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商業周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商業周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台積40天搞定,大林蒲苦等6年,中油氣爆炸出政策大小眼

 
201611月行政院承諾大林蒲遷村,201711月商業周刊報導「800根煙囪的家」封面故事,
詳述遷村完整細節。這一年來中油大林廠發生4次工安事件,顯見過去6年大林蒲環境危害並未改善,年的遷村承諾也早已跳票。(/程思迪)
 
本文同時刊登於《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  2022.11.3

十月二十七日晚上十點半,大林蒲居民聽到一聲巨響,緊接著,中油大林煉油廠揚起漫天火光,濃煙壟罩夜空,讓居民徹夜難眠。這是中油大林廠這一年來第四次發生嚴重工安事故。
 
縣市長選前一個月的這場火讓居民心驚,也燒起選戰火花。面對居民「不遷村就遷廠」的怒吼,趕到現場的高雄市長陳其邁承諾,選後立刻啟動遷村程序,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柯志恩也回應,大林蒲遷村要有明確的時間表。
 
但其實,大林蒲遷村計畫已喊了六年,歷經三位高雄市長、三位行政院長、三位經濟部長,到目前為止,跟遷村綁在一起的「新材料循環園區」已經兩年半沒有環評,也沒有提出正式的遷村計畫書。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800根煙囪的家」得獎感言


文‧朱淑娟2018.11.26

去年11月我跟商業周刊團隊合作的報導「大林蒲800根煙囪的家」,很幸運獲得「2018台達氣候及能源特別獎」,這是到目前為止國內最重要的環境報導獎項。竹科廣播電台IC之音節目「氣候戰役在台灣」,1128(周三)14:00~15:00邀我在節目中分享報導心得,請大家有空來作伙收聽。(Fm97.5、或網站

現在就搶先來分享我的報導心得。

挑戰一群品味不同的讀者

大林蒲這樣一個極弱勢、極區域性的環境議題,能刊在極商業、極都會的商業周刊,本身就是一個突破。這些突破包括:如何吸引讀者看大林蒲的故事感同身受那裏發生的事情感覺那些事跟自己的關聯性最後願意拿錢買一本雜誌。簡單講我們在挑戰一群完全不同品味的讀者,用意是擴大議題的關心範圍。

你也許會問:如果為了賣雜誌,找一個讀者喜歡的題目不就好了,例如商周讀者最感興趣的成功或賺錢的故事,為什麼非要寫大林蒲不可?也可能有人會想商周有時也要拋開主流思維,做一些可以報獎的題目。其實不是這樣,對商周來說,讀者永遠是最重要的,不可能為了得獎去做一個讀者不埋單的題目。這個專題是很多緣份促成的。

20154月商周曾過一個封面故事「要命的空氣」,當時攝影記者程思迪到大林蒲,看到那裏的情景受到很大的震撼,一直想找機會做更深入的報導。之後他多次跟商周提案,但光要跟商周主管說大林蒲在哪裏就很困難。但商周副總劉佩修一直記得這件事,希望有適當時機可以讓思迪實現他的夢想。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三件事沒考慮,前瞻計畫急蓋最貴水庫

 新北市雙溪水庫重啟開發,居民憂將破壞生態、毀損有機農業
,反對興建。(攝影/朱淑娟)

原文刊登於《商業周刊》


雙溪水庫每噸原水成本14.6元,是近年水庫平均成本最貴的。
降漏水、用再生水,就能省下一座雙溪水庫。


文‧朱淑娟2018.1.11

元旦假期前一天,新北市雙溪丁子蘭溪谷時陰時雨,原本人煙稀少的山區,卻湧入大批人潮。二十二年前這裏曾是雙溪水庫的預定地,後因環評沒過暫停開發,去年又被納入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中。這天經濟部水利署舉辦現勘及公聽會,贊成及反對方均到場,一場沉寂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水庫之戰,再度被點燃。

這也是自一九八七年翡翠水庫啟用三十年來,雙北唯一的水庫開發計畫。翡翠水庫是台灣第二大水庫,不但可供應雙北三百多萬人口用水,還可以支援基隆(含雙溪、貢寮一帶)、板橋、新莊一帶用水。加上雙北的工廠、農田較少,相較於西部其他縣市,是一個較不缺水的地區。

但為什麼現在需要再花一百二十億蓋一座新水庫?若真有需要,是否還有其他更經濟有效、且環境永續的替代方案?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大林蒲遷村深入追縱三》學學英國,用一條綠帶創造雙贏!

