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社運人士陳祺忠遇襲,感嘆做好事這麼難

 
陳祺忠(右三)社運生涯最具代表性的案子,是協助反坤輿掩埋場,
經過2年最後抗爭成功。(/陳祺忠臉書)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2.18
 
26日社運人士陳祺忠,在他位於苗栗竹南住家附近,遭2名男子襲擊,導致左腿大面積淤傷。從監視器畫面看出,這是一起預謀攻擊,其中1人刻意從對面碰撞他,並拿出辣椒水噴他臉部。接著另1人從前方快步走近,拿棍棒朝他大腿猛打。陳祺忠並不認識這2人,猜測應該是協助社運遭到「警告」。
 
由於他參與的社運、以及協助過的自救會相當多,在社運圈人人皆知,他遇襲的消息傳出後,引發很大的關注。他的臉書發文被轉貼1500多次,許多人為他抱不平、感謝他的協助、並要求警方追查到底。陳祺忠則感慨,他只想做一個「在弱者跌倒的地方把他扶起來」的人,沒想到做好事這麼難。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洪箱、陳曼麗獲環保終身成就獎,見證土地正義

 洪箱()、陳曼麗()獲得2022年「環保終身成就獎」,
她們無私的奉獻,成為環境運動的典範人物。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4.12
 
7日舉行的NGO年度大會中,洪箱、陳曼麗共同獲得今年度的「環保終身成就獎」,能獲得這個獎的都是環境運動的典範人物,而她們可謂實至名歸。洪箱在自己的土地徵收事件中展現的精神,開啟新一代農民運動的里程碑。而陳曼麗30年的投入,從不同路徑建立環保運動的原型。
 
洪箱的環境運動始於2009年,那年苗栗縣長劉政鴻要徵收灣寶里鄰近235公頃農地做「後龍科技園區」。跟所有土地徵收事件一樣,他們在規劃階段完全不知情,甚至情況還更糟,環評都開了三次而且初審通過了他們還不知道,連環保署一位承辦人員都覺得奇怪,於是在環評大會前主動發文給灣寶里辧公室。還好里長是他們的好朋友,立刻召集眾人到環評大會反對,自此展開長達2年的反徵收抗爭。

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李應元─對抗空汙的夢想家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3.15
 
312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前環保署長李應元的好友在他的母校台大公衛學院舉辧「李應元牽手一生護台灣」新書發表會。總統府資政葉菊蘭提到李應元的無爭,讓他經歷相當多的職位。其中他擔任最久的行政職是27個月的環保署長(2016.5.20~2018.12.3),而他任內付出最多、展現最大熱情與企圖心的就屬空汙政策,這也讓他成為「對抗空汙的夢想家」。
 
 
環保署長是最久的行政職
 
自從2012年環保署開始納管PM2.5以來,空汙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也是執政最大的挑戰之一,因此促成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在20158月核定史上第一個院版「清淨空氣行動計畫2015~2020年」(環保署長魏國彥)。集合各部會資源,目標是PM2.5年平均值達到15微克。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從反南鐵東移到參選立委,陳致曉要打破民進黨的假台獨威權

陳致曉站在斷殘壁的街坊,深覺8年反民進黨威權徵收的無效率,
決定參選台南第5選區立委,進入體制內做有效率的監督。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8.20

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主導的南鐵東移案,8年來受到強烈抗爭,也成為挑戰民進黨土地正義的指標案子。其中主要的抗爭者是台科大副教授陳致曉,他歷經8年體制外抗爭,卻無法改變民進黨的土地掠奪本性。他將於本周四宣布參選台南第五選區立委,要從體制內徹底改變社會對民進黨的假台獨威權迷思。


從支持黨外運動到反民進黨,體認到台獨的變質

連日台南大雨,雨下在已被拆除大半、斷殘壁的街坊,看起來格外淒涼。陳致曉坐在隨時可能被強拆的家中說:「我應該說賴清德是我的貴人,如果不是他,我不會經歷這樣的人生,促使我跟台灣社會有更多的接觸與思考。」

陳致曉從父母那一代起始終支持黨外運動,直到8年前發生南鐵案才體認到,他們過去所認知的黨外運動早已變質。陳致曉說:「從前的黨外運動是包含人權、自由、民主、打破威權,而且關心永續、勞工、土地。但現在的台獨卻被空洞化,很多政客在台獨的大帽子下藏汙納垢,並非真想追求台灣主權獨立。」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南安小熊的一課:山林保育還有待努力

 

