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蘋果日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蘋果日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不用白不用的工業用水

工業長期用人民納稅錢蓋的便宜自來水,繳耗水費只是基本義務
連用水正義都談不上,何況還拒繳 (圖為鯉魚潭水庫,攝於2015.2.17)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文‧朱淑娟 2015.5.9

隨著梅雨跟颱風到來,這場十年大旱也進入尾聲,雨雖然暫時不缺,但為了避免重蹈缺水之苦,多項水資源政策檢討必須啟動。其中行政院通過《自來水法》修正案向大用水戶徵收耗水費,卻傳出工商界反對,並計畫今天9日向行政院長毛治國提案取消徵收。然而工業長期享用人民納稅錢蓋的水資源賺錢,卻只支付跟人民相同的水價,繳交耗水費只是最起碼的義務,連用水正義都談不上。

回顧經濟部這段期間的限水措施,對工業可說照顧有加,缺水就先拿農民開刀,從南到北四萬多公頃農田休耕。石門水庫供水區百萬居民從48日起忍受供五停二限水之苦,連小本生意的洗車業者都限到20%。但工業限水卻小心謹慎一步步從減供5%7.5%、再到10%。周一在中央旱災會議上,連經濟部次長楊偉甫都說,工業限水到10% 營業損失有限,表示工業還有很大的節水空間。

工業只用一成水,只是假象

工業用水因為便宜又得來容易,不夠用還可以調撥農業用水,即使在限水期間,還提供無限制的載水點,所謂工業只用一成水根本只是假象。多年來政府要求工業節水、提高回收率、使用再生水、海水淡化等自籌水源方案全部推不動,原因就是內政部長陳威仁在三月福田再生水簽約會上說「水庫的水不用白不用」。

缺水期間,毛治國曾宣布未來整體水資源管理要朝向「用水零成長」,但翻開水利署每本水帳,各個地區未來的用水規劃都大幅成長,且幾乎全部都是為了因應工業所需。為了補足缺口,經濟部推動再生水計畫,但就如前文說的,水這麼便宜、政府又不敢不給,為什麼要用比自來水還貴45元的再生水?

果然到現在只推了高雄市鳳山溪、台中福田兩個污水廠,而且還是半推半就請國營事業使用,其他民間工業根本愛理不理。

政府沒有魄力處理工業用水問題,於是提出向用大用水戶徵收耗水費,希望透過這個機制讓工業自動節水,徵收對象是每月用水一千度以上的企業約5千多台灣有819萬自來水用戶,每個月用28億度水,這5千多戶用水量占了26%,大用水戶享受較多社會資源及利益,負擔較多的費用也是天經地義。

工業繳耗水費只是起碼的義務

其實這個徵收辦法也是處處放水,東扣西扣一個每月用水2萬噸的企業繳不到2萬元。兩個最不合理的扣除,一是業者如使用再生水不用繳,但不管是再生水或自來水,通通都是政府出資蓋的用水設施,有什麼理由使用再生水就不用繳費?

另外一個扣除就更奇怪了,扣除企業向環保署繳納的水污費,企業用水、排污水是對環境資源的雙重剝削,本來就該各繳各的,因為這可透過雙重經濟誘因,讓業者少用水、也少排廢水。環保署已多次向經濟部表達這個看法,但水利署卻扭曲成是重複徵收,硬要從耗水費中扣除最多一半的水污費。

台灣的水資源已經不足,工業不要再奢望未來有取之不盡的便宜自來水可用,經濟部長鄧振中在周一旱災會議中也說了,產業界要有警惕, 水不是用不完的,製程一定要改善,不但要努力節水、做回收、未來工業擴廠前要先交代用水來源,海水淡化也必須開始規劃。而在這之前,繳交微薄的耗水費只是最起碼的義務而已。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經濟部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

我們失去了什麼?黃昏的台中火力發電廠,火紅夕陽
的方向已看不見美麗的海(攝於2015.4.16)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文‧朱淑娟2015.4.18

為了回應人民要求空污減量的聲浪,立委劉建國、趙天麟這周分別在雲林、立法院舉辦公聽會。各界提出的訴求很明確,包括預告中的「高屏空污總量管制計畫」能修正有效減量目標後即早實施,另一個是要求火力電廠禁燒生煤改善空污。這兩件事的源頭都是經濟部,但經濟部卻消極抵制,根本是台灣最大的空氣污染源。

之所以要推高屏空污總量管制,是因為高屏地區是全國污染工業重鎮,為數眾多的石化、鋼鐵、燃煤電廠,龐大的污染源讓高屏成為台灣唯一臭氧、總懸浮微粒都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的地區。推動空污總量的目的,就是要劃出污染總量上限並逐步減量。反之如果沒有訂定空污總量,當地的工廠污染就會無止境往上加。

其實1999年修訂的《空氣污染防治法》早授予推動空污總量的法源,環保署是空污法的主管機關,本來由環保署公告實施就好,但卻被行政院硬加上必須「會同」經濟部才能推動,環保署主管的法令要經濟部批准才能推動已經夠荒唐了,經濟部更是在掌握否決權後一路擋到現在。前年環保署在立法院要求下提案將「會同」改成「會商」,取消經濟部的否決權,但又被行政院退回無疾而終。

無法減量的空污總量管制,誰能接受

去年底環保署突然說雖然修法不成,但經濟部已「不反對」推動高屏總量管制,但「不反對」並不等於「同意」,果然就在各界半信半疑下環保署端出一個四不像的方案,一看就知道充滿妥協意味。兩個最大的疑點,一是選業者過去七年最大排放量的一年做為污染總量的基準值,但多數業者目前的實際排放量都低於這個值,劃一條比現狀污染量還高的總量管制線,究竟是要減量、還是要增量?

