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周一晚上10點
公視13頻道《我們的島》為您播出
-呼吸的風險 PM2.5-
完整節目:呼吸的風險(下)
文‧朱淑娟2012.7.30
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想咳嗽、呼吸有點不順、眼睛微微刺痛,感覺空氣中似乎有看不見的什麼…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家住高雄,去年秋冬發現空氣品質不好,每天上班都看到空氣霧濛濛的。上環保署網站一查,發現空氣品質真的很不好,主要是懸浮微粒濃度很高。這個發現觸發她想了解能見度與空氣品質之間的關聯,於是從2012年2月開始了連續100天的觀測。
她的做法是,每天從高雄辦公室往柴山方向連續拍攝,觀察後發現柴山真是千變萬化,而這些變化跟季節、天氣型態大有關係。她發現:「2月跟3月柴山有一點不同,2月可看到一點柴山的線條,3月幾乎都看不到。4月對流比較旺盛,擴散比較好;5月夏季擴散很好,5月1到10日有六天狀況比較好。」
她的發現證實即使不看監測數據,也可以從天氣觀察空氣汙染情形。視線不好時不一定是水氣產生的「霧」,而是因為細懸浮微粒PM2.5粒徑小,陽光碰到折射後影響能見度,這種情形稱為「霾」。
「以台灣來說,北部的情況是霧的機會比較多。」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中、南部卻是霾的情況遠大於霧,搭高鐵只要過了苗栗以南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的霾,大部分都是空氣汙染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