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21卓新獎評論獎入圍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21卓新獎評論獎入圍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枯旱微解封的三個想法

風險時代需要創新想法才能因應,圖為今年枯旱台中新建工地地下水,
發揮了臨門一腳的功能。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7.13
 
七月中,各地水庫逐漸回升,長達十個月的枯旱終得舒緩,但緊接著新的一年抗旱才正要開始。套用今天新冠肺炎疫情的「微解封」,現在的水情也可以視為一種「微解封」。然而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枯旱已成常態,水情隨時可能失衡翻轉,不得不慎。
 
拿疫情比枯旱,兩者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其一、都是難以預料之事,就因為事事難料,就更要儲存許多機動備案。二、要建立包容的社會型態,以接納創新的想法,並鼓勵實踐的勇氣。三、要體認己身責任,做該做的事,協助整體的正向發展。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氣候改變,停灌休耕可能變常態

端午過後從南到北已開始灌溉,但全國還有7縣市在水情橘燈,
考量去年11月停灌農民到行政院抗議,今年二期作決策陷入兩難。(/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6.15
 
從去年六月到今年五月,西半部創下百年來下雨最少紀錄,停灌休耕、乾旱災損也創新高。六月中旬起,二期稻作從南到北開始灌溉,但除了高雄、屏東因為高屏溪川流水增加已宣布正常供灌外,其餘靠水庫灌溉的地區則陷入兩難。
 
尤其去年11月桃竹苗1.9萬公頃的二期作,在灌溉末期遭無預警休耕,引發農民不滿到行政院抗議。加上目前還有七個縣市的水情燈號在二階限水的橘燈,颱風消息又不明,也讓今年二期作的供灌政策更加謹慎。
 
如果從去年七月水利署啟動抗旱算起,至今已持續整整一年,氣候改變可能讓停灌休耕變常態,需要更靈活的措施才能因應。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梅雨來得正是時候

期待梅雨兩樣情,緩解了枯旱,卻也引發淹水風險。(/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6.1
 
原訂從今天起新竹水情進入紅燈、並實施分區供水,已經在分區供水的台中、苗栗、彰北,停水時間再延長8小時,所幸因為來得正是時候的梅雨而取消。不過梅雨來得快又急,南投縣仁愛鄉一度發出淹水警戒。旱象與洪澇共存,正是我們現在的處境。
 
水利署統計,這波梅雨為水庫集水區帶進8,920萬噸,其中石門水庫佔2成、1,800萬噸最多。其次台中德基水庫1,550萬噸、苗栗鯉魚潭水庫1千萬噸。新竹2座水庫、苗栗永和山都接近300萬噸。
 
而且幸運的是,多數雨量下在枯旱最嚴重的中部地區,且超過原本估計100毫米以上就要分區供水的警戒值,新竹才能躲過這次。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枯旱的最後一哩路

連續八個月的枯旱竟推移到6月,桃園到高雄全數在黃燈以上。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5.25
 
如果從去年916桃、竹、苗、台中水情燈號轉綠(水情稍緊)算起,我們至今已經歷八個月枯旱。目前台中、苗栗、彰北還在紅燈區,分區供水已整整50天。桃園及林口、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則在橘燈區。西半部地區從桃園到高雄,全數都在黃燈(一階限水)以上,創下五月底少見的枯旱紀錄。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鑿井取水是最後手段,需要審慎以對

因應枯旱開始鑿井,圖為在台中中央公園鑿井。取用地下水要審慎,
否則將造成環境影響。(圖/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4.27
 
久旱不雨,為了撐住供需平衡,水利署最近在台中、苗栗、高雄等地鑿井,不過因為動靜太大,引發地下水是否超抽的疑慮。地下水是救命水,不是不能用,但要審慎使用。但鑿井取水實在太方便,也可能讓地方政府見水心喜,未來成為抗旱的優先手段。因此必須以嚴肅、而非輕率的態度面對鑿井這件事。
 
早期水庫尚未普及前,民生、農業的主要水源就是地下水。雖然造成地層下陷的可能原因很多,但地下水抽取大於入滲、也就是所謂的「超抽」則是原因之一。換言之,要減緩地層下陷,人可以做的事,就是不要超抽地下水。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再生水發展不能靠「媒合」