不但如此,還規定空污總量管制實施後三年內空污不必減量,這種減量方案都敢拿出來,也真難為了環保署。果然草案預公告後環保團體砲聲隆隆一面倒反對,最近環保署才轉而再跟經濟部「商量」看能不能把方案改成實施三年內至少減量5%。然而即使這麼卑微的減量要求經濟部也不肯讓步,只表示下周要找業者談看看。

另外一件事是雲林縣等六縣市提出禁燒生煤自治條例,台電公司連考量一下禁燒生煤的可能性、或計算一下成本都不願意,隔天就發佈新聞說一旦禁燒生煤各地馬上等著停限電。如果禁燒生煤就會馬上停限電,那國家還需要台電這些專家嗎?

建立行政院層級的上位計畫,空污改善才有解

經濟部擋這些改善空污的方案,所持理由無非就是擔心影響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一定要用增加污染、惡化人民健康、加劇氣候變遷為代價嗎?來看看美國蘋果電腦公司的例子,今年二月蘋果執行長庫克宣布投資8.5億元,在加州興建占地500多公頃的太陽能發電廠,不但能自籌綠能供電,還不會造成環境負荷。

人民對空氣品質改善的要求愈來愈高,行政院卻任由經濟部一直阻擋改善,空污改善如果沒有行政院層級的上位計畫,問題就無解。明年大選前,行政院長毛治國任期最多還有一年,何不把握機會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空污改善方案,相信等毛院長下台,人民應該會感謝你曾經做過的好事。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缺水關鍵在政策靈肉分離

知行合一才能保有安全的水資源 
       
本文同步刊登於《蘋果日報》

文‧朱淑娟 2015.3.21

枯旱無雨, 石門水庫供水區的桃園、新北市從41日起供水五天停兩天,未來還將擴大限水。台灣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嚴重的缺水?大家都說是因為去年夏末以來雨量極少,這也是事實,但少雨不等於缺水,19日發生的幾件事就讓我深深覺得,台灣缺水真正的原因有兩個:政策靈肉分離、還有人民無感。

首先是上午的行政院記者會,發言人孫立群左右兩邊各坐著經濟部次長楊偉甫
、交通部次長曾大仁。前者說石門水庫缺水嚴重,後者則說了幾個跟桃園機場有關的開發案,而這些開發案勢必加重當地用水負擔。一方面喊缺水、另一方面卻總在缺水地方增加用水,部會不同調,要不缺水都很難。

地方抗旱哪些有效、那些沒用?

而桃園機場就是桃園市的用水大戶,226日實施二階段限水以來,依規定每月用水一千度以上用戶應減量20%,但實施一周後發現用水不減反增,主要原因就是桃園機場。交通部曾表達桃園機場是國家大門,如果缺水會影響形像,但為什麼不是這樣想,如果做好節水宣導,讓國外人士看見我們是一個珍惜水資源的國家,不是反而替國家做了最好的綠宣傳。

另一件事是當天下午經濟部長鄧振中跟縣市首長視訊,也可看出抗旱行動中央
、地方冷熱有別。會中除了台南市秘書長陳美伶說明較積極的抗旱措施,包括 226日二階限水後機關學校水龍頭減一半,道路澆灌用回收水等等,其他縣市首長說的多是希望中央協助,自己該盡什麼責任卻說的很少。

例如,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說請中央廣發省水墊片,當場被楊偉甫打臉過去發省水墊片安裝率只有5成,成效不彰。還有高雄市副市長陳金德要求中央調配水源支援,楊偉甫當場提醒他,高雄沒有大型蓄水水庫,請他支持高屏大湖開發。抗旱如果只靠水利署,地方不幫忙,結果就會事倍功半。

還有,當天行政院發出的新聞稿中,提到行政院長毛治國對於建構「智慧管理水資源政策」的一些想法,例如有效落實集水區水土保持、推動生活廢水再生利用、用水零成長、以水定農、工業區水循環使用等等。

水資源管理要精緻化
知行要合一

這些都說的太好了,如果照著做,台灣的水資源管理一定沒問題,但問題出在說歸說、做歸做,總是靈肉分離。舉「落實集水區水土保持」這個例子,農委會水保局正提出水土保持法修正,就要大幅開放集水區開發,反而在做破壞集水區的事。還有「用水零成長」這項,事實是水利署目前提出來的各區水經營管理計畫,未來的用水量都持續成長,這樣要如何做到「用水零成長」?

