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業園區--(綜合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業園區--(綜合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大社工業區降乙編,才能創造經濟與環境雙贏

高雄市都發局今年3月已通過大社工業區降乙編,
但內政部審查2次依然無法做出決定(/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11.12

想像一下,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變成一座化工廠,裏面有煉油、化工製造廠、還有易爆物儲存桶,24小時排放高汙染物質,四周居民、甚至延伸到羅斯福路的台大學生能不能忍受?如果不行,高雄大社工業區附近居民為什麼就可以?而事實就是如此,大社工業區還是大安森林公園的四倍大。

在北高雄楠梓、大社間設立40多年的大社工業區,屬於都市計畫區內的「特種工業區」,緊臨社區及學校,多次工安事故後,1993年居民圍廠抗議,當時經濟部長江丙坤承諾,區內廠商應配合五輕遷廠計畫一併遷移。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讓科學園區變政治園區的「總統們」

 每到大選,科學園區就變政治支票,圖為民進黨提出的
高雄橋頭科技園區。(/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11.5

科學園區/工業區設立,原本應該有嚴謹的產業評估,但每到大選就變成一張張政治支票。前總統馬英九2008年開出彰化中科二林園區,到現在還無法收拾殘局。蔡英文總統繼2016年開出台南沙崙綠能科技園區之後、現在又開出高雄橋頭科學園區支票,經濟部、科技部也加碼提園區擴建計畫,看來虛實不明。多少科學園區政見已變蚊子館,台灣未來真的需要這麼多科學園區嗎?

而上周可說是科學園區/工業區的爆發周,內政部通過號稱20年來最大的都市變更案「高雄橋頭科學園區都市計畫」,將在高雄新市鎮開發358公頃的橋頭科學園區,號稱要打造年產值一千億的智慧園區產業聚落。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農地上種非法工廠 究竟要退讓到什麼程度?

                         緊鄰農地上的非法工廠,空污、水污如何把關?(攝影‧吳仁邦)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5.12.1

上周經濟部一場公聽會讓我當場聽得目瞪口呆,長期在農地上的非法工廠業主聲勢浩大,說台灣的經濟都是靠他們十多年來打拼;還有的說,如果他繼續在農地種田,就會「窮到給鬼抓去」。有立委則在場聲援,非法工廠管理要放寬再放寬。

經濟部則不斷說服,非法工廠已有群聚產業力、降低失業,既然無法再回復農用,要「務實」納管輔導。非法工廠搖身一變取得正當性,捍衛農地的環保團體反而變成不務實的一群人,我想只能用「乞丐趕廟公」才足以形容那場公聽會的荒謬。

非法工廠長期在一些農地上生產,廢水、空污沒有管理,究竟對緊鄰的農地作物造成什麼影響相關單位從未認真面對。而行政院及經濟部推動「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的跨部會方案,起心動念也不是終於醒悟該好好管理非法工廠,而是有業者向立委求助,因非法使用農地違反土地相關法令被罰款。


退一步:讓農地上的非法工廠納管

也就是說,動機是為了幫非法業者解套,才會修訂多項非法工廠合法化的法令。這些包括:在工廠管理輔導法增訂3334條,如非法工廠群聚面積已達一定規模,可劃定特定區變工業區。面積較小的則可以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農地變工地後就能符合土地使用規定。同時放寬讓業者補辦臨時工廠登記,取得臨登的業者,獲得法令保護傘,非法但不必受罰。接下來還可以輔導業者將農地變更成丁種建築用地。法令貼心到老闆們在公聽會中大呼政府真是「德政」大放送。

總之,就是要讓在農地上的非法工廠,有法令、有方法可以在原地繼續生產。經濟部告訴大家,台灣的非法工廠起因於1972年謝東閔省主席推動「客廳即工廠」,是台灣經濟發展下的產物。但就如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所說,台灣的區域計畫法早在1973年就訂定,這40年來基於什麼原因,這些工廠能繼續以非法狀態存在,導致農地實質上已變工地,然後經濟部反過來勸說大家要務實看待這些情況。

