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動物福利--食物安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物福利--食物安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台糖梅花豬含瘦肉精,當然第一時間就該公布

 
人民有知的權利,檢測出爐第一時間就要公布、並預防性下架產品。
這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4.2.6
 
本文同時刊登於
 
針對台中市政府2日公布,檢出台糖梅花肉片含瘦肉精禁藥,行政院食安辦跟農業、衛福、經濟三部4日晚間8點開記者會回應。這場記者會有兩個重點,一是質疑台中市政府可能驗錯,要求複驗。二是套用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的話:「大家可以去問台中市政府急著宣布的理由是什麼」。因為檢測的是在野黨執政的台中市,這句話就很有想像力,輕易就把單純的食安問題添加了些許政治味。
 
更嚴重的是他講的另一段話:「食安很重要,民心安定也很重要,守法廠商權益也很重要,政府判斷時要更小心一點。」把民心安定、廠商權益放在食安之前,顯然錯置順序。正確是有了食安、才能安定民心、守護合法廠商權益。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藝人Selina婚宴不用魚翅 保育組織肯定

華人社會「無翅不成宴」的迷思,導致全球每年約2,600萬~7,300萬
隻鯊魚遭捕殺,以供應對魚翅的需求,婚宴尤其使用過多的魚翅。
(攝影:Paul Hilton 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朱淑娟/2011.10.20

藝人Selina(任家萱)將於10月31日舉行婚禮,基於海洋保育,新人將婚宴菜餚中的魚翅換成竹笙。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發出聲明,對新人表示肯定,同時呼籲更多藝人做表帥,婚宴不用魚翅。

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全球每年約有2,600萬~7,300萬隻鯊魚遭到捕殺,以供應魚翅需求。光是用於婚宴料理,數量就十分驚人。根據研究會今年的調查發現,台灣71家國際觀光飯店每年婚宴的魚翅使用量,相當於獵殺92萬~386萬隻鯊魚,10年獵殺數量可達920萬~3,860萬隻,對鯊魚保育及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威脅。

陳玉敏表示,卵胎生的鯊魚性成熟速度緩慢,且繁殖胎期甚久、胎數甚少,一些種類甚至每一到三年只生下1~2隻幼鯊,幼體需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成年。而且鯊魚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位於食物鏈頂端,一旦族群崩解,同一海洋生態系其他魚類的多樣性就會受到嚴重威脅。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研究指出,現有111種鯊魚的生存已出現危機,其中20種受嚴重威脅,25種瀕臨滅絕,另外66種生機脆弱。科學家警告,如果人類持續過度捕撈漁業資源,2048年以後,人類將只剩水母可以食用。

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HSI)代表何燕青(Iris Ho)表示,鼓勵所有新人在選擇婚宴菜餚時,以在地、環保、人道食材為主,永續海洋生態及生命的幸福。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婚宴不吃魚翅 料理照樣美味

 華人社會「無翅不成宴」的迷思,導致全球每年約2,600萬~
7,300萬隻鯊魚遭捕殺,以供應對魚翅的需求,婚宴尤其使用
過多的魚翅(攝影:Paul Hilton 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 朱淑娟/2011.6.16

全球每年約有2,600萬~7,300萬隻鯊魚遭到捕殺,只為了供應人類餐桌上的魚翅,如果所謂美食必須以殘殺為代價,你的選擇會是什麼?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今天公布「台灣國際觀光飯店婚宴魚翅消費調查」,全台76家飯店的婚宴菜單,除了2家不辦中式婚宴的飯店外,其餘74家,有71家都有魚翅料理。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感覺挫敗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式各樣的魚翅餐在台灣的婚宴中還是相當普遍。而即使客人不願意,也要被迫吃到魚翅。主人也因為魚翅料理,每桌要多支付1000~2000元的費用。

