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共電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電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訪問官員難、找專家證人更難!李惠仁調查報導20年,戳破官學利益共生泡沫

 導演李惠仁(左)從2004年開始追蹤禽流感疫情,右為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
圖/不能戳的秘密》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 2023.9.20
 
前言:
調查報導的一個重點是「尋求專家證言」,但在導演李惠仁調查農業部與家衛所生物安全與學術倫理的《不能戳的秘密III》記錄過程中,國內竟然找不到一位學者願意面對鏡頭,可見學術界自我退縮到什麼程度。但調查記者的工作就是留下紀錄、促成社會重視與討論,即使改變並非一朝一夕。
 
內文:
2011年李惠仁導演揭發台灣H5N2禽流感疫情並完成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I,不但是台灣面對禽流感的起點,也是台灣調查報導的里程碑。繼2013《不能戳的秘密II》,近期他回到疫情的原點探討「實驗室生物安全」,呈現官員如何官官相護為疫情埋下巨大風險。

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突破普丁的媒體統治,俄國獨立媒體「雨電視」忠於理想的選擇

「雨電視」創辦人娜塔沙在普丁治下,堅定走出獨立媒體之路。(/公視)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 2022.9.28
 
「公視+網站正在播出的紀錄片F@ck This Job,是一部談俄羅斯獨立媒體「Dozhd TV(雨電視),在普丁政權下突圍的故事。片中有兩條軸線,一是2012年普丁再度當選總統以來,透過一連串政治事件,呈現他如何一步步排除異己、緊縮言論。另一個是雨電視創辦人娜塔沙‧辛蒂耶娃在跟普丁交鋒過程中,逐漸對政治覺醒,並堅定走出獨立媒體之路的心路歷程。
 
2008,娜塔沙是一個擁有白色別墅、粉紅色跑車的音樂電台執行長,她熱愛跳舞、對政治一點都沒興趣,甚至不想、也不會去投票。某天她問先生沙夏:「為什麼沒有給一般人看的電視?我們應該來辦一個。」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莫拉克十周年,水患的啟示與未來



本文為作者在2019.8.7華視晚間新聞「客座總編輯」單元分享內容。

文‧朱淑娟 2019.8.7

今天87日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日子,十年前的今天,莫拉克颱風在花蓮登陸,隔天88日從桃園出海後,引進西南氣流,釀成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莫拉克風災、又稱為八八風災。當時中南部很多山區的雨量超過一千毫米,引發山崩土石流,道路、房屋毀損、水庫淤積、也造成重大傷亡。其中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1-8鄰被土石流淹沒,導致381人死亡、16人失蹤的悲劇。

莫拉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看到水患的威力,大家對風災有了比較深切的危機感,像這幾天的利奇馬颱風一有消息,政府很快就成立應變小組。

另一方面,我們覺得莫拉克風災已經相當大,但之後這十年,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強降雨愈來愈常見,導致淹水事件不斷,包括201588日的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201763日的強勁梅雨造成基隆大武崙溪淹水、還有去年823日熱帶性低氣壓,這些都顯示氣候變遷已經在影響我們,未來要更有決心去因應。

今天我們就要來跟大家分享,莫拉克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未來又該做什麼,才能趨吉避凶,減緩水患造成的衝擊。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秉持信念 勇敢前行 ---《獨立記者在公共媒體的角色》

 

2015年第十四屆卓越新聞獎,作者朱淑娟以「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
獲專題新聞獎。她在10年獨立記者期間共獲得6個獎項。


原文刊登於《公視開鏡季刊 2019.4》

《作者朱淑娟簡介》

19989月起在聯合報開始記者工作,20095月成為獨立記者,今年屆滿十年。曾獲得卓越、曾虛白等6座新聞獎,是國內第一位獲得此兩項新聞獎的獨立記者。出版作品《烏山頭水庫保衛戰》、《走一條人少的路》。自創的《環境報導》部落格http://shuchuan7.blogspot.com/,已累積1500多篇報導,200多萬點閱數,是國內重要的環境新聞網站之一。

《前言》
今年是我成為獨立記者的第10年,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對媒體環境而言,也證明獨立記者在公共報導領域,可以擁有一席之地。

10年前我被迫離開主流媒體後,基於想繼續做記者、但又不想在主流媒體的心情下,開啟獨立記者生涯。那時很少人看好這會是一條可以走的路,就連我也沒把握,然而受惠於網路興起,雖一路顛簸、但也持續走過10年。

支持我做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熱愛新聞報導這件事,而且期待報導能影響社會氛圍、公共政策,讓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本文是我10年獨立記者的心得分享,歸納為以下三個重點:獨立記者在公共報導的角色、獨立記者的報導如何發揮影響力、永續報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