好,要退一步想也可以,的確讓這些非法工廠繼續在農地上生產,空污、水污、土污就會繼續下去,要政府拿出魄力拆除非法工廠大概也辦不到。既然如此,經濟部有心要納管,大家應該支持,過去怎樣就算了,至少從此開始處理也為時不晚。


退兩步:讓工廠在原地繼續非法生產

但所謂處理並不是讓業者就地合法,畢竟農地緊鄰工廠造成的土地使用衝突性太大,現在大家如此注重食安問題,農地與工廠繼續糾纏下去,作物、水源、土壤的污染問題能改善嗎?這並不是業者承諾污染依規定處理就不會污染,現實的問題是,工廠的污染管制本來就比較寬鬆,合法的排放長期累積還是會造成巨大的污染。

大家如果沒忘記的話,環保署去年還提出修訂「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從現行「一般地區」、「農地」兩區管制,再增加「工業區」變成三區管制。修訂前,「工業區」標準適用於「一般地區」,修訂後將工業區獨立出來,且重金屬管制標準比一般地區放寬二到四倍,部分重金屬甚至未列管。

如果工廠遠離農地,這樣管也不是不行,但問題是,緊鄰農地的工廠,這樣管大家放心嗎?立委田秋堇就問:如此不顧食安,這樣對農民、對大家公平嗎?

所以,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讓工地歸工地、農地歸農地,各管各的,輔導農地上的工廠到附近的工業區。但經濟部告訴我們,工廠不夠用,事實是許多工業區用地被買了但卻閒置不生產,實質就是空在那裏長草,工業用地售價已被炒到非法工廠都不要去的程度,經濟部不面對,然後說工業區用地已滿這樣對嗎?


退三步:連特定農業區也要繼續讓

好,再退一步好了。如果要在原農地上繼續生產,至少要有所篩選,經濟部也訂出兩個前提,一是「非屬低污染事業」才可以輔導,二是「特定農業區以外」的工廠才能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

但經濟部統計,特定區總計劃了186區,面積546公頃,其中面積及區數最大的就是位於「特定農業區」,有107區、311公頃,約是六成。本來規定非特定農業區的才能變更,原來開了後門,只要經主管機關同意先變更成一般農業區就可以。

請問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請農委會出來講一下,究竟國家對於農地的政策是什麼、對僅存不多的特定農業區不斷變工業區的想法又是什麼?


《退四步》非法工廠永續經營?

好,就算都要就地合法,但讓工廠取得臨時登記是一種權宜措施,用意是在期限內輔導業者做好改善,最終目的是讓業者在合法的狀態下生產,這樣對業者的永續經營也是一個保障。原本經濟部也訂了2017年的最後期限,結果這段期間業者觀望,快到期了,朝野81個立委提案,2014年通過再延長三年到2020年。

這還不夠,立委林岱樺等6位立委又在今年5月提案,要求一、不必分別是不是低污染,一律納管。二、臨登期限再延2 年。三、推動換證制度,這些取得臨登的業者每五年可以換證,繼續在「臨登」但「非法不用罰」的情況下生產。

這下經濟部就不敢答應了,國家還是存在有良知的文官,連官員都知道這是在變相鼓勵違法廠商,而且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白話講就是在告訴我們,守法的工廠是笨蛋,如此一來法令公信力將盪然無存。但現在不答應,遇到選舉時要不要答應?

政府、民意代表存在的價值,是在推動更好的行政及立法,守護台灣的永續環境,如果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法令不斷退讓、所謂務實的情況,而不是堅守自己的價值信念的話,難道要把國家的環境帶往永續沉淪的路上?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易淹水地區蓋新吉工業區,水該如何治?

今年812水災,台南市安南區淹水嚴重,新吉農場若墊高變工業區
,附近地區淹水會不會更嚴重?(/台江流域志工提供)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9.2

上周三環保署環評大會通過台南市政府「新吉工業區」開發案,而就在半個月前,工業區所在地的台南市安南區因豪雨發生大範圍淹水。水患當前,想像一下,把一個面積123公頃、原本有滯洪功能的農場地基墊高1.5公尺變工業區,會不會禍及鄰里,反造成周邊公親寮、溪埔寮、十二佃等地淹水更嚴重?