一碗魚翅羹,讓已經演化了四億年的鯊魚族群,面臨巨大的
生存危機!魚翅在許多國家已成「眾矢之的」,美國夏威夷州
自2011年7月1日起,禁止持有、販售魚翅湯等相關產品
(攝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不過這三家所謂不主動提供魚翅的飯店也不是完全不提供,據婚宴訂席人員指出,公司基於環保不主動提供魚翅,不過如果客人要求還是會供應。

而光是主動提供魚翅的71家飯店,每年因婚宴所用的魚翅,相當於獵殺92萬~386萬隻鯊魚,10年總計達920萬~3,860萬隻。魚翅並非飲食必須品,而為了吃一個可有可無的料理,卻造成海洋生態重大威脅。

名廚:沒有魚翅一樣能做出美味料理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多數新人前往飯店訂席時,是依照飯店建議。也有新人表示,即使言明不使用魚翅,飯店人員還是會不斷積極推銷,如果不是很堅持,很容易就會動搖。可見全民的保育教育相當重要。

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阿發師(施建發)說,不用魚翅一樣可做出美味料理。婚宴、壽宴中,如何讓新人、壽星、賓客都吃得安心與心安,對廚師甚至餐飲業者而言,已不只是色香味俱全,還必須兼顧人道與環保。


魚翅價格較高,漁業公司為了節省船艙空間、裝載更多魚翅,
便殘忍地活割魚鰭,將剩下的魚體丟回海中,任鯊魚流血致死
或遭其他魚類攻擊痛苦而死。(攝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不吃魚翅 才符合國際保育潮流

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代表何燕青表示,已有多國政府響應禁吃魚翅、保育鯊魚。例如2007年馬來西亞「自然資源暨環境部」將「魚翅羹」從官方宴會菜單中除名。2009年帛琉將所屬海域劃為鯊魚保護區,禁止商業獵鯊。

2010年美國夏威夷州議會通過立法,自當年7月1日起,除了研究與教學,或取得許可證的餐廳與零售商,否則不許擁有、買賣、販售、或分發魚翅等相關產品。自2011年7月1日起,各餐廳與零售商不准持有或販售魚翅湯等相關產品。

2011年1月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公告最新鯊魚保育法案。未來在美國水域的船隻禁止保管、支配、持有任何沒有魚體相連的鯊魚鰭。所有被捕獲的鯊魚入港時,魚鰭必須連著魚體,且修訂禁止公海流刺網漁業法,對於未制定與美國類似鯊魚保護法規的國家,商業部長可逕自將該國列入觀察名單。

然而,台灣政府目前對於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割鰭棄身」現象,僅消極訂定「…鯊魚漁獲物在運抵首次進入之港口時,鯊魚鰭與鯊魚身之重量比例應不大於百分之五」。何燕青呼籲政府,應以更積極行動因應國際保育趨勢。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兩岸交流吃魚翅、鮑魚?保育團體呼籲 不要醜態畢露

華人社會的「魚翅」迷思,導致全球每年約7千萬隻鯊魚的鰭
,被用在魚翅料理中。現有400多種鯊魚,已有111種生存出現
危機。(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朱淑娟/2011.4.27

媒體報導,五月四日交通部觀光局北京辦事處成立周年,為增加陸客來台旅遊,觀光局和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合作,將在北京舉辦「台灣真情味」百桌千人宴,由國宴22名廚登陸辦桌做台菜,要讓陸客「台灣菜,吃夠夠」。

觀光局原希望讓菜色較平民化,但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施建發卻說,日前某知名台商宴請安徽省長等人,沒有陸客視為高檔菜色的魚翅及鮑魚,吃得不盡興。他建議觀光局改菜色,讓魚翅、鮑魚等高檔菜色,一樣都不少