水資源管理必須精緻化,這點鄧振中在應變會議中也提到,重新檢討那些限水措施可以全年或特定時間做,而不是等到枯旱時才實施,例如目前是一階限水才實施夜間減壓供水,未來可能枯水期一開始就實施夜間減壓。

另外應提升水的使用效率,盤點那些用水不需要使用自來水,但目前卻是多數道路澆灌、 沖洗水溝、工地揚塵洗掃無差別使用人民飲用的自來水。

最近很多人在談台灣的缺水風險,但我覺得台灣缺水最大的風險,就是人民對缺水無感,大家都還誤以為台灣是一個多雨的國家,事實是氣候變遷後,每年雨量波動非常大,一遇到少雨就會出現像今年的枯旱。未來怎麼走,唯有政策知行合一,每個人都聰明用水,才能建構永續安全的水資源環境。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背債治水 人民當凱子

平常做好管理,就不用動大刀治水,如果有病只會吃止痛藥、
或沒病裝病花大錢吃藥,人民可以同意政府、民代如此嗎? 

‧朱淑娟 2013.11.18

原文刊登於 2013.11.18《蘋果日報

2006年行政院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以特別預算編列1160億進行「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轉眼八年將屆,在未提出完整檢討報告下,1114日再通過以特別預算編列6600億「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也在當天熱烈回應,行政院、立法院聯手當治水凱子,可憐人民背債還搞不清狀況。

這個預算編得可說毫無正當性。一個長達8年、高達1160億的計畫,在結束時理當給人民一個交代,提出完整報告,舉辦公聽會、研討會、甚至聽證會,向人民說明這筆錢花到哪裏、有什麼成效、未來的治理目標是什麼。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再舉債編6600億不是把人民當傻瓜嗎?

排擠其他重要需求

其二,醫療、長照、教育等等一大堆事急著排隊等錢,為什麼治水的優先性高於其他,而且一編就是6600億,排擠其他重要需求。再則特別預算是向子孫借貸的錢,依法必須戰爭、重大經濟變故或重大災害時才能編列,現在又沒有迫切的水患災害,在國家已債台高築的情況下,有什麼理由再舉債編列?

其三,正常預算編列是先有完整規畫、明確目標後,再來談需要多少錢。但上次編81160億預算時就違反這個原則,先把八年的錢編足,經濟部水利署突然接到這筆天上掉下來的錢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事後整整花了兩年才把計畫追上。

其四,最近行政院一再強調,過去8年治水已有成效,體質也已改善,還提出許多未來的治水口號:「治水在國土規畫」、「洪水要做出流管制」、「非工程防災」等等,如果這些都是真的,為什麼還得比照過去一年編100億不可?

而當初編列八年1160億說要做「綜合治水」,最終還是落入地方提案、中央審核的模式,於是整治水系從原先148個爆增到295個,雨露均霑 ,這樣要如何綜合治水?而預算分配有一大部份是「應急工程」、「疏濬」,行政院應公佈這些錢哪些真的拿去治水,多少拿去綁樁、或是被挪用去做跟治水無關的活動。

更錯亂的是,行政院一手灑錢治水,一手卻做破壞水土的事,六月通過農委會《水土保持法》修正案、九月通過內政部《全國區域計畫》,大幅放寬水庫集水區開發
。而多少索討治水預算的縣市首長,暗地裏卻解編水源區開發,都市計畫過於浮濫、或根本把設施就蓋在易淹水地區,這就像一邊吸毒、一邊吃藥一樣可笑。

撤回草案
公開成效 全民檢視

再談立法院是怎麼幫人民看荷包的?早在十月三日,在沒有看到行政院隻字片語的檢討報告下,朝野立委就提了六個版本追加800840億預算。這六個版本其中四個是民進黨立委所提、還包括一個民進黨團提案,得知行政院「只」編600億時,還有委員叫囂:「太少了不接受」,有這款在野黨真是人民的悲哀。

綜上,呼籲行政院撤回條例、立法院暫緩審查,先公開過去八年每一件工程、成效讓人民檢視,再來討論是否有必要續編預算,否則人民應追討失職的官僚跟民代。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好鄰居不會傷害言論自由

大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研究指台塑六輕造成汙染
被台塑控告毀損名譽求償4千萬,一審台塑敗訴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註:台塑已確定不再上訴,此案正式告一段落)

‧朱淑娟 2013.9.6

台塑六輕控告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毀損名譽」案,台北地方法院經過一年半審理,94日判決台塑敗訴。法院站在言論及學術自由高度,認定他是基於善意,就公共安全等「可受公評之事」做適當評論,這樣的判決大致在預料之中。但兩造真正爭執的核心,是台塑六輕建廠後對環境及居民造成的影響,這點就不是法院能夠釐清的,從實質面來說,這是一個消耗社會資源的無端興訟。

台塑控告莊秉潔,主要理由是指他從20101月起在一些與國光石化開發案相關的場合發言,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台塑六輕名譽之事項,且意圖散佈於眾,20124月依民法184條、195條對莊秉潔提起民事訴訟,求償4千萬元,並要求在四個平面報紙頭版刊登道歉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