臨海工業區把大林蒲團團圍住,沒有距離的緩衝,導致居民不斷受害。

原文刊登於2017.11.16出刊的《商業周刊》
製作人‧劉佩修
文‧朱淑娟
攝影‧程思迪
研究員‧吳怡寬

世紀以來,台灣有一大部分的社運都跟反污染有關,後勁反五輕、麥寮反六輕、彰化反台化、林園反三輕、大林蒲反空污等,且多數至今仍在糾纏中,經濟與環境的衝突似乎成為必然。

但這不一定就是宿命,只是政府沒把兩者放在同一個天秤考量,只管拚經濟,不考量工廠區位是否距離居民太近,排出的空污、廢水是否危害鄰近居民的健康。但只要政府有決心,兩者不但可以相安無事,還可以共存共榮,創造雙贏。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鄭安廷分析,台灣從一九六○年代起,一直以發展型國家策略為主,也就是國家針對特殊產業、選定特別區位、投入資源生產;在這種思維下,經建計畫凌駕於其他計畫之上,目的就是追求經濟,並無國土規畫的思維。

大林蒲遷村深入追縱二》林全承諾的600億遷村 賴清德會埋單嗎?

飛鳳寺裏的空拍圖留下紅毛港遷村前的印記,出身紅毛港的楊金翰帶著孩子
找到公親的船。35歲的他在10年前遷至鳳鼻頭,如今再次面臨遷村挑戰。


原文刊登於2017.11.16出刊的《商業周刊》
製作人‧劉佩修
文‧朱淑娟
攝影‧程思迪
研究員‧吳怡寬

秋後,大林蒲家家戶戶的大門、鐵窗上,都新黏上一張白紙,上面寫著「地上物普查通知單」。署名是「遷村普查辦公室」,告知住戶何日何時,將派員進行地上物普查。

大林蒲遷村深入追蹤一》台灣史上第一個空污遷村案,八百根煙囪的家


原文刊登於2017.11.16出刊的《商業周刊》
製作人‧劉佩修
文‧朱淑娟
攝影‧程思迪
研究員‧吳怡寬

再過十四個月,大林蒲將啟動遷村,萬人移居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
半世紀以來,他們被工廠包圍,承受台灣污染問題的總和。
農田沒了,沙灘不見,天空蒙上一層灰,最終連家園也消失。

村民吶喊:經濟與環境,真的不能共存共榮嗎?


經過八百多根煙囪,就到了我家……

我每次騎車回家,
從中山路進入小港機場,
卡車變多、周圍的氣氛也變得不一樣,
到了中林路,
那是兩旁有八百根煙囪的路,
我只想快速通過,
但回家唯一的路。

我從小在這裏長大覺得很正常,
可是我同學來都覺得很可怕,
他們知道小港、
再來是林園,
不知道夾在兩者之間的,
還有大林蒲。

一直知道要遷村,但突然好像變真的。
心情很糾結,
因為值得留戀的東西都已經不在了……

~~二十五歲的大提琴手 陳彥儒

二○一九年,

大林蒲聚落即將消失。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暴雨淹都市 亂花錢不如增加滯洪池、綠地

這場梅雨造成都市大淹水,基隆基金路上淹水後店家災情慘重。

原文刊登於《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2017.6.8

六月初橫掃台灣的強勁梅雨,造成台北、新北、基隆等都會區、以及雲林古坑大淹水。一條條原本人車密集的道路變成水路,還淹進緊鄰路旁的幼兒園、安養院、商店,甚至發生小女童等公車險被沖走的驚險事件。這場雨讓人見識氣候的捉摸難測,同時也暴露出都會防洪的脆弱。

最關鍵的一波雨勢發生在六月二日上午,新北市三芝、金山、石門、淡水、台北市內湖、基隆等多個地點,超大豪雨連下一個上午,導致雨量快速累積到五、六百毫米。隔天梅雨鋒面南移到雲林、南投、嘉義,威力依然不減,雲林古坑的時雨量達一百三十毫米,農田也變成汪洋一片。

「二○○一年我當規劃科長時,很少測到時雨量超過一百的,但近年來這種雨卻很常見,氣候變遷已經改變台灣的下雨型態。」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說。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前瞻基礎建設》蔡政府四千億蓋軌道 75%恐成錢坑

本文同時刊登於《商業周刊》

朱淑娟 2017.4.27

「過去幾年,一些沒有效益卻高度爭議的公共建設,不僅浪費國家資源,也降低民眾對公共建設信心。」這是20157月,蔡英文總統當選前在聽取民進黨智庫發表公共工程政策說帖時的談話。

對照她如今與閣揆林全,在選前未曾提出、但上任不到一年就大力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前述那番話顯得特別諷刺。

