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水資源--2021枯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水資源--2021枯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百年大旱的考驗

 

 
()本文為2020-2021百年大旱專題
 
文‧朱淑娟2023.6.2
 
台灣每年平均有35個侵襲颱風,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蓄水來源,但這個規律愈來愈不可靠,2020年夏天就連一個都沒有。加上秋、冬、隔年春雨都減少。即便2020年二期稻作、隔年一期稻作已休耕大半,還是爆發百年來最嚴重的枯旱。
 
回想起來,2020522日那場梅雨,就讓水利署長賴建信有所警覺,「今年雨會不會下完了?夏天會不會沒颱風?」他會這麼想,是因為這幾年下雨型態已改變,雖然年度總雨量差不多,但下雨天數減少、雨勢更大,結果是缺水、積淹水機率增加。
 
直覺告訴他必須提前行動,於是那年抗旱提早兩個月從7月開始,每2周開會調配水源,水庫總量管制。之後只要有適合天氣,就做人工增雨,在豐水期做人工增雨,在過去也很少見。
 
做這些事的用意就是提前節水,讓其他因應策略更有餘裕。隨著枯旱愈來愈明顯,區域調度、緊急海淡廠、工地地下水、鑿井、再生水、伏流水等方案陸續推出,總算讓史上最長枯旱、在歷經9個月後驚險過關。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枯旱微解封的三個想法

風險時代需要創新想法才能因應,圖為今年枯旱台中新建工地地下水,
發揮了臨門一腳的功能。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7.13
 
七月中,各地水庫逐漸回升,長達十個月的枯旱終得舒緩,但緊接著新的一年抗旱才正要開始。套用今天新冠肺炎疫情的「微解封」,現在的水情也可以視為一種「微解封」。然而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枯旱已成常態,水情隨時可能失衡翻轉,不得不慎。
 
拿疫情比枯旱,兩者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其一、都是難以預料之事,就因為事事難料,就更要儲存許多機動備案。二、要建立包容的社會型態,以接納創新的想法,並鼓勵實踐的勇氣。三、要體認己身責任,做該做的事,協助整體的正向發展。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氣候改變,停灌休耕可能變常態

端午過後從南到北已開始灌溉,但全國還有7縣市在水情橘燈,
考量去年11月停灌農民到行政院抗議,今年二期作決策陷入兩難。(/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6.15
 
從去年六月到今年五月,西半部創下百年來下雨最少紀錄,停灌休耕、乾旱災損也創新高。六月中旬起,二期稻作從南到北開始灌溉,但除了高雄、屏東因為高屏溪川流水增加已宣布正常供灌外,其餘靠水庫灌溉的地區則陷入兩難。
 
尤其去年11月桃竹苗1.9萬公頃的二期作,在灌溉末期遭無預警休耕,引發農民不滿到行政院抗議。加上目前還有七個縣市的水情燈號在二階限水的橘燈,颱風消息又不明,也讓今年二期作的供灌政策更加謹慎。
 
如果從去年七月水利署啟動抗旱算起,至今已持續整整一年,氣候改變可能讓停灌休耕變常態,需要更靈活的措施才能因應。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梅雨來得正是時候

期待梅雨兩樣情,緩解了枯旱,卻也引發淹水風險。(/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6.1
 
原訂從今天起新竹水情進入紅燈、並實施分區供水,已經在分區供水的台中、苗栗、彰北,停水時間再延長8小時,所幸因為來得正是時候的梅雨而取消。不過梅雨來得快又急,南投縣仁愛鄉一度發出淹水警戒。旱象與洪澇共存,正是我們現在的處境。
 
水利署統計,這波梅雨為水庫集水區帶進8,920萬噸,其中石門水庫佔2成、1,800萬噸最多。其次台中德基水庫1,550萬噸、苗栗鯉魚潭水庫1千萬噸。新竹2座水庫、苗栗永和山都接近300萬噸。
 