「新吉工業區」原為台糖新吉農場,此案於1996年通過環評後未開發,為輔導鄰近非法工廠合法化及台商返鄉,台南市政府重啟環評程序。

近海的安南區本來就是易淹水地型,遇雨則淹也不稀奇,問題是,如果大家對這個地區的共識是盡量減少淹水,那在這裏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易淹水地區蓋工廠,會不會加重淹水?

而事實上經濟部水利署今年剛啟動六年660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其中安南區就是水患重點治理地區。因此台江文化促進會要求環評會應先評估工業區開發對周邊的淹水影響,不要一邊治水、一邊又在做加重淹水的事。

這樣的要求原屬合理,也是環評會應該再釐清的部分,但最後台南市經濟發展局局長方進呈提出,興建一座可容納9萬噸水的滯洪池,環評就過了。至於在一個大面積都是易淹水的地區做滯洪池是否有效,卻未見有進一步討論。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要求環評委員承諾,未來周邊不會因新吉工業區而淹水。但這要如何承諾?水患成因難以舉證,根本無法追究環評審查的責任。

至於廢水,原本每天產生6,060噸要排入曾文溪排水幹線,被質疑可能污染四草濕地後,台南市政府修正將廢水全回收、零排放,並表示回收廢水要再利用做為澆灌
、洗街、冷卻用水。但把廢水用來澆灌、洗街可以稱為「零排放」?

用水計畫算不清  環評就過了?

不只淹水、廢水問題未讓民間團體放心,連用水計畫也含混不清。

新吉工業區原本提出的用水計畫是每天6,608噸,向經濟部水利署申請用水計畫書時,水利署希望能總量控管且不要再增加,要求從自來水公司已核給台南市工業用水總量每日6.08萬噸中調撥。隨後台南市政府提出從柳營工業區調撥5,334噸、永康工業區調撥1,274噸,合計6,608噸給新吉工業區用。

這個方案在87日環評審查時初審過關,但20天後的新吉工業區審查,台南市政府修正用水計畫,每日用水量從6,608噸減到1,327噸。用水計畫是一個開發案能否通過的關鍵,當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追問兩個案子用水計畫的衝突時,環評大會卻連要求台南市政府說明都免了。

於是,現在的情況是,永康、柳營兩個工業區要移撥每天6,608噸水給新吉工業區使用,但新吉工業區實際上只要1,327噸,那剩下的水要做什麼?是不是新吉工業區的用水,根本不是真的如環評承諾的要減到1,327噸?

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水利署的水資源管理有多鬆散,如果當初核給兩個工業區的水量太多、用不到的水權為何不用收回?讓台南市政府放在口袋,等到新吉工業區開發時再提出挪撥。又為什麼兩工業區剛好可以省下6,608噸給新吉工業區使用?然而,這個開發案就在用水計畫書不清不楚的情況下,通過環評審查。

工業區空地多,為何還要新設?

農地變工地已是社會的衝突點,基於保護農地,工業區開發應以夠用為原則。許多工業區明明空地很多,但工業局或地方政府會說地已賣完。台南市政府對於新吉工業區的開發必要性說法也是一樣:「柳營、永康工業區及樹谷園區土地都已賣完,未來台南市將面臨工業用地不足之困境」,但實際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永康、柳營工業區之所以可以移撥用水,就是因為有些公司買了地、卻不開發,以永康工業區為例,已申請廠商116家,只有34家在營運。連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也承認的確如此,工業土地買了沒建廠是全國性的問題,他認為未來工業土地審核時應重新建立一個標準,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做法。

在這種情況下,環評會為什麼不能請台南市政府評估,請廠商直接進駐永康、柳營工業區的可能性呢?

