書以個人名義,發起4日上午在行政院前的抗議行動,全國各地上百位農民及支持者來聲援,也點出以下幾個問題。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有機農業促進法第7條,當然優於新市鎮開發條例第21條

中崎農場有機農林曉佑說:「如果把這裏劃入橋頭科技園區,是有機農業促進法
通過後第一個被收回的專區,政府將威信盡失。」(/朱淑娟攝影)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0.5.19

科技部依行政院指示,預計在高雄新市鎮二期興建橋頭科學園區,上周環保署進行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農民提出開發案違反《有機農業促進法》第7條保障農民租約法條,科技部無權為了開發園區消滅區內的中崎有機農場。

內政部營建署則引《新市鎮開發條例》第21條:「特定區開發前的土地及建物只要主管機關通知就要自行拆除。」由於出現法律爭議,環保署決議暫緩範疇界定會議,待農委會、內政部的法律競合問題解決後再審。

如果要談這兩個法條的競合,其實法律規定已經很清楚,當法律出現競合,先比較何者為特別法、何者為普通法,並依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來處理。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減緩氣候變遷的農業衝擊,從保護農地做起

 科技無法完全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影響,更有力的是友善土地政策>
(/農委會)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10.8

接連幾份氣候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導致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枯旱及豪雨頻率增加,造成農地減少、產量失序且價格波動大。農委會上周提出多項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以減緩農業衝擊。但只有農委會提出調適策略還不足以因應,保護農地應該更有遠見,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都市計畫、工業園區開發、杜絕農地工廠汙染農作,才能有效保護農地、並保障糧食安全。

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1.5°C特別報告,全球均溫已比工業革命前增溫1.0°C,依目前的暖化速度,最快在15年內就可能升溫到1.5°C。此外,925IPCC於摩納哥發表的「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也指出,近年來格陵蘭、南極冰川融解加上海域升溫,已加快海平面上升速度。

台灣同步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百年來平均溫度已增加1.3°C,周圍海域海平面20年來每年上升3.4公分,造成沿海農地消失、乾旱與水患頻率增加。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極端氣候對台灣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影響很大,「再這樣下去,我們下一代將遭受嚴重的生活挑戰,未來絕對會有更多人吃不飽。」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怎麼增加農民收入、活化農村?這一切要從穩定水源開始...

南投的百香果園有了穩定水源,產量跟品質都提升,農民收入也增加了火。
(圖片來源/大坪頂百香果園)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朱淑娟 2019.2.27

幾乎每年冬季,台灣中南部都面臨少雨困境,而二月正是春耕季節、也是果樹成長期,水量不足的話,生長都會受影響、甚至休耕。

但少雨不一定等於缺水,當大旱已經常態化,需要更多抗旱做法來因應。稻作可透過水源調度因應,今年春耕已安全過關。坡地果樹(梨、李、桃、枇杷、龍眼)也可以用省水灌溉設施、做好田間管理,就可以對抗少雨,不再聽天由命。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當農地不斷流失、農業用水再減一成,如何保障永續農業?

 沒有明確目標的農業會議,將為農業帶往那個方向?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8.9.11

「全國農業會議」上周六落幕時,正好迎上台北一場暴雨,似乎在回應整場會議的討論焦點,氣候變遷下台灣農業永續的挑戰。會中,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台灣農業永續一定是先有土安、環安、農安、才有食安。」然而對照七年前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許多指標不進反退,而且在農地不斷流失、灌溉用水不足及汙染下,要維持農業永續已經愈來愈困難。

首先是會議的定位,農委會說距離上次農業會議已經過15年,也就是民進黨執政的2003年。這個說法非常奇怪,因為2011年就舉辦過「全國糧食安全會議」,總統、行政院長都到場做重要宣示,當然是一次重要的農業會議。就連現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都是當年與會的重要學者,不能因為是國民黨辦的所以不算,反而應將上次會議結論拿出來檢討,才能看出這七年之間台灣農業的進退。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農田水利會「升格」公務機關會讓農業水權更有保障?

