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能源政策--大潭藻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能源政策--大潭藻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只是蔡英文的謊言?

三接工程,導致大潭藻礁區的殼狀珊瑚藻,覆蓋率大幅降低,
柴山多杯孔珊瑚也遭沙埋,呈現白化,圖為環團在現場勘查。(/潘忠政提供)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3.11
 
為了迎戰「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域」公投,20211125日,前總統蔡英文視察時說:「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隔月公投沒過,三接動工。三年後的33日,公投領銜人潘忠政提出一份調查報告,指三接沉箱置放,造成殼狀珊瑚藻覆蓋率嚴重衰退。柴山多杯孔珊瑚,也因沙泥覆蓋,呈現白化、死亡趨勢。永安討海人更控訴,藻礁生態衰退,連帶漁獲量剩不到三分之一。
 
潘忠政總結他的報告,並質問中油,「三接明明蓋在藻礁上,是誰給總統錯誤資訊,讓總統成為失信的人?」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藻礁公投之後,南部空汙真的會改善?

 
高雄要好空氣,必須從推動低耗能產業做起,不是興建三接。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2.21
 
史上第一個保育公投珍愛藻礁,得到3901171張同意票,未通過495萬票門鑑、且少於不同意票,沒有通過。這項公投的主文是:「您是否同意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依《公投法》第30條規定:「公投通過有關重大政策者,應由總統或權責機關為實現該公民投票案內容之必要處置。」
 
這表示經濟部不必為「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區」做「必要處置」,也就是更有民意基礎可以在原地續建。不過,接近416萬投下不同意票的民眾是「有條件不同意」,這些條件就是經濟部在投票前承諾的「顧供電、減空汙、護藻礁」,這些經濟部是否能做到?不論你投同意或不同意,公投之後更要監督經濟部落實承諾。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反核四,當然要護藻礁

反核四、護藻礁應是同一組,共同對抗失控的電力成長。

 本文同時刊登在《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2.14
 
公投前的黃金周,「反對核四重啟」與「同意守護藻礁」兩個團體與學者展開最後動員。按理說,反核四、護藻礁這兩個陣營應該站在一起才對,因為他們不論價值觀或打擊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對政府失控的電力成長。兩個價值不然就一起實現、不然就全數落敗,但兩邊團體的表現卻差異很大。
 
「同意守護藻礁」的團體,同時也支持「反對核四重啟」,因為他們過去為反核所付出的努力,並不會比另一邊的人少。而且認同台灣能源困境的解方,必須從淘汰耗能產業做起,而不是去蓋更多天然氣廠,而這根本違反全球反化石燃料的走向。
 
但另一邊的人就不是這樣了,先是接受政府每年成長2.5%的失控電力計畫,接著支持三接蓋在大潭藻礁區,以毀掉別人價值的手段來成就自己。兩相比較,就可以看出兩邊陣營的器量。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大潭藻礁是能源政策崩壞的照妖鏡

眼見為憑,蔡英文總統說:「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這是潘忠政老師
127日清晨在三接現場拍攝的照片。(/潘忠政臉書)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2.7
 
為了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民進黨用了許多對立策略,例如:沒有三接會缺電、沒有三接要燒更多煤、中南部空汙會更嚴重等等。但結果欲蓋彌彰,反而突顯失控的產業、能源、空汙政策。要解決缺電、空汙的方法不是「發更多電」去因應產業現況,而是從源頭「抑制用電」,而這必須從檢討高耗能產業做起。
 
或許把失控的產業、能源、空汙政策歸咎於民進黨並不公平,但拿過去的錯誤當藉口並非執政者的擔當,更無助於往前走。何況從能源局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民進黨的耗電更兇,過去10年每年用電成長1.3%,未來每年用電卻要成長2.5%以上。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三接是增加空汙、不是減少

 減少高雄政府責無旁貸,不是做為抵抗公投的工具。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1.30
 
為了迎戰藻礁公投,總統、經濟部長紛紛指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供給大潭電廠89號機氣源)可以減少空汙,連中油網頁都換成藍天白雲放風箏,並加註文字:「支持天然氣,給你好空氣」。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把天然氣說成潔淨能源,誤導人民對天然氣、空汙、減碳趨勢的認知,實在得不償失。
 