而且幸運的是,多數雨量下在枯旱最嚴重的中部地區,且超過原本估計100毫米以上就要分區供水的警戒值,新竹才能躲過這次。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枯旱的最後一哩路

連續八個月的枯旱竟推移到6月,桃園到高雄全數在黃燈以上。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5.25
 
如果從去年916桃、竹、苗、台中水情燈號轉綠(水情稍緊)算起,我們至今已經歷八個月枯旱。目前台中、苗栗、彰北還在紅燈區,分區供水已整整50天。桃園及林口、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則在橘燈區。西半部地區從桃園到高雄,全數都在黃燈(一階限水)以上,創下五月底少見的枯旱紀錄。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缺水風險下,海淡廠不可忽視的備援功能

久旱不雨、工業用水又增加,海淡廠是不可或缺的備援。(/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5.18
 
五月已過中旬,依然久旱不雨,各地水庫的蓄水率持續往下掉,觸目驚心,這時特別感受到科技造水的重要。日前水利署已提出5個本島海水淡化廠計畫,其中日產20萬噸的「台南海淡廠」是規模最大的一個。
 
原訂昨天在台南舉行環評前的說明會,因為疫情而取消,推動時程勢必往後延。而海淡廠需要的能源多,上周興達電廠跳電導致分區供電,海淡廠的高用電也將引發一波討論,可見社會存在多重風險、且環環相扣。
 
今年316日水利署長賴建信在「水情與水資源長期策略」記者會中,首度提出未來完整的海淡水計畫,包括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等五個縣市都要興建海淡廠(另有台塑自建的麥寮海淡廠),其中台南海淡廠日產20萬噸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其他地區的海淡廠都是日產10萬噸的規模。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鑿井取水是最後手段,需要審慎以對

因應枯旱開始鑿井,圖為在台中中央公園鑿井。取用地下水要審慎,
否則將造成環境影響。(圖/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4.27
 
久旱不雨,為了撐住供需平衡,水利署最近在台中、苗栗、高雄等地鑿井,不過因為動靜太大,引發地下水是否超抽的疑慮。地下水是救命水,不是不能用,但要審慎使用。但鑿井取水實在太方便,也可能讓地方政府見水心喜,未來成為抗旱的優先手段。因此必須以嚴肅、而非輕率的態度面對鑿井這件事。
 
早期水庫尚未普及前,民生、農業的主要水源就是地下水。雖然造成地層下陷的可能原因很多,但地下水抽取大於入滲、也就是所謂的「超抽」則是原因之一。換言之,要減緩地層下陷,人可以做的事,就是不要超抽地下水。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再生水發展不能靠「媒合」

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廠,每天供給中鋼4.5萬噸水,
成為穩定高雄供水的一塊拼圖。(朱淑娟/攝影)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4.20
 
台中三縣市分區供水已進入第3周,依然看不到下雨跡象,忍不住望向高雄那四個水情橘燈的縣市,尤其高屏溪流量已經在4cm徘徊許久,能撐住不進入紅燈區,是因為高雄供水能量如今已大不相同,其中之一是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鳳山溪再生水廠」,一天產水4.5萬噸成為穩住供水的一塊拼圖。
 
於是,「鳳山溪能、其他為什麼不行?」就成為上周立法院的質詢焦點。官員的回答大意是:廠商使用意願低,媒合有困難。是這樣沒錯,關鍵就在「媒合」這兩個字。但再生水應該是整體水資源的一環,政府是事主、不是公親,要主動規劃、不是被動供給,用「媒合」的態度看再生水發展,已經不合時宜。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工地地下水,開出抗旱的可能性

 
中勤美之森建築工地,將地基抽取的地下水協助抗旱。
架起四方型高架,水車可經由四個高架上的出水口注入。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4.13
 
台中分區供水後,很多沒想過的供水方案都用上了,其中最特別的是「工地地下水」。新建案為了平衡地基抽的地下水,多半排到河川丟棄,但這些水其實很有用,不必處理就可以當成混凝土冷卻水或清潔。簡易過濾可用於飲用之外的各種用途。如果再經RO淨水設備處理,符合飲用水標準就能飲用。
 