農民擔心水利會改制後農業用水更不保。(/馮詠淮)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8.1.18

農田水利會改公部門引發爭議,農委會以「農業水權更有保障」為政策辯護,林聰賢主委更說「缺水時第一順位一定是農業用水」。不過這話恐怕說得太早,而且很快就有機會檢驗。今年又逢乾旱,目前苗栗明德水庫缺水嚴重,蓄水率已是全國最低,近日會不會宣布休耕?就可以檢驗農委會說的話,是真還是假。

這次農田水利會改制有沒有政治目的,不用懷疑一定有,是否強取民間財產也可受公評。但最重要是,改制後能不能達到農委會承諾的保障農業水權,包括:不分灌區內外一律供水、依法保障農業用水的第一順位等等。如果不能,那改制的意義真的就只剩政治目的了,何況又上演立法院強勢通過的戲碼。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天災改變作物生產,糧食援助更加迫切

農委會說明,莫蘭蒂的農損已達8億元,水果價格還會再漲。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6.9.20

因為氣候改變,農作物生產情況已出現混亂,「每有風災、必有農損」也幾乎成為台灣的常態。上周受莫蘭蒂颱風影響,農委會統計農業損失就高達85129萬元,直接影響的是農產品的收成數量以及物價。

在農作物產量呈現不穩定的情況下,農委會統計台灣有7.38%、約160萬人口營養不足。而另一方面糧食浪費卻高達三成。未來如何提供數量穩定及安全的糧食,並且平衡糧食的過剩與浪費,已經比過去更迫切、也更複雜。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為什麼只有六都學童可以吃好午餐?

連營養午餐政策都六都優先,這是什麼奇怪的六都邏輯?(攝影/陳明仁)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6.8.16

從社會住宅、空汙政策、到修棒球場,什麼事都六都優先,彷彿台灣只剩下六都,只要把六都治理好,就等於國家治理好,這導致城鄉差距愈來愈嚴重。現在農委會連學童營養午餐都是這種六都思維,就看不懂是什麼邏輯。不管其他政策怎樣,至少全國兒童營養午餐這件事,應該吃得人人平等。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食安,從校園營養午餐做起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6.8.9

民眾對食安的感受如何?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在3日一場會議中直接破題:「所有議題中民眾最關心的是食安、對政府最不信任的也是食安。」而僅管從產地到餐桌處處都是風險,一遇到問題政府公布的檢驗合格率都100%,讓人更錯亂。未來農委會願意公開資訊,是好的開始,大家也有機會好好檢視一下。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4-4)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溉用水

‧朱淑娟/2011.5.22

農委會日前宣布,2020年糧食自給率從現在32%提高到40%,策略之一就是讓20萬公頃休耕中的農田復耕,但如果沒有足夠農業用水如何達成?

5月11日淡江大學副校長虞國興在農委會「糧食安全會議」中指出,要保有安全糧食,世界糧農組織建議應增加灌溉面積跟灌溉用水。歐盟也推動「單一給付制度」,確保農田隨時保持在可復耕狀態。

但台灣的情況是,一遇到缺水,農業用水總是優先被調用。20年來農業用水僅維持在低標的106億噸(註)已經有農田被迫休耕或缺水。一旦繼續調撥,農業用水立刻不足,又那裏有水讓休耕田復耕?

(註)依民國87年「全國國土及水資源會議」決議,農委會進行「農業用水量化目標及總量清查」,包括灌溉、養殖、畜牧用水。如維持高標(即正常灌溉,且維持三生功能)每年需用水147.74億噸中標138.09億噸(缺水率8%)。低標106.32億噸,休耕13%且缺水率8%。

農業用水可進一步節水?

虞國興表示,灌溉用水多數來自河川、動力抽水、地下水,水庫及埤塘水源占不到一成。灌排渠道總長7公里,給水路32,162公里,排水路23,672公里。他建議應配合各地水資源條件檢討耕作制度,例如檢討漫灌、溝灌的方式,改成噴灌、滴權,每公頃每期作可省下五千立方公尺水量。

而農業用水是否還有進一步節約空間,在這場會議中有較多的討論。水利技師公會認為,台灣每年休耕達20萬公頃,但農業用水量並未顯著減少,表示農業用水效率有問題,未來復耕應以用水少的作物為主。