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廠,每天供給中鋼4.5萬噸水,
成為穩定高雄供水的一塊拼圖。(朱淑娟/攝影)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4.20
 
台中三縣市分區供水已進入第3周,依然看不到下雨跡象,忍不住望向高雄那四個水情橘燈的縣市,尤其高屏溪流量已經在4cm徘徊許久,能撐住不進入紅燈區,是因為高雄供水能量如今已大不相同,其中之一是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鳳山溪再生水廠」,一天產水4.5萬噸成為穩住供水的一塊拼圖。
 
於是,「鳳山溪能、其他為什麼不行?」就成為上周立法院的質詢焦點。官員的回答大意是:廠商使用意願低,媒合有困難。是這樣沒錯,關鍵就在「媒合」這兩個字。但再生水應該是整體水資源的一環,政府是事主、不是公親,要主動規劃、不是被動供給,用「媒合」的態度看再生水發展,已經不合時宜。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工地地下水,開出抗旱的可能性

 
中勤美之森建築工地,將地基抽取的地下水協助抗旱。
架起四方型高架,水車可經由四個高架上的出水口注入。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4.13
 
台中分區供水後,很多沒想過的供水方案都用上了,其中最特別的是「工地地下水」。新建案為了平衡地基抽的地下水,多半排到河川丟棄,但這些水其實很有用,不必處理就可以當成混凝土冷卻水或清潔。簡易過濾可用於飲用之外的各種用途。如果再經RO淨水設備處理,符合飲用水標準就能飲用。
 
日前台中市盤點了65個工地,每天可抽取的地下水總量是81萬噸,已經佔台水公司第四區(台中、南投)供水量133萬噸的六成。不只抗旱時節,只要搭起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橋樑,想像一下這些水有多大的可能性。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海水淡化是抗旱的一個選項

 氣候變遷讓淡水愈來愈少,海淡水等人工產水方案勢在必行,
圖為這次抗旱上場的新竹緊急海淡廠。(/水利署)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4.6
 
除了外島,台灣本島沒有一座民生用海水淡化廠(電廠專用除外),今年枯旱水利署推動「新竹緊急海淡廠」,每天產水1.3萬噸成為新竹抗旱要角,看到海淡水救援成功,台中也要趕置一個。雖說是緊急設施,但值得歷史記上一筆。
 
而這也引發一波泛論。說泛論、卻不說討論,因為大多是淺薄不深入的談論。海淡水有優點有缺點,跟其他供水方案一樣,但氣候暖化造成枯旱的頻率有增加趨勢,任何因應缺水的可行、甚至想像中的方案都應認真對待。與其談台灣適不適合做海淡廠,不如好好評估,如何讓海淡水成為抗旱的一個選項。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抗旱,區域調度比蓋水庫更保險

石門水庫3月底蓄水率還有4成,是板新二期支援有功。(/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3.30
 
324日經濟部長王美花宣布苗栗、台中從46日起實施分區供水後,不少人感到意外。因為依照過去幾周全力救援新竹水情看來,最可能讓水情亮紅燈、分區供水的是新竹,而不是苗栗、台中。
 
最後新竹能免去三階限水,關鍵不是寶二、永和山等在地水庫蓄水量增加,而是有從台北到桃園、桃園到新竹的幾條跨區支援系統,而苗栗、台中卻沒有。可見枯旱時,區域調度比蓋水庫更保險。
 
一般興建水庫都是以滿足在地用水需求為主,枯旱時各地因為地理、氣候條件不同,下雨量也有差異,直接影響水庫蓄水量,也跟水情燈號呈現正相關。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開徵耗水費,也要全面調整水價

 低水價其實比較貴,應全面調整促進全民節水。(/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3.23
 
每到枯水期,水價就變成熱門議題,而今年比較特別,話題都圍繞在耗水費、避談全面調整水價。而且預計開徵耗水費的門鑑也比過去高、且收費更少,即使開徵成功,節水效果有限,還可能出現負面效果。
 
不如全面調整水價,採取擴大級距的差別費率,用水愈多每度水收費愈高,同樣可達到開徵耗水費的目的,還能讓全民參與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