而其實「增氣減煤」這個被經濟部視為減空汙的手段,只是單單比較煤、氣兩種發電方式的汙染排放量,例如燃煤會增加排放30噸,燃氣增加10,但就算只有10噸也是增加空汙,並不是減少。至於經濟部說不蓋三接就要多燒500萬噸的煤,這更是把空汙政策侷限在「燃煤、燃氣」的小圈圈中做選擇。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說:「以醫生做比較的話,那經濟部應該是庸醫。」因為治空汙有很多手段,不論燒煤或燒氣都會增加空汙、不是減少。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如果真能省千億,為何拒絕台北港替代三接?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在擔任環評委員時,提出以台北港替代三接的報告,可惜被排除
錯過了好好討論的機會。(/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1.23
 
藻礁與三接之爭,上周環保團體與在野黨提出以台北港做為三接替代方案,經濟部則立即回應,再度指台北港不可行。說「再度」是因為台北港的替代方案不是現在才提出,早在三年前就是環評的焦點,只不過經濟部從頭到尾拒絕,環保署則幫忙解套指台北港不在觀塘開發案的討論範圍,錯過了好好討論的機會。
 
而當時提出台北港替代方案的是環評委員鄭明修,他並不是像經濟部說的「在紙上畫路線」,而是委託專家做了一份42頁的評估報告。倒是經濟部指台北港不可行的說法變來變去,反倒啟人疑竇。如果台北港替代方案真能省下1300億的建港經費,又能化解爭議,那非常值得經濟部放下本位、認真以對。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用電無止境成長,三接變三輸

 
公投首場意見發表會,經濟部長王美花以台積電擴廠為由,指未來每年供電増2.5%
但台積電未來10年的計畫卻是,生產能效提升一倍。(/中選會)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1.16
 
經濟部長王美花在首場公投意見發表會中(藻礁與三接),總共說了13次「半導體、五奈米、台積電」,這三個名稱雖然不同,但其實指的是同一家公司,也就是台積電。經濟部的說法是,因為台積電要擴廠,需要用很多電,所以要蓋三接。
 
然而這種「開發=高耗能」的思維早就落伍,何況台積電的10年永續目標已經選擇了不同於經濟部的道路,未來公司要持續成長,但生產能效要提升一倍,25%的生產用電要用再生能源。
 
如果依照經濟部估計,未來每年用電成長2.5%,那10年後的總用電量將會增加三成。屆時,王美花所指蓋三接的三贏將淪為三輸,也就是:顧不了供電、增加空汙、還毀了藻礁生態。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民進黨今不如昔,連給藻礁一場聽證會都不敢

 
為什麼要怕聽證會?民進黨立委把國民黨、民眾黨提案的
1個月內舉行聽證會」改成「3個月後舉行公聽會」。(/潘忠政臉書)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1.2
 
民進黨立委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倫?不妨對照近10年來台灣最重要的兩個保育與開發衝突大案---國光石化與彰化海岸、藻礁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看他們在立法院是否做了該做的事。

前案,20101028日,民進黨立委促成了國光石化聽證會。而後案,20211021日,針對藻礁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民進黨立委卻將國民黨、民眾黨所提「一個月內舉辧聽證會」,硬是改成「三個月內舉行公聽會」。民進黨立委的氣度不只今不如昔,更錯失一次做對事情、讓自己在歷史留名的機會。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外推案能否實現「藻礁永存」,留待時間證明

針對外推案,環保團體認為將造成更嚴重的突堤效應,
並阻斷海洋生物迴游路徑,無法保護藻礁生態。(/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0.12
 
在觀塘工業區()通過環差審查的三年後,今日(10/12)環保署再度審查經濟部的「外推方案」,這是為今年5月迎戰公投所提方案補正環評程序。不過,環保團體認為外推案無濟於事,唯一完整保護藻礁的方法,就是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藻礁區。
 
然而外推方案是在原址興建的前提下所做的微調方案,因此環評並不會討論遷址、或其他可行替代方案。預估外推案在行政院意志主導下,也會跟三年前一樣順利通過,經濟部與環團之間的爭議不會有任何進展,只能留待1218日公投由人民決定。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聆聽藻礁之聲─台灣還是不是海洋的希望熱點?