農業用水有多功能用途

有學者認為,農業用水因為免費所以非常浪費、沒有效律。但有學者立刻反駁:「說農業用水浪費我反對,水利會已經很努力做水資源管理,不能說現在沒有效律」。有人要求農民晚上應去巡田水,他則說,這是不可能的,晚上渠道用水也不可能關掉,「台灣的農業用水已經很進步」。

農委會表示,台灣農業用水占62.4%,相較世界各國用水量並未偏高。而且農業用水不止為了灌溉,還具有涵養地下水源、減輕地層下陷等效益。

水利署:耕作制度要重新檢討

水利署官員強調「水是政治議題」,政府一年補助200億給農田水利會做操作費,自己抽水還有獎金,而且水權比真的農業需用水多出很多。

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表示,現在的問題是水不足,只要可以節水的地方都應檢討。目前輪灌、休耕沒有系統性,有農田休耕、但用水沒減少,「農業配水跟休耕用水脫勾並不合理」。農業合理用水,節下來的水是有用的財產。他認為,未來水利會可扮演水資源管理角色,推動節水回饋制度。

水利署官員普遍支持農業用水在合理範圍應支援工業用水,可預見未來一遇到乾旱,農業用水一定會繼續被調撥。但另一方面,如何維持足夠農業用水,需要進一步的策略,否則糧食安全恐怕又只是口號而已。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4-3)消失的良田

‧ 朱淑娟/2011.5.16

農地不斷釋出,也加速農田消失。即使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明訂,徵收土地應盡量避免耕地,但包括科學園區、工業區在選地時都希望找地勢平坦的土地,於是地形完整的大片農地就優先被考量。

政大地政系教授賴宗裕在5月11日農委會舉行的「糧食安全會議」中提出,目前全國「法定耕地」有76萬公頃(包括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山坡地保育區、森林區的農牧用地),而其中屬於「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有27萬公頃,加台糖的3.8萬公頃,合計約30萬公頃。

農糧署長陳文德表示優良農地應優先保留,但賴宗裕認為基於糧食安全考量,光保留這30萬公頃的優良農地並不夠。

農地不斷流失

但何謂「優良農地」農委會並沒有明確定義,導致許多土地徵收案件都涉及優良農地而引發爭議。農委會預計年底前訂出優良農地畫設準則、未來農地變更從嚴審核。會中有學者建議應訂定農地分級原則。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回應,雖然法令有規定也有制度,但農地還是不斷流失,這是因為其中有許多政治性考量。年底前將推動農地資源盤查,台灣農地總量多少、現有的80多萬公頃農牧用地品質如何、農地有多少汙染等,讓具體資訊、透明才能理性討論。

國外如何保護農地

賴宗裕在會中說明多個國家保護農地的作法。例如英國,將農地分為一級(最佳)到五級,透過分區來保留生產力高的農地,例如設立鄉村地區發展原則,應優先使用褐地(Brownfield),沒有褐地才能用綠地。

歐盟利用土壤分類決定土地是否適合農作。另外政府有儲備土地制度,購買農民沒有意願耕作的農地,提高農地使用率。

目前台灣有20萬公頃農田休耕,但農民可領補償金,加上可保有農保資格,因此即使不耕作多數也想繼續保有農地。然而,休耕補償金每公頃45,000元,變成租地的基本價格,農地租用成本提高,想租地耕作的人可能因租金太高而放棄。歐盟的土地儲備制或可供台灣參考。

瑞士訂定直接支付規則、農業分區規則。透過聯邦農地法、聯邦農業租賃法嚴格管制農地。日本的優良農地原則禁止轉用,當實際農地面積低於政策目標值時,政府則加強編入農用地區域農地。

重大建設顛覆國土計畫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表示,國土計畫不同區域原本各有功能,要做農就去買農地、要做工就去找工地,但一遇到政治經濟力量,國土規畫就變樣了。許多所謂「重大建設」進一步瓦解國土規畫,造成農地進一步流失。

他舉例,苗栗縣還有6000多公頃編定未用或閒置的工業區,卻還要徵收灣寶良田做後龍科技園區。中科四期所在地是中部生產地帶的核心區、地層下陷區、水資源吃緊地區。而依彰化縣的農地資源空間規畫,二林地區農業可優先釋出的土地面積是零。但中科四期還是選址在這裏。