日前台中市盤點了65個工地,每天可抽取的地下水總量是81萬噸,已經佔台水公司第四區(台中、南投)供水量133萬噸的六成。不只抗旱時節,只要搭起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橋樑,想像一下這些水有多大的可能性。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海水淡化是抗旱的一個選項

 氣候變遷讓淡水愈來愈少,海淡水等人工產水方案勢在必行,
圖為這次抗旱上場的新竹緊急海淡廠。(/水利署)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4.6
 
除了外島,台灣本島沒有一座民生用海水淡化廠(電廠專用除外),今年枯旱水利署推動「新竹緊急海淡廠」,每天產水1.3萬噸成為新竹抗旱要角,看到海淡水救援成功,台中也要趕置一個。雖說是緊急設施,但值得歷史記上一筆。
 
而這也引發一波泛論。說泛論、卻不說討論,因為大多是淺薄不深入的談論。海淡水有優點有缺點,跟其他供水方案一樣,但氣候暖化造成枯旱的頻率有增加趨勢,任何因應缺水的可行、甚至想像中的方案都應認真對待。與其談台灣適不適合做海淡廠,不如好好評估,如何讓海淡水成為抗旱的一個選項。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抗旱,區域調度比蓋水庫更保險

石門水庫3月底蓄水率還有4成,是板新二期支援有功。(/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3.30
 
324日經濟部長王美花宣布苗栗、台中從46日起實施分區供水後,不少人感到意外。因為依照過去幾周全力救援新竹水情看來,最可能讓水情亮紅燈、分區供水的是新竹,而不是苗栗、台中。
 
最後新竹能免去三階限水,關鍵不是寶二、永和山等在地水庫蓄水量增加,而是有從台北到桃園、桃園到新竹的幾條跨區支援系統,而苗栗、台中卻沒有。可見枯旱時,區域調度比蓋水庫更保險。
 
一般興建水庫都是以滿足在地用水需求為主,枯旱時各地因為地理、氣候條件不同,下雨量也有差異,直接影響水庫蓄水量,也跟水情燈號呈現正相關。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開徵耗水費,也要全面調整水價

 低水價其實比較貴,應全面調整促進全民節水。(/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3.23
 
每到枯水期,水價就變成熱門議題,而今年比較特別,話題都圍繞在耗水費、避談全面調整水價。而且預計開徵耗水費的門鑑也比過去高、且收費更少,即使開徵成功,節水效果有限,還可能出現負面效果。
 
不如全面調整水價,採取擴大級距的差別費率,用水愈多每度水收費愈高,同樣可達到開徵耗水費的目的,還能讓全民參與節水。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缺水,那些該做沒做的事

「減少支出」,而不是「增加供給」,是建立節水文化的第一步。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0.12.8 
 
又逢枯旱,政府、民間紛紛提出解方,但卻南轅北轍。經濟部水利署提的多半是如何「增加供給」,民間則是從「減少需求」著手,雖然兩者都可能達到相同效果,但前者要付出的環境成本卻遠大於後者。而且致力於減少需求,最終還可以建立節水習慣,是最聰明的做法,眼前就有很多該做、卻沒做的事。
 
水利署提的增加供給方案包括:水庫更新、加高、清淤、建人工湖,還有區域調度、伏流水等等,且強調完工後可以增加多少水量。而三座新水庫開發(雙溪、天花湖、南化二庫)也意料中再度成為討論焦點。
 
雖然水利署強調沒有時間表,但其中雙溪、天花湖兩座水庫不但送進環評,還列入前瞻基礎建設,沒時間表不代表不會推動,難怪一有風吹草動就被抗議。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嘉南平原不休耕紀錄破功,缺水出現重大警訊

嘉南平原破了六年來不耕記錄,應重新檢討氣候變異的因應之道。
(/嘉南農田水利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0.12.1
 
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灌區,這麼大片的農地,要在豐枯明顯的南台灣保持正常供灌並非易事。但自從2014年水利署與嘉南水利會推動節水措施後,創下不休耕的紀錄至今。但這個紀錄在上周被打破了,水利署宣布嘉南平原1.9萬公頃農田明年一期作休耕。到底缺水有多嚴重,嘉南灌區未來又要怎麼辦?
 