或許有人會說,環評審查沒這麼偉大,只能就「開發案之於環境影響」的部分做審查,但從新吉工業區的審查來看,卻常常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而如果環評審查都在充滿疑點的情況下含混過關,我們究竟可以相信這個所謂專業審查多少?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兩工業區移撥用水給新吉工業區 初審通過


‧朱淑娟2014.8.7

台南市政府計畫興建「新吉工業區」,估計每日用水量6,608噸,向經濟部水利署申請用水時,水利署希望能總量控管且不要再增加,要求從自來水公司已核給台南市工業用水總量每日6.08萬噸中調撥。隨後台南市政府提出從柳營工業區調撥5,334噸、永康工業區調撥1,274噸,合計6,608噸。

不過兩個工業區要怎麼做才能把水省下來給新吉工業區使用?而且為什麼剛剛好可以省下6,608噸給新吉工業區?如果當初核給兩個工業區的水量太多、用不到的水權為何不用收回、等到新吉工業區開發時再提出挪撥?

台南市政府回應,永康工業區已申請廠商116家,但營運中只有34家,產能未達百分百。柳營工業區也是因為產能未滿載,實際用水量比核定用水量少。

而既然永康工業區、特別是柳營工業區,因廠商進駐不如預期可以省下這麼多水量,就不必再開發新吉工業區,請廠商直接到這兩個工業區設廠?

但詳細的節水計算方式並未說明,環評委員要求台南市政府應補充節水計算方式、並說明為何水量減少但汙水量卻沒有減少。資料由環評委員確認後送環評大會確認。

工業區
原核定用水
(/)
挪給新吉使用
(/)
永康工業區
10,000
1,274
柳營工業區
16,000
5,334
合計

6,608

新吉工業區預定地在台南市安南區與安定區,面積123.26公頃,預計引進塑膠、金屬、機械、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原本預估每日需水量6,608噸,每日最大廢水量7,463噸,但6月30日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已表明因廢水全回收,用水量已減到每天1,327噸,今天這兩個工業區還是提出要撥給新吉工業區6,608噸,為什麼?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無必要性的二林精機 何需進二階環評?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7.22

彰化縣政府在彰化縣二林鎮、鄰近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一塊352公頃台糖農地,規畫開發「二林精密機械產業園區」(以下簡稱二林精機),上周環保署環評大會討論此案,科技部參事在會中說,兩個園區產業發展高度重疊,二林園區至今招不到廠商,他還委婉建議彰化縣政府注意,不要園區開發後空在那裏。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原擬進駐的廠商友達公司不來了,科技部(原國科會)2012813日宣布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當時外界就質疑,彰化縣政府在緊鄰二林園區的台糖萬興農場另規劃352公頃的二林精機,兩者合計一千多公頃,台灣的精密機械產業還有這麼大的需求嗎?

有明確事證可否決的案子
拖到二階是浪費大家的資源

果然兩年後二林園區根本招不到廠商,在這種情況下,彰化縣政府在附近再開發一個352公頃的二林精機,完全沒有正當性及必要性。科技部參事在會中坦承,立院教育委員會上月在台中召開廠商座談會,希望邀請精密機械大廠到二林園區,但業者表示人員都在台中,希望能繼續在台中擴廠,對於轉到二林困難度高。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入環評實質審查,二林精機被否決開發的機率相當高。當天彰化縣政府可能意識到這一點,主動提議進入二階環評,以此暫時避免當下開發案被否決的命運。

當天有環保團體指出,這個案子沒有開發必要,環評委員應在一階環評時直接否決
,而不是依彰化縣政府的提議進入二階環評。但環評大會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開發單位說他要進二階環評,我們不能說不可以,因為環評會沒有這個選項、沒有這個權限。

葉欣誠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環評委員的職責就是「審查」並做出「結論」,開發案該不該在一階審查就通過、即使通過要附帶什麼條件?是否有必要進入二階環評釐清對環境的影響等等,環評委員當然有責任、也有權責審查,怎麼會連審都沒審就出現「開發單位要進二階,環評會不能說不可以」這種說法?