兩岸保育團體:別搞奢侈、落後

兩岸動物保育及環保組織也緊急「交流」,呼籲兩岸高層及民間機構:請多交流能提升百姓生存品質及有益生態環境永續的政策,不要交流「奢侈」、「誇富」、無益提升生命品質及永續環境的「落後」活動及政策。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魚翅絕非高檔菜色,不僅沒營養價值,還有重金屬汙染。許多販賣魚翅料理的餐廳及廣告都宣稱,魚翅含豐富蛋白質,且魚翅軟骨還含有抗癌物質,但這都是謊言。

魚翅並非營養食品

研究會表示,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魚翅並不含有任何有益人體高價值的營養。雖然魚翅含有較高含量蛋白質,但卻屬於纖維蛋白的膠原蛋白,是一種不完全蛋白,其氨基酸的構成不完全,人體對它的吸收率十分有限。

至於食用鯊魚軟骨有防癌、治癌此一說法,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CI)與國家輔助與替代療法中心(NCCAM)資助,透過嚴謹設計與執行的替代療法研究中已證實:鯊魚軟骨無助於癌症的預防與治療。全球海洋汙染日益嚴重,海洋生物受到重金屬汙染比例也日漸升高。

香港檢測:10個魚翅 8個含水銀

工業廢水不斷排入海洋,每年進入海洋環境的石油高達2百萬噸以上。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工業廢水造成海水中重金屬含量變高,加上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頂層,當鯊魚捕食遭汙染的魚類,身體裡的重金屬也不斷累積。

2008年香港進行市場抽查發現,10個魚翅就有8個含水銀。除含重金屬外,魚翅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雙氧水漂白,因烹飪無法去除水銀或其他重金屬毒性,吃魚翅勢必導致重金屬積累。

衛生單位也呼籲,汞(水銀)在人體內蓄積過程易影響神經,造成運動失調、心理焦慮、眼睛與視力模糊,孕婦兒童應避免食用。

魚翅迷思 吃掉海洋資源 

因為華人社會對「魚翅」的迷思,導致全球每年約有7千萬隻鯊魚的鰭,被用在魚翅料理中。現有400多種鯊魚,已有111種生存出現危機。若鯊魚瀕絕,將導致海洋生態瓦解,危及後代子孫與資源永續。

中國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負責人劉慧莉表示,許多環保團體早就在醞釀聯名呼籲環保部、農業部等官方部門的官宴拒絕魚翅。看到台灣媒體提到因為台商宴請安徽省長的「無翅不歡」,真是吃客格調不佳,兩岸雙醜。

研究會呼籲,真正的美食料理高手,是能將平凡的食材,創作出令人驚艷的美食。如果攝取的食物不僅無益人體健康,更是以殘虐動物、危害物種的方式取得,且不利後代子孫資源永續,這種「美食觀」不僅落伍,且令人唾棄。

兩岸動物保育組織懇切呼籲台灣觀光局及中華美食交流協會,重新審思「美食」定義,取消「台灣真情味」千人宴中的魚翅料理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過年不要再吃魚翅囉 四大超商年菜不賣魚翅 按個:讚!

消費者拒吃魚翅 保育海洋 永保安康
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朱淑娟/2011.1.13

去年(2010)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23個民間團體,公開呼籲全台四大超商停止販售魚翅年菜」,獲得民眾響應拒吃魚翅。今年重新檢視四大超商年菜菜單,包括7-11、OK、全家等3家業者已不再販售「魚翅年菜」,研究會對此表示肯定,這是台灣民眾力量展現的一大進展。

至於萊爾富在今年年菜預購型錄上仍出現2道魚翅料理,經研究會人員詢問,該公司公關人員表示已事先與廠商溝通不用魚翅,2道料理用的都是「環保魚翅」,並非真的魚翅,型錄疏忽將改進。

消費者拒吃魚翅 展現消費力量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民眾用行動支持拒吃魚翅,包括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篇張楊乾兩年前的婚宴首度發起不提供魚翅菜單。台灣公民參與聯盟執行長顏美娟下周女兒的婚宴,也已經要求飯店拿掉魚翅餐。