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左二)在「小熊回家」簽書會,分享南安小熊從發現到
野放九個月的心路歷程。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7.23

去年710日在花蓮南安瀑布登山步道發現的落難小熊,經過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等人搶救、民間捐助共養九個多月之後,今年430野放回家。黃美秀寫下這段過程並出版「小熊回家」一書詳細記錄這段歷程,包括她個人的感受,對官方資源不足的感慨、以及對民眾力量的感動。

黃美秀說:「我從1996年博士論文研究黑熊開始,24年來在熊徑上捕捉繫放接近30隻熊,南安小熊應該是最美麗的邂詬,我一直認為這是山神給我的禮物。」為了回報這段邂詬,她捐出所有版稅做為黑態保育基金。

「我曾說過熊會找人,到現在我還是這麼認為」,黃美秀在一場簽書會中說出她與小熊奇蹟式的相遇。

去年7月她幫研究生做野外研究安全訓練,趕在瑪莉亞颱風來襲前撤退,才剛下到南安遊客中心就聽到學生大喊:「老師快點有小熊」。她跟同行獸醫師張鈞皓衝到辦公室,看到一個紙箱蓋住的塑膠桶,掀開看到一坨毛茸茸的黑球,原來是民眾通報走失帶回來暫時安置的小熊。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捨鐵飯碗投身政治叢林「小公務員」林于凱用實際行動為改革點火

辭去公職轉身投入政治,林于凱希望扮演「為改革點火」的角色
(圖片來源/FB@林于凱)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18.2.21 

20168月,當時在高雄市環保局任職的年輕公務員林于凱,將他六年公務生涯的理想、無奈、改革建言,寫成一本書「公門菜鳥飛」,出版後掀起社會對公務改革的討論,隔年更獲得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等重要獎項。

而這本書更改變了林于凱的人生,事後他成立「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建立公務革新討論平台。去年當年金改革掀起社會論戰時,他以公務員身分挺身支持,成為年輕世代公務員的代言人,也飽受黑函困擾。之後他辭去公職加入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年初在他的出生地—高雄市三民區,宣布參選高雄市議員。

自此,昔日在體制內實踐改革的菜鳥公務員,轉身飛進政治圈,變成一個在體制外監督的角色。「像我這樣的人去做政治,再怎麼說都代表民主可以往前走的可能性。」未來他要如何將改革的熱誠,轉變成改變高雄的力量?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環境紀錄的先行者--30年!柯金源是怎麼變成柯師傅的

 

 柯金源持續記錄台灣環境已30年,是台灣最重要的環境記錄者之一。
/柯金源提供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22

我看過很多優秀的記者,但如果要我選出其中最佩服的三位,一定不會漏掉柯金源。30年來他持續用鏡頭記錄台灣環境,從山到海、從水患到空汙、還有一連串環境事件。至今已累積數十萬張照片及影像,獲得國內外無數個重要紀錄片大獎。他以一人之力,幾乎做了一個國家級研究團隊才能做到的事。

在業界大家都稱呼他「柯師傅」,這讓我想起「葉問2」這部電影裏頭,葉問想在香港開武館,必須先通過一個考驗,那就是站在一個圓桌上力拼地頭上的眾師傅,一柱香內還站在桌上的話,才配得上「師傅」兩字。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盡在不言中,而能夠獲得這兩個字的人,背後必有動人的故事。

月初,柯金源將他30年的記錄,由衛城出版社集結成「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這本書可說總結了他前半生的記錄生涯,精彩不在話下,但最讓我好奇的是,這個人在30年內,究竟是怎麼從柯金源變成柯師傅的?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創新來自專業的淬鍊---專訪水利署長賴建信

 
水利署長賴建信:只有努力不足以改變,需要奮鬥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6.11.11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11日上任,他強調水利是福國利民的工作,唯有在專業上做到純粹、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才能贏得信賴。他現年48歲,是歷任最年輕的署長,擁有完整且豐富的學經歷,尤其在枯旱及水災時,多次提出創新的觀念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上任也是行政院三級機關首長年輕、專業的代表。
 
南部是台灣缺水、水患的前哨站,也成為磨練水利官員實戰經驗的最佳場域。賴建信擔任水利署南水局長2年半內推動許多創新做法,例如主動與嘉南農田水利會合作「掌水工加強灌溉作業」。這個做法在2014年枯旱時發揮了大作用,水利會因提前節水6300萬噸,才能讓最缺水的台南躲過休耕危機。
 