第二,環評審查應直指核心、速戰速決,並給一個明確的結論,只要有明確事證可以否決,就應該明快做出決定,開發單位也好另做打算,這樣不論對開發單位、環保團體、或環評審查本身來說,都是一個有效率的做法。

但現在的審查卻經常不置可否,不時出現所謂兩案併陳,或是對於民間提出的疑慮,或開發單位沒有說清楚的地方,並未請開發單位補件再審,而是請開發單位補充資料後就直接送到環評大會去讓環保署長傷腦筋。

二林精機該不該開發
應記取二林園區的教訓

綜上,未來二階環評審查二林精機案時,應記取二林園區的教訓,國家投入500億元、犧牲631公頃優良農地,從光電產業變到精密精械,就是招不到廠商。

怕只怕環評審查自我設限,環評委員只審開發案的廢水、空污等環境影響,並不會處理能否招到廠商、或農地變成非農業使用的正當性。因此只要彰化縣政府提出二林精機使用的環境資源較少、污染也較小,通過環評的機率相當高。

而依內政部營建署審查慣例,環評結果會有指標作用,一旦通過環評,在審查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時,只要農委會沒有反對意見,很快就會過關。因此一個根本沒有開發必要性的案子,最後可能在各個審查會轉了一圈後還是過關。

但如果二林精機最後也跟二林園區一樣沒有廠商進駐,到底誰該負責呢?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二林園區等嘸廠商,二林精機又要開發?

紅色是中科四期二林園區,631公頃等嘸廠商。現在又要開發藍色
部分352公頃的二林精機,廠商在哪裏?

‧朱淑娟 2014.7.16

科技部在彰化縣二林鎮設立面積631公頃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原擬進駐的廠商友達公司不來了,科技部(原國科會)2012813日宣布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當時外界就質疑,彰化縣政府在緊鄰二林園區的台糖萬興農場,已規劃面積352公頃的「二林精密機械產業園區」,兩者將形成競爭關係,而且,兩者合計一千公頃的園區,台灣的精密機械業有這麼大的需求嗎?

果然兩年後,二林園區至今沒有任何精密機械廠商進駐。而二林精密機械園區案,今年627日送進環評小組初審時,就被環評委員以「應評估與鄰近產業競合關係」建議進入二階環評審查。而彰化縣政府也自動表明願進入二階環評,今環評大會,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徵詢現場委員意見後,決議此案進入二階環評審查。

二林園區等嘸廠商,二林精機又要開發?

中興顧問公司今代表彰化縣政府說明,二林精機原先規畫與中科四期的區別是,二林園區是比較前端的大廠,二林精機則是周邊衛星小廠,有產業互補效果。沒想到二林園區中途變成精密園區,與二林精機變成競爭對手。

如果機密機械產業蓬勃那也沒話講,但事實是根本沒有業者要到二林園區。今天科技部參事錦龍坦承,立院教育委員會上月在台中召開廠商座談會,希望邀請精密機械大廠到二林園區,但業者表示人員都在台中,希望能繼續在台中擴廠。
   
他表示很擔心兩個園區有高度競爭且重疊的情形,希望未來彰化縣政府在規畫時,能多跟科技部中科管理局互動,不要開發後結果園區空在那邊。

不應該開發的案子
卻擋不下來?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表示,二林精機不應該進入二階,而是應該直接否決,不應該一再把台糖農地變工業區,何況根本沒有廠商進駐。

兩年前,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副主委賀陳弘,以二林園區轉型為機械園區,用水、汙染都減低,以此說服外界他們做了友善環境的事。現在二林精機也提出同樣訴求,而環評只侷限在開發案對環境的影響,相信應該也會順利過關。

粘麗玉表示,內政部營建署的全國區域計畫,要求農委會提出全國所保留的農地,但至今未提出。營建署綜合計畫組副組長林秉勳回應,目前農業用地要變更成非農業使用,要回到農發條例第十條經農業主管機關同意。 

但依過去經驗,這是台糖農地,不涉及私有地徵收,所以農委會應該也不會反對。而營建署區域計畫委員會又自我矮化成「諮詢性質」,這種案子到了營建署應該也會順利通過。

問題是,像二林園區這樣白白犧牲631公頃農地、政府投入500多億開發園區,如今變成蚊子園區,都沒有人應該出來說明一下嗎?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工業區拼搶過 經濟、就業在哪裏?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7.1

