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信傳媒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信傳媒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怎麼增加農民收入、活化農村?這一切要從穩定水源開始...

南投的百香果園有了穩定水源,產量跟品質都提升,農民收入也增加了火。
(圖片來源/大坪頂百香果園)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朱淑娟 2019.2.27

幾乎每年冬季,台灣中南部都面臨少雨困境,而二月正是春耕季節、也是果樹成長期,水量不足的話,生長都會受影響、甚至休耕。

但少雨不一定等於缺水,當大旱已經常態化,需要更多抗旱做法來因應。稻作可透過水源調度因應,今年春耕已安全過關。坡地果樹(梨、李、桃、枇杷、龍眼)也可以用省水灌溉設施、做好田間管理,就可以對抗少雨,不再聽天由命。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台積電等環評案差點深陷「水」中 水利署提的不缺水保證可行嗎?

 水資源管理的多項變革,期待2015年石門水庫的大旱不再出現。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9.2.22

一個開發案環評過不過,最大爭議通常出現在水、電,之前台積電多個開發案都卡在水中掙扎好幾次,最後請出經濟部掛保證才過關。

但經濟部憑什麼保證水電不缺?環保署20日就請經濟部一次說清楚。在水源方面,水利署提出四個策略,保證未來12年台灣都不缺水,但前提是這些策略都要順利推動。

水利署副總工程司林元鵬分析目前水源供需現況。近10年來台灣每年總降雨量大致維持在2500毫米上下,但降雨日數減少、強度增加,增加供水風險。估計每年可供水173億噸,農業使用七成最多,其次是生活兩成、工業一成。

以縣市來看,六都用掉七成水量,其中又以台中、台南、桃園的供水風險最高,原因是這三區工業用水快速增加,甚至出現排擠農業用水情形。如何保證台灣未來12年都不缺水,水利署提出以下四個策略。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賴清德怒了!非洲豬瘟疫情緊張 至今沒有地方縣市訂出演習時間

3日確認飄到金門的死豬感染非洲豬瘟,中央上緊發條拉緊報,但不論是縣市演習、
或是農委會處理豬隻的方式,甚至是要不要禁止廚餘餵豬,顯然都有待討論。
圖為農委會提供,東北季風風向與發現豬隻位置圖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9.1.4

去年最後一天(1231日)在金門金沙鎮田浦岸發現的斃死豬,經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產物定序結果與基因比對,發現跟中國大陸非洲豬瘟病毒株相似度100%,昨天農委會認定屬陽性案例。而這次發現格外重大,主要原因是這次是在豬隻的身上發現非洲豬瘟病毒,跟過去從肉製品中發現病毒的情境完全不同,顯示疫情已比過去更加緊張。

今天金門海邊又飆來一隻死豬,總統蔡英文今早還特別跑到金門視察防疫,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在今天早上召開中央跨部會應變會議因應。但相對於府院的高度警戒,防疫卻出現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情況,甚至要不要禁止廚餘養豬也出現爭議,而更重要的是大家是否都正視到了疫情的危急性?

賴清德今天上午在中央應變中心就痛批,沒有一個地方政府已決定防疫演習時間、地點、內容,這也表示,非洲豬瘟的防疫準備、行政溝通與流程,需要再深切檢討。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連它都用再生水!台積電南科3奈米廠環評快速過關的秘密

台積電南科3奈米廠成為台灣第一個使用再生水於製程的高技產業。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2.20

台積電計畫在台南科學園區興建的3奈米廠,在經濟部保證供水、供電無虞下,19日通過環評變更審查,預計2022年取得操作許可。這個開發案比較特別的是,台積電承諾使用一部分再生水,創下國內第一個將再生水用於製程的高科技廠商。過去國內再生水的推動並不是很順利,這次台積電開創先例,是否有助於台灣推動再生水發產,很值得期待。

再生水成本高,企業意願使用少之又少

所謂再生水,就是將廢水回收再利用,依處理後的水質不同用於工業、農業或民生等各種用途。在氣候變遷下,未來淡水將愈來愈不足,再生水的補充是穩定供水的關鍵角色。立法院在201512月回應巴黎氣候峰會,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台灣將使用再生水因應未來的缺水危機,特別是持續成長的工業用水已排擠農業及民生用水,使用再生水已勢在必行。