前瞻計畫預計分八年編列特別預算,舉債共8824億元,其中金額最龐大的「軌道建設」占了近半數、4241億元。由於軌道建設所在的地方政府,須自籌部分經費,交通部長賀陳旦估計,總經費將達9558億元。

但是提出來的38個方案,有高達75%的項目充滿爭議。這些建設經費都是人民辛苦的納稅錢,立法院不該倉卒通過前瞻建設特別條例,應要求行政院進一步評估。

38項軌道建設中,只有9項已由行政院核定,其他29項是民進黨上台不到一年內提出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說,每項國家重大計畫至少都應包含4個計畫:興辦事業計畫、環保計畫、土地使用計畫、土地徵收計畫。但現在只有第一步的興辦事業計畫,行政院就已核定且編列預算,程序非常粗糙。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前瞻基礎建設》史上最高治水經費8年2507億,一年向全民舉債300億

本文同時刊登於《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 2017.3.30

行政院舉債88,800億特別預算,竟連美化水岸也納入。

行政院近日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未來八年將投入八千八百二十四億推動軌道、水環境、城鄉、數位、綠能等五項建設,行政院長林全強調這項投資,能刺激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但是,特別預算由全民舉債而來,跟子孫預支一大筆錢來用,是否真能提振經濟,有待驗證,未來如何監督也是大問題。

其中占預算第二多、占比二八%的「水環境建設」,編列二千五百零七億元,創下有史以來,水資源特別條例的最高額紀錄。

過去十七年藍綠執政,共編過五次治水特別條例,一開始是在風災後、為了儘快整治水患而編列,但漸漸越編越浮濫,地方政府跟立委爭相加碼,其中一大部分編列前,沒有明確用途,而是開放地方提案,導致許多建設流於政治決定,失去特別預算編列的意義。而這些舉債支應的巨額建設,利益歸全民共享,或特定人所有也是大問號。

但是,至少過去的特別預算仍以「治水」之名,一年最多一百多億,這次卻一口氣編滿八年,平均一年三百多億,是過去的三到十倍。而且首度以「水環境」之名編列,納入水庫建設工程、自來水改善,這些原屬公務預算的業務,混亂了公務預算、特別預算的編列原則。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缺水有解!再生水產業正式起航

期待再生水能解枯旱之急。圖為2015年2月台灣嚴重枯旱時的鯉魚潭水庫。

原文刊登於2015.12.17出刊的《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2015.12.17


今年初台灣水荒,創六十八年來最嚴重紀錄,
有工廠停擺、有民眾自費挖井,這些噩夢,可藉再生水解危。


台積電剛宣布前往中國南京設廠,困擾台灣廠商已久的缺水問題,在十二月十四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後,出現轉機,更呼應剛落幕的巴黎氣候峰會;如果推動成功,不但台灣未來更有能力調適氣候變遷引發的缺水危機,而且也開啟再生水產業的契機。

所謂再生水,就是將廢水回收再利用,讓一滴水至少用兩次以上的概念。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賴建信表示:「再生水將翻轉我們對水資源的態度,廢水不再被當做無用的廢物排掉,而是變成可回收再利用的珍貴東西。」

其實,包括美國、墨西哥、以色列、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日本等都已發展再生水超過十年,其中美國用量最大,達到每日七百六十萬噸,其中八○%用於灌溉。缺水的新加坡,目前再生水也已達到全國用水量三○%,預估二○六○年再提高到五五%,擺脫對別國的依賴。


兩年前就推動,僅一座動工

為何台灣遲至今日才要起步?探究原因,一來多數人認為台灣多雨,很少會缺水。二來台灣水價偏低,且對工業用戶照顧有加,導致工業界只想使用便宜的自來水,不願投資自籌水源。

二○一三年內政部雖有意推動,編列一百五十二億元讓六座污水廠產製再生水,但到現在為止,只有高雄鳳山溪污水廠已在施工,後年才能供水。台中福田污水廠今年三月才簽意向書,整個計畫並未積極推動。

不過今年初的大旱終於像國王的新衣一樣,被大家視破,台灣已不是一個年年多雨的國家。

台灣每年總雨量有高有低,且差距甚大,有時超過三千毫米,有時像去年只下了一千六百毫米。雨量少、沒水可供時就得限水,今年四萬三千公頃農田休耕,桃園及新北市百萬家戶,每週停水兩天,持續近一個月,並對工業用水大戶減供五%到一○%,這是自一九四七年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

就連不必倚賴水庫的地區也無法倖免,甚至得用上老阿嬤的取水方式,例如高雄美濃今年四、五月抽不到地下水,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說,那陣子村民都要到附近農舍載水,有人受不了,另鑿新井,卻發現要再打深二十公尺才有水,而每口井的施工費用就要十萬元。