而國光石化選址彰化海岸更是在的顛覆國土計畫。廖本全指出,依台灣沿海自然保育區計畫,國光石化預定地的濁水溪以北大城濕地是一級保育區,一級國土保育地區管制項目:維持原棲地自然狀態之進行、不得排放廢汙水,也不得挖取砂土,他質疑:「你還在這裏抽砂填海造陸?」

農地消失根源在農村價值不受重視

種種原因造成良田一點點消失,加上土地劣質化、耕地面積小而零散、小農經營成本高、農民收入少、農民高齡化,都進一步威脅農地、以及農村未來發展。一位台大學生說,他阿嬤常說:「做農做到這一代就好」,因此全力培養小孩念書到都市工作。而這也是許多農村老人家的心願。

廖本全強調,台灣要成為一個永續的社會要回到兩個根本,一是回到國土規畫、二是建構在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上。農地消失根源在農村價值不受重視,而台灣的農業最需要的就是肯定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4-2)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朱淑娟/2011.5.10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指出,目前我國領取休耕補償給付的休耕面積達20萬公頃,如再加上未領取休耕給付的棄耕面積,已達90萬公頃,已超過耕作面積,休耕政策應重新檢討。

台灣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也認為,休耕給付應限於無力或無法農作的農民,而只要領了給付的田,支配權應交給政府,讓想從事農作的人耕作。否則農地租金都從休耕補償金起跳,導致租地成本過高,不耕作反而每公頃又可領45000元,「整個制度是在鼓勵大家不要做」。

糧食依賴進口的基礎已改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1995年農委會政策白皮書明白寫著台灣放棄糧食自主,只要維持糧食供需平衡就好。但當時開放糧食進口時一桶石油平均價格20到30美元,石油價格不斷翻漲,2008年還曾漲到140美元,當時認為糧食可以依賴進口的基礎已經改變。

民國9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必須進口14萬噸糙米,占國內消費量一成。為了避免生產過剩,農委會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鼓勵休耕。糧食自給率不足,台灣還有大量休耕地,浪費資源。

大成長城公司總經理胡麒麟表示,石油價格會影響玉米價格,業者最擔心價格波動,希望能提升自給率,他建議把休耕給付用來鼓勵種植玉米、黃豆。

補貼制度應重新檢討

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預算太多用於消極性補貼,500億用於農民年金、補貼肥料生產者一年60到60億、休耕補貼100多億,應改為環境補貼。

綠農的家負責人洪輝祥建議,小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土地問題、環境問題。農業補貼應改為積極性補貼,例如可補貼農民除草。一公頃稻田人工除草要60,000元,可促進就業。

另外他建議應鼓勵農民少用化肥,不但可以減少傷害農地,而且生產的作物還可提高收入。他舉例,一般用化肥的稻穀每公斤賣18元,有機稻穀可賣50~70元,碾好的米每公斤賣到120元。

休耕地活化 困難重重

農委會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提出,未來休耕田將鼓勵種植進口量大的雜糧作物。但學者認為,因有休耕補償,農民復耕意願低。有些農地休耕長達七、八年,或堆置廢棄物、地力喪失、或農水路失修,復耕恐怕有困難。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認為,農地不當利用、農地分散化的問題還沒解決,要落實糧食安全難度還很高。他建議應先把優良農地保護下來,分散的土地再合理利用。

農業的未來在小農

台灣農民年齡高(平均61歲且後繼難尋) ,耕地小(76.6%小於一公頃,平均1.1公頃),小農生產成本高。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用意是讓擁有小面積農地的農民,將農地承租給有意願耕種的佃農,擴大耕地、成本降低、提高競爭力,同時吸引年輕人從事農作。

農委會統計,政策從98年5月推動到99年8月止,完成租地3721公頃,每人12.7公頃。但這樣的成績無論如何都不能算好。

洪輝祥則認為,小農才是台灣的希望,但一有天災農產品價格稍漲消費者就有怨言。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偏低,導致農家收入不好,又要承受天災的風險,大家都覺得「做農沒前途」,想當農夫的人就會愈來愈少。

黃琮琪指出,政府不敢讓糧價上漲,多數小農就沒意願生產,生產成本這麼高,鼓勵種植的配套都沒出來,「糧食安全發展的決心依然很遙遠」。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4-1)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朱淑娟/2011.5.10

卅年來台灣人口成長,但耕地面積卻逐漸減少,包括耕地、林地、魚塭從民國七十年的90萬公頃,九十八年減到81萬公頃,消失一成。糧食自給率從民國七十年的53.8%,逐漸下降到32%,引發糧食安全疑慮。

過去我國並未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今天(5/10)農委會舉行「糧食安全會議」,提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目標提高到40%。但40%是否就足以保障糧食安全?而即使要提高到40%,是否真能達成、還有多少困難要突破?