但經濟部水利署在推動再生水時卻遇到很大的阻力。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說:「我們花很多時間跟縣市政府、企業溝通,但多數都說再生水不能用,是真的水質不能用、還是心態上不能用?我發現大部分是因為成本太高的關係,即便水的成本佔企業總成本並不高,但多數企業都要求你給他便宜的水。」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高雄小黨拼空汙票 要捍衛市民的空氣權、居住權

藍綠共治20年無法改善高雄空汙,小黨出線看到希望。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1.14

11日在高雄舉行的反空汙大遊行,國、民兩黨市長參選人都到場,但對於未來如何改善高雄空汙並未具體承諾。反而真正走完全程且提出明確承諾的,是多個小黨的議員參選人。20年來藍綠共治下的高雄,始終無法擺脫空汙第一的惡名,期待高雄的冬日能看見藍天,未來小黨大聯盟的監督絕對是關鍵少數。

2014年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實施前,是用PSI(空氣汙染指標)呈現空氣品質,全國七個空氣品質區,從1994年起高高屏空品區的空氣品質不良率都是最高的。2014年實施PM2.5指標後,從2015年到今年9月,高雄市紅害次數(PM2.5日平均值>54微克/立方公尺),年年都是全國最高,減少紅害日數,也是歷任行政院長的承諾,從毛治國、林全到賴清德,都提出自己的空汙改善版本。但高雄市政府的改善決心不足,無法滿足市民的期待。

這次多個團體提出的空汙改善訴求可說是對症下藥,但藥下得太猛,國、民兩黨的回應就含糊其詞。包括:要求興達及大林兩座燃煤電廠提前改天然氣、要求中鋼兩座老舊濕式煉焦爐改乾式、鐵礦砂改室內堆置、要求位於大林蒲、距離小學才100公尺的曄揚石化不得設廠,此外要求重新檢討空汙法、高屏空汙總量管制計畫,刪除汽機車空汙減量可移給工廠增量條款。

對於這些訴求,高雄市環保局及環保署雖都發出新聞稿,都表示空汙已改善,也已加嚴管制國營事業,但對於中鋼汰換兩座汙染量大的濕式煉焦爐,只說已在規劃,並未承諾時程。至於在汙染量大的臨海工業區、且距離小學才100公尺的曄揚石化,也只說尚在審查中。其他訴求幾乎都沒有正面回應。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大林蒲遷村原來要徵收,陳菊的一坪換一坪瞬間崩毀

陳菊、林全承諾的遷村一坪換一坪,結果變成徵收,實在騙很大。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1.1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周二到高雄大林蒲與居民座談,過去民進黨一直閃避不談清楚的遷村方式終於真相大白,那就是政府要用「徵收」取得大林蒲土地,跟前高雄市長陳菊、行政院長林全承諾的「一坪換一坪」並不一樣。因為真要做到一坪換一坪,並不需要動用徵收程序,可以採取「專案讓售」、「以地易地」等方式。曾文生過去是高雄市經發局局長,曾經參與大林蒲遷村規劃,如今貴為中央副首長,到現在還在騙大林蒲居民實在很不應該。

此外曾文生的到訪還證實了另一個謊言,20161119日林全跟陳菊突然帶著文武百官齊聚大林蒲,對於政府疏失造成當地空氣汙染跟居民道歉,也是合演了一場假戲。因為大林蒲之所以要遷村,不是陳菊說的苦民所苦,而是蔡英文總統的新材料循環園區早就相中這塊地,才需要遷村。

依照正當程序,政府執行一個重大計畫要先有事業計畫、環保計畫、土地使用計畫、再來才是土地徵收計畫。但高雄市政府的程序卻倒過來,一開始只談遷村、接著民調、查估,過程中並未告知居民遷村是為了蓋園區。一直到計畫送進行政院,曾文生也到大林蒲了還不拿出計畫書、也不公開舉行說明會,只私下在立委賴瑞隆服務處跟居民溝通,整個過程已違反正當程序原則。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台積電的智慧水匣門技術,為台灣智慧灌溉開啟新機會

有了科技幫忙,掌水工就不必再手動處理水匣門。(圖/嘉南水利會提供)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0.11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下雨型態愈趨兩極,枯水期長達數月無雨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水用得更有效率是一件重要的事,而這需要科技的協助。台積電協助水利署研發一套智慧水匣門技術,可以更精準管控灌溉用水,年初在嘉南灌區試用結果,證實可節水三成,為台灣智慧灌溉開啟新的機會。