缺水缺到經濟部長鄧振中五月時還向企業喊話:「企業界要有所警惕,水不是用不完的,工業製程要改善,不只節水,水回收還要擴大。」

而且為了因應地方產業發展,水利署預估二○三一年每日用水,還要比目前多一百三十八萬噸,而且增加的都是工業用水,水從哪裡來?這也讓經濟部次長楊偉甫開出「工業用水零成長」的承諾。


三武器加持,發展將變快

目前經濟部計畫將再生水用於取代一部分工業用水,缺水時工業用水就不會排擠到民生用水。此條例也給予主管機關多把武器,可以實現這些目標。

其一,水利署在核發新開發案時,若地點位於缺水區,可指定該企業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如果是已經設立的企業,經水利署查核各年實際用水,與用水計畫書內容有差異時,可要求企業提差異分析報告,水利署在審查並調整這份用水計畫書時,也可以強制指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讓企業負起部分自籌水源責任。

賴建信分析,目前工業用水主要來自自來水,平均每度約十一元,如要再做到更高層次的RO級水質則要二十九元。而RO級的再生水建設及營運成本每度約二十元到三十元,用量大的話成本還會下降,對於需要大量高品質用水的廠商,改用再生水成本並不會比較高。

台積電十月底公布未來的環保計畫時就提到,二○二○年的單位用水量要比二○一○年再減三○%。台積電廠務處長莊子壽說,該公司目前每日回收水達二十五萬噸,其他回收計畫也持續進行,其將自廠產生的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例如南科的再生水模組廠,預計年底就會做出來。他相信當再生水更普及後,生產成本也可望降低。

其二,為協助有意經營再生水的企業取得穩定廢水,要求縣市無償提供廢污水給再生水經營者。過去地方政府要發展產業,缺水時都只向中央張口要水,最新新條例也要求地方政府積極興辦再生水事業,負起一部分籌水責任。行政機關可用「基金」投資再生水,例如科技部的「科學園區作業基金」就可投資再生水產業。

其三,地方政府如有意在某地興辦再生水系統,但該區沒有下水道蒐集廢水,可要求中央優先鋪設下水道。這也有助於提升下水道的接管率。

然而,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周克任提醒,如果再生水價格還是高於自來水,企業還是沒有意願使用,即便可要求工業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但並未強制限多少比例,如果只限一個對工業不痛不癢的數字對社會交代,意義就不大。

賴建信表示,最新條例提供一個建構再生水產業的平台,相關設施也要陸續建構起來,例如家戶如有另一個再生水供水系統,未來再生水就可用來沖廁,不必用到自來水。而隨著民眾對再生水接受度提高,用途也會越來越廣。不僅工業用戶受惠,一般民眾也可免於缺水之苦了。


《一分鐘認識再生水》

Q:再生水可以喝嗎?
A:不行,不得直接食用或做食品業、藥品業用水

Q:發展再生水對民眾有何好處?
A:當它取代部分工業用水,缺水時就不必休耕或限民生用水

Q:有了再生水,未來自來水費還會漲嗎?
A:有可能,再生水只是多元水資源管理的一環,水費合理化持續討論中

Q:它還有什麼用途?
A:可用於民生次級用水,如沖廁、澆花、洗街,或灌溉及景觀用水

Q:它有經濟效益嗎?
A:當用途更廣、用量更大時,就能達到經濟規模,成為一種產業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南鐵地下化 賴清德說不清的三疑點

地方政府擁有都市計畫主導權,並非只是配合交通部而已
台南市長賴清徳必須為土地徵收負起完全的政治責任。
(朱淑娟攝於2015.5.14 15:00台南市都委會)

 原文刊登於2015.5.21出刊的《商業周刊》

土地徵用變徵收,三百多戶居民回不了家---
土地徵收爭議,考驗市民滿意度達七成的台南市長賴清德,
在公共建設和施政間,是否必須犧牲人民權益?
或許,重新理清孰輕孰重,才是解決之道。

文‧朱淑娟 2015.5.21

五月十四日,台南市長賴清德在民眾抗議聲中,通過以「鐵路地下化」之名擬定的六項都市計畫變更案。這項計畫進行超過二十年,此次定案卻從原本只是「徵用」土地,最後還是還給老百姓,如今改為「徵收」,民眾再也回不去自己的老家,因此引發激烈抗爭,也成為賴清德這位支持率超過七成的市長,面臨主政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主要為了改善鐵路沿線平交道,以及地下道衍生的交通問題。原本沿線三百多戶居民都支持,後來會演變成抗爭,主要原因是鐵軌設計改變。一九九六年通過環評的版本是將地下鐵軌設在既有鐵軌下方,施工期間向鐵路東側居民徵用土地做臨時軌,完工後再拆除臨時軌把地還給居民。