台灣的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什麼是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的定義各界有不同看法。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認為,糧食安全應包括數量、合理價格水準、安全的品質。因此,政策擬定指標時不應只有單一指標,而是多種指標。

陳吉仲今天特別提醒,未來糧價可能居高不下,對弱勢族群衝擊相當大,政府應強化食物救助機制,照顧弱勢族群生活。

國內糧食救助自2003年開辦,平均每年約2000公噸,他建議可比照美國,將每年消費支出的20%設定為食物券給付金額,每年只需要178億。

家扶基金會研究發展室主任魏季李說,糧食安全應以滿足基本食物需求為主,物價一上漲首當其衝的是弱勢族群,家扶扶助三萬多家庭,收入未達兩萬元的有75%,糖一包上漲五元對他們的影響就很嚴重。

台灣糧食自給率在「絕對低的狀態」

今年初起,走進熟悉的麵包店,發現吐司每包從52元漲到57元,小蛋糕也漲了兩元,平常買一盒減20元的優惠也取消。愛吃麵包的人對麵包漲價感覺特別深刻,記得三年前也大漲過一次,連同這一次前後漲了兩成。

不只麵包,包括麵食、奶粉、豬肉、雞肉、雞蛋全面上漲。台灣大宗物價指數從2006年起,麵食製品、進口飼料平均漲了六、七成。

雖然台灣稻米自給率還有九成,但小麥、玉米、黃豆、蔗糖總進口量893萬公噸,佔供給的98%,導致台灣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32%。

台大農經系教授林國慶指出,相較於日本糧食自給率41%、韓國45%、英國70%,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法國都超過100%。他認為,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相較先進國家,處於「絕對低的狀態」。

而氣候變遷影響作物收成、石油上漲運輸成本提高,糧食進口價格立刻上漲。加上全球人口成長、生質能搶糧,國際穀價未來十年還會高於過去十年。有些國家作物欠收時禁止出口,進口國就算有錢也可能買不到糧食。

2020年提高糧食自給率到40%,如何提高?

要在2020年將現行糧食自給率再提高8%,農委會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提出的策略包括:活化休耕地種植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鼓勵在地飲食、鼓勵多吃米食、另外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糧食自給率逐漸下降是許多內、外因素造成的。一九七○年為了提高農民所得實施保購收購,公糧爆增後外賣,但在美國抗議傾銷後停止外銷,於是調整內部結構推動稻田轉作計畫。

林國慶表示,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指標之一,自給率愈高代表糧食安全程度愈高。但在現行的政策架購下卻是困難重重。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認為,目標很重要,但最好不要單一指標,否則容易造成扭曲。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他也提醒 糧食安全要做最壞情況的準備,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

好的農地應保留下來

蕭代基指出,好的農地要保護下來,農業用水、肥料短缺時如何處理。這些都要做結構性改革,但結構性的問題最困難,因為有很多利益團體。他今天也提到法令鬆綁導致農地蓋農舍的問題相當嚴重。

民國八十九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通過,農地開放自然人可買賣,耕地分割從5公頃降到0.25公頃,放寬農舍申請規定。農委會表示,原本的用意是讓農民在農地上興建可以放置農機的地方並居住,但實施後卻發現農舍興建多數不是以農業經營為目的。

蔡培慧表示,農地不種米、種房子。美濃、埔里、宜蘭就有許多豪華農舍。監察院去年九月十六日糾正農委會、內政部,指集村農舍位於特定農業區已破壞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汙染。

去年七月十四日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也被質疑可能淪為農地炒作的工具。雖然農委會強調,農村再生條例中沒有一條規定涉及農地徵收,絕不會強制徵收土地。但條例中首創農村社區、農村再生發展區名詞,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質疑,是否不受非都市土地分區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