 
在多年行動後依然無法改變政府心意,守護藻礁最後走向公投之路。
(本文圖片由寬紀錄工作室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6.29
 
由「寬紀錄工作室」導演鄧國煜拍攝的藻礁之聲紀錄片,將於71日到828(預定公投日)在網路上公播。這部長達85分鐘的紀錄片,完整呈現從2019年至今環保人士、學界、公民守護大潭藻礁的過程,而保育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又為何走上公投這條路?透過導演的鏡頭回溯許多珍貴的現場。
 
紀錄片的事件背景,源於經濟部為了蔡英文統統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要在桃園大潭海域興建第三天氣接收站,供給大潭電廠89號機氣源。然而這裏是台灣最完整、經過75百年演化而成的殼狀珊瑚藻礁區,擁有豐富的生態。以運動的高度、廣度來看,無疑是20年來台灣最重要的一場保育戰。


《藻礁之聲》紀錄片完整呈現守護藻礁運動始末,將於71日起上網公播。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三接外推的三個疑點

 經濟部提出的三接外推案,只提供5張簡報,沒有科學證據
佐證不會影響藻礁。(/經濟部簡報)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5.11
 
迎戰即將到來的藻礁公投,經濟部上周提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外推方案,強調在離岸更遠、不浚挖、不填地、縮短防波堤的設計下,就不會破壞藻礁。但這個方案有三個疑點:沒有證據顯示不會破壞藻礁、沒有說清楚三接對電力及空汙的影響、沒有評估其他可行替代方案。這種不基於科學、而是喊話的方案,能對3個月後的公投產生多少影響,恐怕還是信者恆信。
 
經濟部提出蓋三接的主要理由是,核二及部份北部電廠將在2024年以前陸續除役,每年估計將減少216億度電,大潭電廠89號機則可補足137億度電。在大潭海域就近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好處是可以就地供氣。
 
但三接所在地也是生態豐富的大潭藻礁區,爭議多年無解,隨著社會討論愈來愈熱烈,經濟部雖然也曾提出調整方案但都無法化解,公投成案後甚至演變成政治風險,這次才會提出這麼大幅度的讓步,在聲量上也暫時佔了上風。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留下大潭藻礁,是給下一代的珍貴禮物

 
4/29日在大潭藻礁區拍到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島」,因佈滿柴山多杯孔珊瑚的
礁體形狀如島而得名。(/播忠政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5.4
 
承載著70萬個期待,「珍愛藻礁公投」將在828日登場,這次公投將決定大潭藻礁的存廢。本來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藻礁並不衝突,但不幸都想在同一個地方,才會演變到如今你死我活的局面。能源有替代方案,藻礁毀了就毀了。大潭藻礁經過7千年演化賜給我們的珍寶,該怎麼選擇你應該已經知道。
 
為了提供大潭電廠7~9號機氣源,三接選址在觀新藻礁與白玉樹林藻礁之間的「大潭觀塘藻礁區」,這裏有台灣最完整的殼狀珊瑚藻,周期老化後的碳酸鈣層層堆疊,約20年才累積1公分,現在3.35公尺是經過75百 年演化而成。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藻礁公投將成案,經濟部應公開完整資訊坦然辯論

 觀塘工業區專用港面積減少不多,還是超過900公頃,
環團估計會挖除300多公頃藻礁。(/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3.2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已突破289667的法定門檻,距離成案只有一步之遙。公投是人民依憲法授權直接行使民權,但過去一周只看到經濟部提供片面訊息、激起政黨對立、試圖阻擋公投成案。如今藻礁公投可望連署成功,環境議題不需要政治惡鬥,經濟部應提供完整訊息,最後交由公民決定。
 
 
藻礁公投是訴求遷址,不是反對政府的能源政策
 
經濟部提出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理由,是為了提供大潭電廠7~9號機氣源,這涉及三個單位:台電(大潭電廠)、中油(觀塘工業區)、工業局(觀塘工業區專用港)。但因為工業區、工業港選址在大潭藻礁區,引起生態疑慮。
 
本來這個疑慮可以在環評時充分討論,可惜最後是在政府主導下,專業委員退席抗議、官派委員護航表決通過。在環評會後的記者會中,蘋果日報記者洪敏隆就提問前環保署長李應元:「這是不是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藻礁生態如何守護,政府想的跟你不一樣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倒數計時,各地連署爆熱潮。(/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2.23
 