但二○○九年行政院核定的新版本,改成直接在鐵路東側做永久軌,由交通部鐵工局負責興建,台南市政府隨後提出都市計畫變更,這三百多戶從原本「徵用」變成「徵收」。徵收與徵用,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居民卻要永遠失去家園,人生巨變。

至於為什麼鐵路非要東移、又為什麼非要採取強制徵收手段,台南市府的說法始終無法讓居民信服,導致爭議越演越烈,主要有以下幾項疑點。

台南市政府表示,推動都市計畫變更徵收三百多戶是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工程,賴清德在十四日台南市都委會通過後也說,此案採行政院版本,未來還要送內政部審議,最後核定權在中央,幾乎撇清所有台南市政府的責任。

疑點一:為了開發利益
市府恐拿土地做商業利用

但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認為,這是一個典型以都市計畫變更進行土地徵收的例子。台南市有都市計畫的絕對主導權,並非只配合交通部才做的計畫。他問:「鐵路地下化完工覆土後交通部還要不要用地表?」如果用不到,為什麼不能讓土地恢復私有。反過來說,要不是台南市政府對覆土後的地表利用有新想法,根本不需要徵收土地,這很明顯是賴清德要的都市計畫,他必須負起政治責任。

大地工程師王偉民表示,這是全國有史以來在都市精華區最大面積的土地徵收,徵收後的開發利益非常龐大。賴清德則說,當初的確有將這些土地做商業利用的想法,既然大家質疑,這次都市計畫變更一併將未來地下化鐵軌上方土地、以及現有鐵軌拆除後的土地全部做道路,他保證沒有人有機會利用徵收的土地去謀利。

但他的保證能維持多久就很難說,因為都市計畫隨時都可以變更,細部計畫更是台南市自己核准就好,不必送中央審查,一旦開發地價翻漲數十倍,但卻是用非常低價徵收民宅,如果這點沒說清楚,居民如何甘心土地不明不白被徵收。


賴清德表示,如果在鐵路東側蓋臨時軌,要做臨時火車站跟平交道,有些路段還要往外拆六米,拆的房子可能更多。而且鐵軌要切換兩次,行政院版本只要切換一次,時間加長、經費增多,對交通的衝擊更大。

疑點二:工法不是藉口
非市府專業,不構成公益性

王偉民說,鐵軌切換是鐵工局的核心專業,根本不用台南市政府擔心,而且切換鐵軌只要一個晚上,並不困難,也沒有所謂時間加長、衝擊交通等問題。

戴秀雄則認為,工法的差異除非是天文數字、或非這樣做工程無法進行,否則省錢、省時間、或經費自償都不構成公共利益,自然不能以此做為徵收土地的理由。

疑點三:為何就是要徵收
換地、購買的方式更顯人性

一位八十歲陳媽媽的家也在徵收範圍內,她在十四日台南市都委會聲淚俱下:「我們再活也不過幾年,明明不用拆我們房子也可以做,為什麼非拆不可?」

土地徵收之無情、政府都計權之濫用、審查制度之無能,在那個場合表露無遺。

戴秀雄說,都市計畫在規劃階段就要選擇對民眾產權侵害較小的方式,但台灣政府對保障基本權利的價值認知非常薄弱,加上都計階段不公開透明,地方首長握有都計大權,就像拿著尚方寶劍亂砍,高興怎麼劃就怎麼劃,導致人民權利被剝奪。

他說,就算非要土地不可,也可優先採用換地、直接購買、或市地重劃等更人性的方式,但現在都跳過這些直接土地徵收,無非就是想用便宜價格取得土地。 

面對抗爭,台南市府強調將採市價徵收,但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提醒,土地徵收條例雖明訂市價補償,但又規定所謂市價,是由縣市政府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所以並非真的市價,而是幾近公告的低地價,形同搶奪人民財產。

以上疑點原本可透過公開程序釐清,但台南市政府、交通部一再拒絕舉行聽證會公開辯論,就連十四日的都委會,事前資訊不上網、現場只允許五名自救會代表發言,會中因住戶陳致曉發言時間過長,連同王偉民、徐世榮三人被警力強行帶離,更讓居民感到黑箱審查的氛圍。

賴清德如果鐵路東移的土地徵收沒處理好,賠上民意信任度,將是這位滿意度高達七成的市長施政上的最大敗筆。而政府土地徵收一直以來都是只問效率、利益,其中少了顧及民眾對土地的感情的依賴,即便支持率排名第一的賴清德,也無法擺脫前人的舊路;期待土地徵收有一天會做到「賓主盡歡」 ,似乎越來越難了。