顏美娟表示,台灣是全球主要消費魚翅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鯊魚漁業國及魚翅出口國,這是台灣之恥。消費者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吃不吃魚翅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但只要消費時多一點注意,拒吃魚翅卻可以對海洋生態的永續做出貢獻。

不節制捕撈 未來海洋只剩水母可以吃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人類對海洋資源的豪取掠奪,已讓海洋生態岌岌可危。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所有具經濟價值的魚類將在2048年消耗殆盡,未來海中將僅剩水母可以食用。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9年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1,045個鯊魚及其相關種類(軟骨魚)中,已有17%面臨滅絕威脅,13%瀕臨滅絕。而全球每年約消耗7千萬隻鯊魚用於魚翅料理。由於鯊魚位於食物鏈頂端,一旦其族群崩解,將導致海洋生態瓦解。

根據全球最重要的魚翅交易中心香港的官方統計,2008年約有9,950公噸的魚翅(含乾魚翅、冷凍魚翅)輸入香港,其中最大的輸入國是西班牙約2,646噸,其次新加坡約1,201噸,台灣位居第三,每年出口魚翅991噸。

台灣鯊魚保育太落伍

目前台灣漁業相關法律僅禁止捕捉、販售、進出口鯨鯊及其產製品,對於其他種鯊魚並無類似限制,甚至未禁止「活割鯊魚鰭、丟棄魚體」的殘酷行為,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捕撈鮪魚的相關作業事項中規定,捕獲鯊魚之「鯊魚身與鯊魚鰭應同時同批轉載及卸運」,及鯊魚漁貨物在運抵首次進入港口時,或在海上轉載及進港時「鯊魚鰭與鯊魚身之重量比例應不大於5%」,研究會呼籲政府應更積極回應國際鯊魚保育趨勢。

陳玉敏指出,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漁船在將鯊魚捕捉上船後,為節省船艙空間,便殘忍的割下價值昂貴的魚鰭,將魚身拋回海中。失去鰭的鯊魚因為無法游泳,通常都會流血或窒息而死,或被其他鯊魚啃食。因此魚翅料理不僅威脅鯊魚的永續繁衍,也非常殘忍。

拒吃魚翅 永保安康

此外,由於全球海洋污染日益嚴重,鯊魚又位於海洋食物鏈頂端,2008年一份針對香港的魚翅調查證實,大多數魚翅含汞量超過攝食安全量,吃了反而對身體有害。且魚翅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雙氧水漂白;且因烹飪無法去除水銀或其他重金屬毒性,吃魚翅將導致重金屬積累,嚴重影響健康。

呼籲民眾為健康、也為後代子孫環境永續,拒絕魚翅料理。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市售海狗油未經核准進口。動保團體點名:愛買、momo富邦購物網、東森購物網、活力達康網


朱淑娟/台北報導2010.4.20

許多市售「海狗油」號稱取得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核准字號合法進口,但農委會從未核准任何保育類海豹、海狗等油脂進口,這些產品不是違法進口,就是廣告不實。動保團體要求農委會立刻查察取締,並嚴禁販售。

動物社會研究會、福爾摩莎動物權利小組,日前公佈加拿大與納米比亞屠殺海豹、海狗,台灣大量販售其產製品。日前再度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市售海狗油產品涉非法進口或廣告不實,但從未見政府取締。

其中「美加三海狗油」與「寶牌(Baopai)海狗油」,原料來源標示為納米比亞,並強調「擁有亞洲唯一國際『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核准字號,海狗油來源珍貴合法」。

事實上,納米比亞海狗(又稱毛皮海豹),是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附錄二的保育類物種。要「進口」該物種活體或產製品,依法除需取得CITES證明外,還要經我國中央保育主管機關同意(野保法第24、40條),不論買賣或陳列也需經主管機關核准(野保法第35、40條)。


