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5卓越新聞獎平面專題獎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5卓越新聞獎平面專題獎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

文‧朱淑娟 2015.7.30
前 言:大旱望雨
五之一:十年大旱,看見缺水的台灣
五之二:無雨的年代,休耕的農田
五之三:控管耗水產業,用水才能零成長
五之四:智慧水管理,節水三法案要通過
五之五:保育集水區,守護水資源命脈
結 語:尋找幸福的水台灣
附 錄:2014-2015十年大旱大事記
感 謝
前言:大旱望雨
 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5月,台灣經歷十年來最嚴重的枯旱,抗旱時間長達八個月,是史上最久的一次。包括民生、工業、農業都因缺水受到衝擊。農業方面,七個灌溉區一期稻作43,659公頃休耕。民生部分,桃園石門水庫供水區116萬個家庭,每周供5停2長達28天。工商業則有八個縣市、每月用水一千度以上的5,726個用戶,減少供水5%~10%,總計88天。
這場枯旱是怎麼發生的?是氣候型態改變,打亂台灣的降雨節奏;還是我們的城市發展、產業擴張、甚至用水方式,已超過水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
為了找尋答案,記者追蹤這八個月的抗旱過程,透過實地訪查及訪談,呈現這場大旱的完整面貌、同時拆解枯旱原因、提出行動方案建議。水是生命之泉,缺水已是全球危機,期望這場大旱能讓我們正視台灣水資源的困境,政府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人民各盡其份節水愛水,攜手尋找幸福的水台灣。

2015年2月17日鯉魚潭水庫上游卓蘭鎮、公館鄉界處,庫區已裸露無水,
為這場十年大旱留下見證。(攝影‧朱淑娟)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五之一:十年大旱,看見缺水的台灣

摘要:
這一章主要呈現這八個月枯旱期間的缺水現況,夏季颱風雨量不足,秋天、冬天又創下史上雨量最少紀錄,期待中的春雨也不如預期,導致缺水持續惡化,限水措施被迫一步步緊縮,石門水庫從4月8日起實施三階限水。而原本高雄也要實施三階限水,後來因加強節水拖過枯水期而倖免於難。
這次大旱也讓我們看到希望,當災難當前,官方、民間發揮共患難的精神,經濟部水利署提早因應、滾動調整策略,民眾也發揮互助精神,幫忙節水,最後才能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下驚險渡過這場大旱。枯旱結束,也是檢討的開始。


2015年3月7日石門水庫蓄水量降到5000萬立方公尺以下,
只夠一個月的用量。(攝影‧朱淑娟)

2014年夏天,原本就悶熱的季節,隨著年底縣市長改選掀起的熱潮,讓悶熱的空氣中夾雜些許騷動與不安。潛伏在這波熱潮之外的許多事件卻悄悄醞釀與展開,在選舉過後的冬季,彷彿接棒似的展開另一波熱潮。
十年大旱,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五之二:無雨的年代,休耕的農田

摘要:
每當缺水,總是優先以休耕來因應民生及工業用水,這次也不例外,從南到北七個灌溉區43,659公頃農田休耕,是13年來範圍最大的一次。休耕對農民及農村的傷害很大,許多佃農領不到補償金也無田可耕。這一章主要探討休耕對農民的影響,另外也提到台南掌水工的案例,因節水做在缺水前而免於休耕。未來面對缺水有沒有更兩全其美的做法,而不是犧牲農民來成全民生及工業用水。 
雖然停灌,但洪箱還是努力種植作物,她呼籲政府停灌不一定要休耕,
可以輔導農民改種較不需要水的雜糧。(攝影‧朱淑娟)

2014年11月底選舉落幕,12月8日行政院長江宜樺為國民黨敗選下台,副院長毛治國升任,有史以來第一次行政院長在上台首日就到水利署關心水情,由此可見缺水的緊張情勢。他當天就透露休耕的訊息:「明年部分地區一期稻作可能要休耕以因應民生及工業用水,希望農業部門即早因應。」
十天後,12月17日經濟部水利署就宣布:苗栗明德水庫灌區1,175公頃、台中大安溪流域北岸灌區4,625公頃,明年一期稻作停灌休耕。
再一周後,12月25日新任縣市首長走馬換將,當天再宣布擴大停灌休耕區域,面積擴及桃園、新竹、台南、嘉義,再加上2015年1月29日宣布的苗栗中港溪灌區,2015年一期稻作總計43,659公頃農田停灌休耕。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五之三:控管耗水產業,用水才能零成長