法案一變,民眾的家非拆不可?
--台南鐵路地下化2版本比較
1996年版
項目
2009年版
鐵路地下化範圍在既有軌下方
施工範圍
鐵路地下化範圍
在既有軌東側
徵用東側民宅,完工後還地於民
土地使用方式
徵收東側民宅,
完工後土地歸公
鐵軌切換2次,時間及經費增加
官方說法
鐵軌只要切換1
時間及經費減少
鐵軌切換簡單
沒有市府說的問題
利益爭議
為了土地開發利益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工程師王偉民  整理:朱淑娟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全台七縣市PM2.5越管越多真相追蹤


空污可怕,更可怕是看不到管制決心

文‧朱淑娟 2015.4.2

原文刊登於《商業周刊》

去年細懸浮微粒PM2.5全國平均值二十三點五微克,只比前一年進步○‧五微克,其中七個縣市不減反增(台北市、新竹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花蓮縣、 台東縣)。以這種牛步改善速度,想在五年後達到十五微克的目標恐怕需要奇蹟。

而政府管制PM2.5卻是被動又消極。PM2.5成因複雜,管制不易,過去環保署都避而不管,《空氣污染防治法》自一九七五年實施以來,只管十微米以下的粒狀污染物(PM10)。這些年來PM10雖逐漸改善,但這只是假象,因為佔PM10總量一半的PM2.5幾乎沒什麼變化,但PM2.5卻是影響人體健康最大的污染物。

直到二○一一年四月馬總統在反國光石化餐會上承諾管制PM2.5,環保署不得已才納管PM2.5,但因準備不及狀況百出,光是自動、手動這兩種檢測方法就花了許多時間校正,直到二○一二年八月才將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中管制。對於PM2.5這個殺手級的污染防治,我們等於拖延了超過三十年。

另一方面因匆促上路,採樣分析不足,對於各種來源的PM2.5所含成分及危害性了解不多,也沒有本地流行病學研究去訂定具參考性的管制標準,最後跟環保團體討價還價訂出一個比照美國、日本的高標準。只不過標準很高,行動卻有落差,而且在訂標準時沒有本土研究,直接拿國外的,但各國環境不同,訂定有其依據,直接引用在本土就不知如何執行。

不但如此,連警示民眾的空氣品質指標也出現混亂狀態。延用多年的空氣污染指標(PSI)未包含PM2.5 ,去年十月環保署增加「PM2.5指標」,引用英國制度用顏色分出十級行動建議表。但英國指標是綜合所有污染物、並參考就診資料形成綜合性的空氣指標,台灣直接拿PM2.5濃度做指標,並未深入研究與人體的健康關係。

而擺在眼前的三大罩門,一直無法化解,更是空氣污染危害無法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

不管制空污總量
該區總量一超標,任何設廠開發案都不該通過

改善空污第一步是先把空污總量控制下來,但台灣至今未實施空氣污染總量管制,加上環評審查只考慮個別開發案的增量影響,未考量當地污染總量是否超過涵容量,導致一個污染已超標的地區,開發案還是照過不誤。

一個地區如果超過涵容量,指的是民眾健康風險已超標,環評審查時,一個案子進來,應該先考慮這個地區的污染總量還有沒有餘裕,這個廠加上該區的污染總量如果還有餘裕就可以設廠,如果沒有就不應該通過。但現在環評的審查方式是,這個廠的污染,不必跟該地區的背景值相加,如果這樣,那所有開發案都會通過,何需環評?

甚至連「總量」的計算方法都沒有釐清,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說,有環評給予的「環評量」、地方政府核給的「許可量」、以及廠商實際排放的「申報量」,環評量大於許可量、許可量又大於申報量。

環保署跟地方政府都說擴廠以「不增量」、或「增一減一點二」為原則,但陳椒華發現很多業者提出的減量基礎是許可量、並非申報量,污染量反而增加。舉一個例子,假設許可量是一百,申報量(實際排放量)是五十,如果將許可量減到八十,實際上還是比申報量多三十可繼續排放。她說:「這是自欺欺人,談減量前請先把所有環評量、許可量、申報量交代清楚」。

而且現行法規申報量的計算方式並不合理,檢測一次代表三個月的排放量,導致申報量遠低於實際排放量。檢測一次代表三個月會有什麼漏洞?廠商在其他二個多月大量排放,等要檢查時再收斂,應付一下考試,真有心做假根本防不勝防。