研究會今天公佈最新取得納米比亞獵殺海狗影片。影片中獵人將海狗圍住後以棍棒亂打,因過於驚慌,海狗堆疊在一塊,許多海狗在活著時就被宰割。由於納米比亞政府封鎖一切屠殺資訊,調查人員後來被發現遭追趕、毆打並被送至警局,多數攝影器材被沒收,僅殘存部分證據,世人才得知納國海狗獵殺真相。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毛皮海豹主要分佈在南半球的安哥拉、澳洲、加彭、莫三鼻克、納米比亞、南非等國,但只有納米比亞開放商業獵殺。

該國西部沙漠海岸有四個毛皮海豹的主要繁殖、棲息地。每年平均出生約13萬5千隻小海狗,但納國政府允許在其中十字岬(Cape Cross)、狼灣(wolf bay)與亞特拉斯灣(Atlas Bay)三個主要棲地進行商業獵殺。

以2009年為例,獵殺配額為9萬1千隻,其中8萬5千隻為小海狗(占93%),6000隻為成年海狗。獵殺季從每年7月1日開始至11月15日截止,大約138天,平均每天約獵殺350隻小海狗。

相較於加拿大商業獵殺3個月齡以下的豎琴海豹,納米比亞的商業獵殺對象90%介於7~10月齡的毛皮海豹(納米比亞海狗)。但海狗寶寶通常在8至11月齡離乳,因此多數遭獵殺的仍是未離乳的海狗寶寶。

陳玉敏點名愛買、momo富邦購物網、東森購物網、活力達康網等銷售通路,在佈殘酷獵殺影片後,至今還在販售海狗油相關產品。研究會表示將持續溝通,也請社會大眾繼續響應踴躍加入連署,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6條及貿易法第11規定,全面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

屈臣氏、momo富邦購物台、活力達康宣布下架海豹、海狗油商品

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記者會後包括屈臣氏、momo富邦購物台、活力達康都已下架相關海狗油產品。但東森尚有一款「加拿大CPC海豹寶寶油膠囊」仍在網路販售。研究會表示將持續與東森得易購公司聯繫。

對於屈臣氏、momo富邦購物台、活力達康網,能以具體、積極行動關心動物權益、環境生態,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會表達高度肯定與感謝。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拒買海豹、海狗產品 拒絕殘酷獵殺




朱淑娟/台北報導2010.4.13


「你或許以為自己只是吃一顆膠囊,卻沒想到參與了殺戮」。

台灣許多人吃海豹油、海狗油,吃了對身體有什麼效果還不知道,但卻讓美麗的海豹、海狗,活生生被打昏剝皮,鮮血染紅雪白大地。「沒有消費、就不會有殘殺」,法令不彰、商人的殘忍貪婪無法禁絕,但你的拒絕消費,卻可以改變海豹的命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天舉行記者會,公佈由加拿大環保團體拍攝的海豹獵殺影片,據了解加拿大今年獵殺海豹的配額達38萬隻。近年來歐美各國抵制殘忍的毛皮產製品,商人便轉而研發宣稱可以養生保健的海豹、海狗油、海狗鞭,而且把目標市場轉向亞洲。

研究會指出,2003~2009年間,台灣從加拿大輸入海洋哺乳類油脂(海豹油)43萬公斤,名列全球第4大,占加國輸出量4 %。若以近七年加拿大獵殺的海豹數量300萬隻計,估計台灣消費者近七年來等於間接屠殺了12萬隻美麗而無辜的海豹、海狗。

記者會現場播放的加拿大獵殺海豹的影片,在場多數人都無法看完全片。每年被獵殺的海豹97%出生還不到3個月,絕大部分不滿1個月,海豹寶寶出生後連固體食物都還沒吃過,也還不曾下水游泳,就被打昏、還有意識時即被活生生剝皮。

