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淑娟 2019.6.29
從1982年大台北防洪計畫之後,近40年來在許多人的努力下,治水已有相當大的成果,但即使未來再進步,防洪保護標準再提高、蓋更多分洪道、滯洪池、或買更多抽水機,也追不上氣候變遷強降雨的威力。未來防洪的關鍵不在工程,而是:建立風險機制、並落實管理。
土壤汙染整治有一句名言:「土壤要多乾淨才算乾淨?」意思是資源有限,土壤整治該投入多少資源,可依這塊地的用途而定。如果種植作物,人體受害的風險比較高,就要用最高的標準。反之,則可以採取較低標準。
同樣地,水患也可以視為一種風險管理。我們講「治水」,有一種正面迎戰的味道,而且著重在災後治理,但太多例子顯示,災後治理要投入的成本很高,而且永遠無法彌補受災的損失。不受災才是防災第一要務。
根據英國「氣候變遷脆弱指數(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報告,隨著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最快2030年印尼首都雅加達多處將成為沼澤,國際機場也會沉入水中。2019年4月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部長班邦(Bambang Brodjonegoro)表示將以10年時間遷都。這就是一種風險機制。
台灣政府雖然也提出許多風險的想法,包括內政部推動國土計畫,禁止在環境敏感區開發。經濟部也修訂水利法增訂「逕流分擔、出流管制」,要求開發案要負擔減洪責任。但這些想法還僅止於熱身,遇到選舉政府就容易向既得利益妥協,落實風險機制依然是重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