今年六月前環保署將公告高屏地區為台灣第一個空污總量管制區,魏國彥表示,希望藉由推動總量管制,以交易的經濟誘因鼓勵廠商減量。

不過為了平息業者反彈,以業者過去七年的最大排放量選其中一年做為總量管制的基準值,且實施三年內不強制減量,三年後減量目標五%到十%。這麼保守的總量管制,連高雄市環保局長鄒燦陽都說:「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達到減量目標?」

高屏地區是全國污染工業的重鎮,龐大的污染排放讓高屏地區成為台灣七個空氣品質區中,唯一臭氧、總懸浮微粒兩項都不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地區。鄒燦陽說,環保署的總量管制只管一定規模以上的工業,高雄市將加碼推動自治條例,列管一定規模以下的工業,初期目標先讓臭氧、懸浮微粒符合空氣品質標準。

不積極管控烏賊車汰換
想推電動車先給配套,別放老舊機車滿街跑

依環保署分析,PM2.5最大污染源來自汽機車,但這些年來汽機車數量持續增加,光機車就有一千四百萬輛,其中兩百多萬輛屬老舊的二行程機車,等於是烏賊車滿街跑。這些年來環保署推動車輛汰舊換新效果不彰,想推電動機車取代,但售價高、充電不方便、電池規格不統一等問題,未來推動成功機會不高。

而環保署、地方政府每年徵收近七十億空污費,是否花在刀口上也是一大問題。舉一個例子,環保署每年補助六億元做機車定檢,但定檢不等於減少空污。一個簡單的道理,每一輛車以出廠年份做為檢測標準,老舊機車適用的就是過去的低標準,即使檢測合格還是烏賊車,許多定檢費算是白花了。

減少汽機車污染關鍵還在於減少車輛,但台中市環保局空氣及噪音管制科科長商文麟說,國外有些城市交通量大時規定開車進城要收塞車費,或採單雙號車牌管制,但台灣只要提到限制人民自由,推動就很困難,有一次議員提議禁止污染車輛進城,消息一出就有車隊到市府繞行抗議。他說,改善空污也需要人民支持。

不按季節推管制措施
實施差別費率,在高污染季得收更高昂空污費

其他政策還包括,東北季風期間中南部因位於中央山脈背風面,擴散條件不好,空氣品質幾乎天天是不良等級。中興中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提出,能源政策跟空污息息相關,至少在東北季風盛行的高污染季節,燃煤電廠應改以燃氣為主。

環保署空保處長陳咸亨表示,未來希望推動空污費季節性差別費率,鼓勵工廠在冬季空氣品質較差時歲修。陳椒華認為,電力、鋼鐵等污染量大的行業排放標準逐年加嚴還不夠,根本作法應逐年減少污染產業,或要求發展清潔能源自給自足。

空氣品質關係人民健康、生活品質,除了政策推動,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協助減少污染的地方,汰換老舊機車、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少燒紙錢跟拜香、民俗活動少放鞭炮。每個人都多做一點,就能共享吸一口好空氣的權利。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石門水庫再36天見底 民眾冷感背後

不要誤會台灣是一個年年有2500毫米雨量的國家,
去年就只有1643毫米,史上第三少。(圖/水利署提供)

原文刊登於2015.3.19出刊的《商業周刊》

今年不像過去有及時雨救援,春雨未來難解台灣的渴,
梅雨季卻得等到五月下旬,缺水恐不只有農民、產業受影響,
石門水庫旱情創51年來最嚴重,民生供水也岌岌可危。

文‧朱淑娟

雖然今年春雷並未遲到,但期待中的春雨卻只下了一點,導致三月中桃園石門水庫水位已降到二百十九公尺,距離滿水位二百四十五公尺的位置差了一大截,原本淹沒的岩壁露出大片面積,難掩枯竭的難堪。

這是石門水庫自一九六四年完工以來、歷年三月的最低水位,蓄水只剩四千七百萬噸,以每日用量一百三十萬噸計算,若接下來沒有豐沛春雨,只夠再供水三十六天!

那春雨會不會來呢?很不幸,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說:「不要對春雨有太高期望」。他分析,自去年秋冬以來台灣雨量是「破紀錄的少」,未來幾個月又呈現偏少雨趨勢,要等到五月下旬才有穩定的梅雨。

意即,從四月下旬到五月下旬這整整一個月,石門水庫將面臨建庫五十一年來最嚴重的缺水、甚至無水危機。

石門水庫負擔大!
雨量不穩,還當四個水庫用

為什麼今年枯旱會這麼嚴重?經濟部水利署主任秘書賴建信分析,大家都誤以為台灣是一個年年多雨的國家,每年平均有二千五百毫米雨量,似乎不少,但這是長期平均的數字,其實豐枯震盪卻非常大,有些年雨量極多,有些年卻極少,有時相差到一倍以上,遇到極少雨時就會出現枯旱,今年就是如此。