這一陣子許多縣市比以往更積極開發新的工業區,開發理由都是「廠商投資意願高,區內工業用地已用完,急需開發新的工業用地因應」。如果只從字義上來看,似乎經濟一片榮景。但很奇怪,經濟並沒有好轉、就業率也不見提升,為什麼會出現官、民對於經濟冷、熱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更奇怪的是,就算未來有工廠用地需求,明明全國還有許多閒置工業用地,為什麼非開發新的不可?而且多數工業區用地原本都是農地,農地變工地,這一加一減之間,農地立刻消失,經濟跟就業卻還沒看到,政府接著又投入大筆經費做工業區的公共建設,所謂經濟效益評估究竟玩的是什麼魔法?

就在昨天630日,環保署環評初審通過台南市政府推動的「新吉工業區」,這個預定地的現址就是台糖農地,面積123.26公頃,預計引進塑膠、金屬、機械、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開發用意是配合台商返台、非法工廠合法化設廠需求,換句話說,未來可能進駐的都是屬於污染較大的工業。

環保團體擔心廢水會污染曾文溪口濕地及黑面琵鷺,台南市政府以「廢水全回收」成功說服環評委員。先不談廢水全回收要怎麼回收、回收的水要如何使用,但這個開發案的爭議難道只有廢水嗎?

這就是環評審查最可怕的地方,掌握的權限很大,但偏偏又只能審一些枝微末節的污染問題,而這些又很容易可以透過工程技術來回應。但其實真正重要的爭議往往不在工程技術,卻往往審不到或自我設限避而不審。

那新吉工業區最應該審的是什麼?

一、當台灣優良農地已經所剩不多時,犧牲那123公頃的台糖農地變成工廠,兩者的效益如何評估?

基於土地資源充分利用,應該盡量使用現有的閒置空地,目前包括科技部的南部科技園區等多個工業區就有許多閒置用地,現成的公共建設都已完成,為什麼不能先協調利用?另外就是高雄市政府推動的「和發產業園區」(今年二月審查通過),用的也是農地,而南科的高雄園區同樣也有許多閒置用地。

同樣的開發也發生在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的「大城產業園區」(進入二階環評審查中)彰化縣政府推動的「彰南產業園區」(已進入徵收階段),用的都是台糖農地。還有科技部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要再開發53公頃的園區用地。而彰化縣內,包括彰濱工業區、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都還有大片未利用的工業用地,為何不讓業者進駐,偏要開發新園區,令人百思不解。

二、園區用水哪裏來?

開發新工業區,一定要用到水。經濟部水利署經常告訴民眾台灣有多缺水,但很奇怪,每一個開發案提出來時,開發單位都表示手中已握有水利署核給的用水計畫書,看起來水是要多少有多少的樣子。

但真的是這樣嗎?以大城產業園區為例,彰化近八成用水都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嚴重,園區營運後每天要用水1263公噸,扣除廢水回收後每天要用到377.7噸。工業局在環說書中承諾不會抽取地下水, 這樣說只是在製造煙霧彈,工業局怎麼可能不知道這裏用的民生用水多數都是抽地下水? 

以上所談的工業區都尚未走完程序,例如新吉工業區還要經過環評大會審議,台中園區、大城產業園區還在環評小組審查階段。在審查這些案子前,其他的先不談,就用地、 用水這兩項就好,包括經濟部工業局、科技部必須先盤點國內的工業閒置用地。水資源同樣需要盤點,沒水就是沒水,水利署應要求各縣市政府、工業局、科技部,園區要用水,抱歉請自籌水源。

如果這些不談清楚,現在看到的只是零星工業區而已,未來自由經濟示範區一旦通過,各縣市勢必搶設工業區,到時才是台灣土地、水資源災難的開始。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先天不良之地蓋大城產業園區 二階環評再論