研究會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6條及貿易法第11規定,儘速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不過因為海豹並不在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內,無法禁止貿易。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反對大規模、商業化的海豹屠殺。每年三月初春,懷孕的豎琴海豹會聚集在加拿大東部紐芬蘭省與拉不拉多省的海岸,或在聖勞倫斯灣至東魁北克的海岸,產下渾身雪白、毛茸茸的海豹寶寶,被稱為「白袍」(whitecoats)。大約12至14天後,雪白的毛開始褪色,出現銀色毛皮,此時稱為「夾克」(ragged Jackets);大約19天左右,白毛完全褪除,變成銀灰色的「披頭」(beater)。

由於加拿大已禁止「白袍」海豹毛皮交易,商業獵捕以「披頭」海豹為主。雖然牠們比白袍「大」幾天,不過都還是海豹寶寶。獵殺季通常在四月開始,獵人以敲打、射擊、活剝等方式屠殺海豹。

雖然加拿大政府已立法要求人道獵殺海豹,但官方坦承獵捕過程中沒有被檢查是否昏厥的海豹高達87%。另有研究發現,83%的海豹在被剝皮時還有反應。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因為雪地浮冰很滑,海豹被打後會跑, 「根本不可能以人道方式獵捕。」

歐美已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交易,商人相中亞洲市場,以廣告誇大海豹、海狗油、海豹鞭的療效,以增加銷售量。在2003~2009年間,加拿大海洋哺乳類油脂量共有74%輸出到亞洲國家,第一名是韓國占42%,其次為中國26%、台灣4%。

全球暖化,冰層覆蓋不足,科學家已發現許多海豹找不到地方生產小海豹,海豹生存已不易,呼籲台灣民眾,拒絕海豹、海狗產製品,牠們就可以活下來。


康是美已全面下架

康是美藥妝店已回應保育團體訴求,全面下架海豹、海狗油產品,包含實體門市、Yahoo 奇摩網站上的康是美均全面下架。

同時,同屬統一流通次集團的樂天及博客來原本販售的相關商品,今天(4月14日)也同步下架。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肯定康是美公司、展現企業社會責任、關心海洋生態及動物權益的積極表現。同時,對於仍繼續販售海豹、海狗相關產製品的屈臣氏、愛買等實體店面;以及momo富邦購物網、東森購物網、活力達康網等網路店面,研究會表示將持續溝通。請民眾繼續響應拒買行動。
 
研究會也請民眾參與連署,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6條及貿易法第11規定,儘速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
加拿大獵人抱著渾身是血的海豹上船,準備剝皮。(照片版權:HSI/J. Sanchez)

研究發現,有高達83%的海豹在被剝皮時,仍有知覺反應。(照片提供:HSI)

加拿大東北部聖羅倫斯灣每年都出現這樣的場景。(照片版權:HSI)

獵人棒擊海豹,但因天候、浮冰等因素,往往無法一擊致昏。多數海豹在意識清醒下,即被剝皮。(照片版權:HSI/J. Sanchez)

被打得血肉模糊的小海豹,來不及長大。(照片提供:HIS)

獵人直接在在船邊將海豹剝皮。(照片版權:HSI/B. Skerry)

加拿大每年四月間開始的海豹獵殺季,獵人用著裝著鐵鉤的木棍將海豹活活打死。今年的「配額」是38萬隻。(照片版權:HSI/B. Skerry)

英美獸醫或動物福利學者分別提出觀察報告皆指出,無論射擊,或是直接以刺棒打昏海豹再殺害的方式,都會使海豹遭受極大的痛苦,根本不可能以人道方式獵捕。(照片版權HIS/ M. Glover)

仰頭、張口望著獵人的海豹,不管是祈求、還是「虛弱的」威嚇,都難逃一死。(照片版權:HSI/B. Skerry)

加拿大大規模、商業化的屠殺海豹,以豎琴海豹(Harp Seal) 為主。(照片版權:HSI/R. Ald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