 
今年降雨太少,嘉南平原六年來首度休耕
 
對水利署長賴建信來說,要宣布嘉南平原休耕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當年就是他在南水局任內,扭轉每到枯旱必休耕的觀念。他讓掌水工制度運作更好、協調延後灌溉時間以節省水量,一公頃稻作的用水量,從上萬公噸減到8700公噸,省下的水不但讓嘉南平原正常供灌,還救了工業及民生用水。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被犧牲的農水,要把農業帶到何方?

 無預警停灌,造成桃竹苗1.9萬公頃即將收成的作物報廢,
農民上行政院抗議「農水應該農用,拒絕移撥」。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0.11.10
 
辛苦了三個月,只要再灌溉12次就可以收成的作物,一句停灌,桃竹苗19千公頃作物就這麼毀了。或許政府以為只要補償農民就能平息這場缺水風波。但一缺水就停灌、而且事前不必知會農民這種獨斷作風,背後卻隱含輕視農業的思維。如果未來缺水變常態,農業用水可能進一步被限縮,為了避免農業及農民的風險擴大,農業必需有因應氣候變異更積極的作為。
 
苗栗後龍灣寶農民洪箱,也是這次停灌的受害農民。不只這次,2014年大旱時她的田也沒有逃過休耕的命運。上一次還有立委幫忙開公聽會抗議,這次停灌卻彷彿被視為理所當然。112日她在臉書以個人名義,發起4日上午在行政院前的抗議行動,全國各地上百位農民及支持者來聲援,也點出以下幾個問題。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誰殺了桃竹苗的水稻?

苗栗縣後龍鎮是這次宣布停灌1.9萬公頃農田的地區之一,
缺水的農地已龜裂,稻子變枯黃。(/張嘉玲攝影)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0.11.3
 
1014日經濟部、農委會無預警宣布桃竹苗1.9萬公頃農田停灌,距離收成只剩一個多月,雖然有補助農民,或許也是當下不得不的抉擇,但從結果來看,卻是水資源管理的一次大潰敗。而且這幾年水利署努力追求的「共好」(大家都有水用),最後還是回到「競爭」,保障民生、工業用水要以犧牲農業用水做代價。這也證實一件事,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還無法因應氣候變異。
 
 
氣候變遷應視為正常、不是異常
 
官方解釋停灌的理由,都說是因為氣候變遷、導致今年沒颱風入門、水庫缺水、所以要停灌。但從氣候變遷到停灌,如果什麼都不做的確會成為因果論。反之如果做了有效的因應之道,氣候變遷跟缺水就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
 
下不下雨、下多少是客觀事實,但缺不缺水卻是主觀感受。甲有100元,用了50元,他還有50元,不但不缺還有剩。而乙雖然有500元,是甲的五倍,但他要用600元,所以缺100元。把錢換成雨也是同樣的道理。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大旱再現,管理之外更需要建立節水文化

要維持永續水資源,管理只能達到一部份成效,關鍵在建立節水文化。 

 文‧朱淑娟   2020.10.13
 
今年至今沒有颱風入門,導致北部地區多個水庫蓄水下降,從明天14日開始桃、竹、苗、中四縣市實施一階限水。這個限水時間點比2014年大旱時還提早1個半月,意味著未來半年枯水期的缺水風險已然升高。
 
穩定供水靠兩個手段:管理跟節水。前者,在經歷2014~2015年的大旱之後,經濟部水利署的管理有明顯進展。但後者不進反退,用水需求持續攀高,節水只停留在口號,再好的管理都追不上無止境的需求。因此,未來穩定供水的方向,重點還要從建立節水文化、並落實政策節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