台灣第一個生態公投連署「珍愛藻礁」已進入倒數計時,2月底前需募集35萬個連署,才能在今年8月公投,但目前為止只募集了1/3。不論最後公投成敗,都不是守護藻礁行動的終局,因為就算公投成功,依過去經驗政府也未必認帳。未來還有行政訴訟、保護區劃設等著公民與政府對決。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曾經形容這是一個「國恥等級的公投」,明明是稀世珍寶,卻要動用公投才有機會保存下來。而之所以走到公投這一步,起因於201810月通過的中油第三接收站環評。這個接收站位於大潭觀塘藻礁區,多位學者研究發現,這裏藻礁旺盛,發展出世界級的海洋生態。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大潭藻礁自然地景申請案,行政院應交代為何擺4年不啟動

 環團向政府申請大潭藻礁2個保護區劃設建議,卻無理由被擱置,
行政院應交代至今不啟動的理由。(/珍愛藻礁)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0.12.29
 
桃園大潭藻礁是否因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而面臨毀滅?上周時代力量接續民眾黨舉行第2場公聽會,其間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五問中油、海保署、桃園市政府,意外掀起將大潭藻礁劃設為自然地景、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關單位是否消極不作為、資訊不公開的爭議。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說:「全國民眾應該看到這個議題背後出了什麼問題?」
 
中油三接選址在觀新藻礁與白玉樹林藻礁之間的「大潭觀塘藻礁區」,陳昭倫研究發現這個區域有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也是全世界最特別的藻礁生態系。國內學者陸續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2018年國際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任務,也將大潭藻礁選為海洋保護區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只要心中還有「藻礁永存」,就沒有辦不到的事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不要遷址,不是技術辦不到,是蔡英文有沒有誠信。
(/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0.12.22
 
201810月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預定地「觀塘工業港()環評案」通過,等於預告桃園千年藻礁的末日。但守護藻礁的學者及環保團體不放棄,經過2年努力終於將「珍愛藻礁公投」推進到二階連署,藻礁再度出現生機。
 
說來荒唐,在現任總統蔡英文親筆簽下「藻礁永存」後,藻礁卻面臨毀滅,難怪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要說:「這是一個國恥等級的公投提案」。
 
隨著公投連署進行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遷址以保護藻礁的辯論也再度上演。預料之中,中油提出許多技術性的理由強調遷址不可行,但如果這個國家還有一點保育觀念,且認同藻礁的價值,技術上就沒有辧不到的事情。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學者風骨當如是--向五位觀塘案退席環評委員致敬

 https://3.bp.blogspot.com/-vxjfVlAPNtI/W6CAoIEQGTI/AAAAAAAAMRM/s716CUjVX7YT2m_ylLEjla3NNxBl0WX5ACLcBGAs/s400/20180912-062013_U4297_M452236_94d6.jpg
 抗議專業審查淪為政治表決,5位環評委員退席抗議。
(右起)王价巨、王文誠、李克聰。(圖/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9.9.18
 
台灣環評史上出現兩次環委集體抗議行政介入環評,第一次是2006327日中科三期,9位環委發聲名抗議。第二次是912日觀塘工業港()5位環委退席抗議。兩次的抗議對象,一是總統蔡英文、二是行政院長賴清德,聲稱改革的民進黨卻接力演出黑手介入環評戲碼。如果這五位委員當天不退席抗議,可能重演深澳電廠的投票醜聞,他們的退席抗議已經史上留名。
 
2006年中部科學園區三期審查時,蔡英文是行政院副院長,環評還在審,行政院就不斷對外表示中科三期要在當年51日動工。環保署為了配合政策趕進度,一個月內緊鑼密鼓連開三次環評會,把環委惹火。不只如此,蔡英文還親自打電話關說環評委員,最後9位委員火大聯名發出抗議書。
 
而即使這麼多委員抗議,最後還是以118表決通過。由此可見官派委員存在的荒謬。環評委員有21位,只要掌握7票官方鐵票,再遊說幾名專家委員,通過幾乎十拿九穩。只要官派委員還存在,專評就沒有專業審查的空間。
 
而從昔日中科三期的下場,更看出今日觀塘港()案五位環委退席的珍貴。雖然官派委員都由部會副首長掛名,但一般案子他們不會出席,一旦政策指示要過的案子,這些副首長就全數到期,上周觀塘案環評大會就是如此,擺明就是等著要當投票機器人,要不是這5位委員退席,恐怕早就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