最可貴的是,農田灌溉並不是水利署的業務,而是農委會的,但賴建信是這麼想的:「這是一個『跨域合作、互利共好』的年代,現今我們面臨的問題脈絡都很複雜,並非單一機關能夠解決,如果每個機關都主動多做一點,解決你的問題、也是解決我的問題。幫忙農業節水,也舒解了我調度水資源的困難。」
 
此外跨越2014年秋到2015春長達八個月的枯旱,賴建信提出的「智慧水管理」獲得行政院大力支持,他說:「預估2030年全球可用的水資源將減少40%,但我要因此限制區域發展或人民生活嗎?當然不是。」水利署日後催生「節水三法」就是緣於智慧水管理的概念,包括:《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推動再生水、《水利法》開徵耗水費且讓用水計畫更精準、《自來水法》全面推動節水器材。
 
水利署即將邁入70周年,在氣候變遷、豐枯不明的未來,賴建信要如何帶領水利署這個團隊,建立台灣成為永續水資源大國,以下是記者的專訪內容: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台大醫師許立民,始終站在弱勢的一邊

 

文‧朱淑娟    2014.12.19

台大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將接任台北市社會局局長,有人質疑他未具社工背景不符資格,但所謂「社工背景」指的是文憑、還是證書?這麼多年來,我跟許立民從採訪關係到變成好朋友,我看到的許立民是一個始終站在弱勢的一邊,在媒體沒有看到的地方,無私無我為他們爭取權利。如果所謂「社工背景」指的是這個人的品德跟行為的話,我認為許立民當社會局長,適才適所且當之無愧。


為嶺南里阿公阿嬤反掩埋場

第一次看到許立民是2009年在台南地方法院,環保團體提告「永揚掩埋場」業者偽造環評書,那天是開庭的日子。當時他在台南奇美醫院任職,我好奇為什麼一個醫生會跑來聲援,一問才知道前一年他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看到台南市嶺南里一群阿公阿嬤發傳單,反對家鄉蓋垃圾掩埋場,為了支持這群老人家而決定站出來。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醫生娘變鬥士 擋下環評黑手

 


(原文刊登於1223期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 2011.4.29

才剛過中午,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在台南市環保局前席地而坐,不時翻閱手邊的資料,偶爾抬頭瞇著眼望向穿過樹梢的天空,耳邊傳來東山區嶺南里老農振臂高呼的聲音:「保護水資源、撤銷永揚…」。

二○一一年四月十二日,一個平凡無奇的日子。但對她跟這些老農來說,追討十年的程序正義,就到了決戰時刻。雖然她說:「我已經做了該做的事,什麼結果都可以接受」,但掩不住的焦慮卻寫在臉上。

今天台南市舉行升格後第一次環評大會,其中永揚垃圾掩埋場因涉及偽造環評書,去年被台南高等法院判決有罪。這次會議將討論是否依法院判決,撤銷前台南縣政府於民國九十年通過的環評結論。

等了一個多小時,陳椒華進入環評會場,對在場環評委員一一說出永揚公司在環評書中不實記載地下水、斷層、既成道路等內容。出了會場又是漫長的等待,又過了近兩個小時,台南市環保局長張皇珍宣佈:永揚環評書內容涉多項偽造,嚴重破壞環評審查的正確性與公信力,原環評結論不應繼續維持…。

出了會場,天色已暗,陳椒華笑了,「我知道一定有希望的,我做田野調查看到了真相」。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廖本全:自由、自在、自己 做我該做的事

 

文‧朱淑娟   2010.10.28

10月初為了石化周的節目,到位於三峽的台北大學訪問廖本全老師,記得車子開進校園第一個印象就是「啊!欒樹開花了」。植物的變化總是悄悄帶來訊息,因為只要看到欒樹開花,就知道秋天來了。運氣真好,那天還有陽光、還有一點微風,一個百分百的美麗天氣。

公視「我們的島」石化周分上、下2集在兩周播出(10/1110/18),我負責第一集的部份以及第二集的結尾。從60年前台灣開始發展石化業一路談下來,功與過、得與失,彷彿自己走過這一甲子的歲月,到了結尾卻突然不知如何收尾。下周一就要播了,那10分鐘的結尾在心中換了不只10多個劇本。

我心中想的是,在公元2010年的現在,台灣人正在為石化業該往前進、還是向後退拉扯中,如何選擇?選擇前又該思考什麼?台灣人這60年來整個社會氣氛似乎都是錢錢錢,政府談經濟成長、媒體最愛報導科技新貴、如何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成為火紅暢銷書。名車、豪宅當然是評量個人成就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