摘要:
抗旱期間,行政院長毛治國提出未來水資源管理目標是「用水零成長」,隨後經濟部次長楊偉甫修正成「自來水零成長」。不過依水利署提出的未來用水計畫,工業用水卻持續上升。此外,地方政府熱衷都市計畫,住宅數量攀升,人口往都市集中,用水增加,都市的缺水危機正逐步顯現。
 為了因應增加的用水,就要開發更多水資源,但這已造成環境衝突。一方面說缺水,另一方面又繼續增加用水,如何做到用水零成長? 
工業用水成長讓台中市的缺水危機逐漸浮現,公館里里長馮詠淮
:「工業用水永遠不缺,農民怎麼辦?」(攝影‧朱淑娟)

2015年3月19日行政院長毛治國以新聞稿提出未來水資源管理目標是:「用水零成長」,並強調未來要落實集水區保育、加強水庫清淤防淤以延長使用年限、推動廢水回收再生利用等等。
經濟部長鄧振中也多次在抗旱會議提到,檢討那些限水措施可以全年做,不必等到枯旱時才實施,例如一階限水採取的夜間減壓供水。並盤點那些工作可以用廢水取代自來水,例如澆花、洗街、沖洗水溝、工地揚塵洗掃等。
水利署副署長賴建信表示,整體而言未來水資源管理要朝向「智慧化管理」,政府要改變人民的用水文化,倡議好的政策,而不只是分配水資源。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五之四:智慧水管理,節水三法案要通過

摘要:
抗旱期間水利署提出三個法案,一、《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可指定缺水地區的工業在新設或變更時強制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二、《水利法》修正案,向每月用水1千度以上的大戶徵收「耗水費」,做為水價調整的過渡方案。三、《自來水法》修正案,未來擁有省水標章的洗衣機、馬桶才可以販售。 
這三個有助於未來水資源改革的修法,因工商界反彈,行政院未積極遊說,立法委員消極審查又阻擋,最後很可惜在2015年6月立法院會期結束前並未通過。水資源改革沒有行政、立法、民眾支持,未來就會陷入動彈不得的困境。 


國民黨立委翁重鈞阻擋開徵耗水費,水資源改革誰要負責?(攝影‧朱淑娟)

台灣的水價因為沒有反應建造及維護成本,呈現收費過低現象,水價過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浪費水,合理調漲水價是促使節約用水的第一步。一旦水價上漲,節水有了經濟誘因,企業會投資節水設施、提高廢水回收率。
另外當水價與再生水價差不多時,企業使用再生水的意願也相對提高,當再生水市場擴大,自來水用量就會降下來,直接好處是減緩開發壓力。反之,企業因為有便宜的自來水可用,不會願意提高廢水回收率,或使用再生水、海水淡化等成本較高的替代水源。就連環保團體都支持水價合理調漲,反而是執政者為了討好人民,水價調漲的合理討論始終跨不出第一步。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五之五:保育集水區,守護水資源命脈

摘要:
台灣深陷缺水危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水庫集水區保育沒做好,導致水庫淤積嚴重,蓄水量大減。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國內水庫平均淤積達三成,十年來政府投入55億元清淤,但因集水區持續崩壞,清淤永遠趕不上淤積的速度。
 行政院長毛治國雖強調加強水庫集水區保育,但另一方面卻支持農委會提出《水土保持法》修正案,要解放83%的水庫集水區可以開發,反而在加速水庫集水區崩解。就在抗旱期間,農委會還請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幾度排會審查試圖闖關,還好強大的公民力量將此案暫時擋下。


  環保團體大會師,反對農委會亂修水土保持法。(攝影‧朱淑娟)

台灣經歷1996年賀伯颱風、2004年艾利颱風、2009年八八風災、還有九二一大震種種天災後國土已破碎崩危,而政府每在災後就做許多宣示、立法、編預算,讓國人信以為政府將有所作為,台灣人不會再有下一場災難。
這些包括:《水庫集水區治理辦法》、《山坡地保育條例》,1989年又成立「水土保持局」,1994年通過《水土保持法》,有專責單位、專法推動水土保持工作。接著2004年艾利颱風造成石門水庫集水區大崩塌,2006年催生《水庫集水區保育綱要》。八八風災後內政部緊縮水庫集水區不得變更編定、公有土地不得出租讓售。2011年更通過《地質法》,規範地質敏感區的開發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