「小國光石化」彰化縣大城鄉產業園區對水資源、空氣汙染
影響大,環評審查進二階

‧朱淑娟2014.4.16

2011年國光石化撤案後,為回應彰化縣大城居民對開發的需求,政府提出「大城鄉經濟振興方案」,其中之一是在彰化西南沿海興建「大城產業園區」,而大城鄉本是個先天不良之地,任何工業開發都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416日環評大會,在環保團體力爭下,環保署長魏國彥決議此案進二階環評。

大城產業園位於台糖公司的永安農場,原計畫的總面積約95公頃,經濟部工業局承諾只開發第一期25.61公頃,引進塑膠、金屬製品、紡織、食品等製造業。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說,未來可能進駐的廠商是原本就在附近、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庭式工業,希望進駐後規模能再擴大。

先天不良之地,用水哪裏來?

彰化近八成用水都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嚴重,大城工業區營運後每日用水1263公噸,扣除廢水回收後每日只用到377.7噸,工業局在環說書中承諾不會抽取地下水,所以不會排擠當地農業及民生用水。廢水也不會排入濁水溪及魚寮溪,不會影響灌溉用水及養殖環境。

不過這個說法立刻遭到反駁。彰化盟理事吳麗慧說,不會抽地下水是騙人的,因為彰化80% 用水都抽地下水,連自來水公司都抽地下水。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粘麗玉說,開發區位是地層下陷區,周邊還有居民,將有淹水之虞。

至於廢水回收,台灣水資源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說,所謂廢水回收是廢水經簡易處理後,用來洗街,然後倒到滯洪池裏, 48%以上又滲入地下水,「就叫廢水全回收再利用?」她強調,一旦把廢水直接灌到滯洪池,將汙染旁邊的灌溉渠道、以及地下水。

對此,連錦漳也沒反駁,但他說,園區用水來自自來水公司,「我要跟自來水公司說你給我的水不要抽地下水嗎? 我只能承諾區內不挖井。」

也就是說,在這個地區任何工業用水其實都會加重區域用水負擔,再抽地下水的後果就是再加重地層下陷。當初國光石化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水(用水、廢水),多位學者也提到未來這個地區的工業用水應以海水淡化自籌水源,但很遺憾工業局再次提出的方案還是要用到自來水。

此外,彰化地區還有大片空閒工業用地,包括彰濱工業區、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這些園區已花費龐大資源做了基礎建設,不充分利用,再開發新工業用地就沒道理。

空氣汙染之地 應呈現總汙染

此外,產業園區營運後將排放多項汙染物,其中懸浮微粒將以洗掃街、以及區外抵減。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說,大城鄉是癌症之鄉,100年度大城鄉的全癌症粗死亡率高達361.93(10萬人),彰濱工業區內的線西鄉是187.49(10萬人),相差近三倍,工業局不應該用彰濱工業區的空汙餘量抵換。她強調:「我的小孩今年八個月,空氣糟到天天鼻塞,我今天是代表我的小朋友在這裏反對,請你們不要在這裏生產高汙染產業。」

陳椒華也強調,目前環說書呈現的是9 10 11月三個月的調查,但其實當地空汙最嚴重是345三個月,不足以呈現當地汙染情形,應把彰化大城鄰近的六輕、彰濱、台中火力發電廠排放的汙染加總一起評估並擴大月份調查。

綜上,多數環評委員也認為,開發案還有許多疑慮沒有釐清,最後決議為了擴大公民參與,此案進二階環評。需要再釐清的包括:彰化地區PM2.5已超出空氣品質標準,應補充空氣汙染實質抵減來源及後續查驗方式。還有,地層下陷、防洪排水等因應規畫、對鄰近農業及養殖的影響、廢汙水回收再利用衍生的環境累積效應評估、用水來源規畫、以及毒性物質管制方式等等。

得知開發案進二階,連錦漳表示,大城鄉青壯人口外移,就業機會很少,國光石化沒有了, 政府有義務要平衡區域發展才提出這項計畫。針對環保團體及環評委員提出的疑慮會虛心檢討,再進行二階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