他舉例,二○一一總雨量二千三百毫米,前年三千一百三十九毫米,而去年只下了一千六百四十三毫米,各地雨量都只有平均值的三到五成。不只石門水庫,全台多個重要水庫蓄水量已大幅減少,至今台灣西半部地區九個縣市已實施第二階段限水,其中石門水庫以及苗栗永和山水庫,限水幅度又更大。

石門水庫是北台灣供水人數最多的水庫,也是缺水的指標水庫。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分析,主要原因是石門水庫的負擔太沉重,水庫蓄水量二億噸,每年卻要供水八億噸,等於一個水庫要周轉四次才夠用。其中一半水供給桃園、石門兩個水利會三萬四千多公頃農田灌溉,另外一半供給桃園、新北市板新地區一百六十萬人口的工業與民生用水。桃園又有眾多工業區,工業用水量僅次於高雄。

民生供水擺第一!
犧牲農業,代耕半年無收入

沉重負擔又遇到嚴重枯旱,石門水庫若正常供水,可能早就沒水了。而桃園、新北市的民眾之所以到現在還不覺得缺水,是因為水利署將民生用水擺在第一位,限水措施都先從農業及工業著手。換言之,民生正常供水其實是犧牲當地農工業換來的。

首先,去年十二月宣布全國七個灌區、今年一期稻作四萬三千六百多公頃休耕,其中石門水庫供水區的桃園水利會面積就佔了一半。稻作損失還沒算,國庫就付出近二十億的休耕補償金。

還有無法計算的損失,包括許多佃農無水可耕作又領不到補償金,許多代耕者跟相關上下游農事服務者,通通無工可作,半年收入泡湯。

另外從二月二十六日起實施二階限水的地區,每月用水一千度以上的工業用戶減供五%水量,非工業用戶及游泳池、洗車業、三溫暖業減供二十%。水利署統計,全國受影響的業者總計五千七百多(見表),其中桃園市高達九百多戶,居全國之冠,新北市也有四百多戶,且這兩個地區的工業用戶從三月十三日起再加碼減供到七‧五%

開水龍頭仍有水!
民眾無感,難養成節水習慣

這麼嚴重的缺水已稱得上國安危機,馬總統、行政院長、經濟部長輪番走訪石門水庫,水利署更是從去年開始,周周都有抗旱會議。但弔詭的是,抗旱好像只有中央政府一頭熱,實際用水的地方政府卻沒看到首長提出什麼抗旱政策。民眾更不用說了,家裏水龍頭打開照樣有水,導致大多數人對缺水無感。

如果經濟部推動的抗旱措施讓人民無感,就要檢討政策出了什麼問題。例如,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說,目前二階限水地區,工業用水每月一千度以上者減量五%,業者調整用水產能多不受影響。既然如此,為什麼平常不推動節水,非要到缺水時才要限制,又動用龐大人力去關業者的制水閥,徒增緊張關係。

家戶方面,目前二階限水地區實施夜間減壓供水,實際上也不會影響民眾生活,卻可以節省不少水量,同樣的,平常為什麼不這麼做?農業也有很大節水空間,往年最缺水的台南今天反而不用擔心,就是因為嘉南水利會節水做在缺水之前。

賴建信說,水資源用量不可能無限制成長,節水必須從每個人做起,家戶使用節水器材並養成節水習慣,工業投資節水設施,農業加強灌溉管理。政府的水資源管理也要更有前瞻性,但需要民眾配合,共同建立節水意識。

自從八八風災後,台灣幾乎年年在抗旱,只是來一場大雨旱象解除大家就全忘了,下次遇到枯旱又重新來過。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往年是十年一大旱
,未來可能縮短成三到五年,認清台灣缺水現況,才能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註)二階限水區域: 
新北市林口及板新(全區:三峽、鶯歌、土城、樹林、板橋、泰山、五股、新莊、蘆洲、八里。部分:三重、中和)桃園新竹市新竹縣苗栗台中彰化北部(全區:彰化市。部分:和美鎮、伸港鄉、線西鄉、花壇鄉、鹿港鎮)台南高雄

(註二)二階限水針對每月用水一千度以上業者,桃園衝擊最大
縣市
工業
非工業
小計
新北市
412
285
697
桃園市
936
405
1,341
新竹縣市
394
209
603
苗栗縣
118
56
174
台中市
227
431
658
彰化縣
69
47
116
台南市
490
417
907
高雄市
484
746
1,230
合計
3,130
2,596
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