這套智慧水匣門技術,是科技與古老行業結合的精進版。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灌區,擁有18千公頃水稻田,灌溉管路綿延數里,以至於每當缺水,農民擔心無水可灌常有爭執。也因此嘉南灌區自古就有掌水工的編制,主要工作就是協調用水,保障末端丘塊有水可灌,同時發揮節水效果。

目前嘉南灌區共有1300多位掌水工,一直以來都在田間默默維持一種用水平衡,一直到近十年來台灣受氣候變遷影響,缺水頻率愈來愈高,2009八八風災更重創曾文、烏山頭這兩座嘉南最重要的水庫。自此每當缺水,政府第一件事就是休耕,這對農民的傷害很大,也造成工業與農業用水的衝突。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馬頭山掩埋場是否有地下水?高雄市地檢署未調查即不起訴引發眾怒

高雄地檢署沒調查就以業者的環說書為依據說沒地下水,自救會4名男子
到監察院前落髮抗議無法無天。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8.10

高雄反馬頭山掩埋場自救會多人,清晨4點搭遊覽車出發,6個小時之後到達台北監察院前,4名男子在艷陽下當眾剃光頭髮、且大聲控訴高雄地檢署「無法無天」。因為之前自救會向高雄地檢署控告掩埋場開發業者富駿公司,違法未開篩地下水觀測井、且在環評書中偽造場址無地下水。

但檢察官未到現場調查、就依業者的環說書直接認定「場址無常態地下水,而既無地下水,就不必考慮地下水對掩埋體穩定的影響」。不過,場址有沒有地下水是此案能否通過環評的關鍵,下周三這個案子將進行第4次環評審查,這分高雄地檢署的不起訴書,將對環評審查起什麼作用?將是這場環評的焦點。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蔡總統說大埔重建是土地正義的開始 那其他人的土地正義在哪裏?

 民進黨重建大埔,看在其他迫遷戶眼裏五味雜陳,
他們來到民進黨前要問蔡政府:我們的土地正義在哪裏?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7.26

716日發生在屏東公勇路的拆屋事件,其中78位迫遷戶,25日搭車到台北民進黨部前抗議,警察事先在黨部大樓廣場前布滿鐵籠,把抗議人民跟記者全部趕到側門的狹小空間。遠道而來沒有任何民進黨人下來接受陳情,同處迫遷中的鳳山鐵路地下化反重劃自救會陳美孜很悲憤:「蔡英文總統你在講大埔重建是土地正義的開始,那我們其他人的土地正義在哪裏?」

此案是行政院核定的屏東潮州鐵路高架化建設計畫,2007年改成全線高架化,屏東縣政府修正都市計畫,以拓寬周邊道路為由徵收公勇路附近50多戶民宅。16日當天屏東縣政府突然到現場拆屋,並要求居民簽下兩周內自動拆遷同意書,因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在現場發生咬警事件,此案才受到全國矚目。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拿前瞻計畫的錢將台南玉峰堰改工業專管 水源保護區將成大災難

 拿前瞻計畫的錢做玉峰堰工業專管,解編水源區,這是對人民的背信。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7.13

位於台南市山上區、曾文溪下游的玉峰堰是一座家用水庫,每天供給台南3~5萬噸自來水。但為了保護水質劃設的「玉峰堰自來水保護區」,因擋下許多開發,包括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等地方政商,一直積極推動解編保護區,但因種種因素未成功。最近傳出行政院將核定前瞻基礎建設經費25億,將玉峰堰改工業專管,一旦玉峰堰不再是家用水庫,自來水保護區就自然解編了。

依照經濟部水利署的說法,因為玉峰堰旁的山上淨水廠設施不足,必須再送到潭頂淨水廠做二次處理才能納入台南供水系統。如果做一條工業專管專供南科用水、同時更新山上淨水廠,每天會多出10萬噸水源可運用。

但這只是表面的說法,玉峰堰水源現況本來就有供給南科用水,而山上淨水廠要不要更新,也跟是否做工業專管無關。南科用水2026年將從現況每天13萬噸,成長到32.5萬噸,這個水源也早有規劃,24.25萬噸由自來水供水系統供給,不足的8.25萬噸,已計畫興建四座再生水廠,並不需要再從玉峰堰特別拉一條工業專管供水。所以重點還是為了解編玉峰堰自來水保護區。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空污法修了什麼?三大爭議都沒詳細討論

空污法修正案終於三讀,事後卻引發不少批評。其中允許空污總量管制區
的移動污染源減量,可用於固定污染源增量這一項,遭外界批評為打蒼蠅不敢打老虎。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6.29

許多環保團體為了空污法修法努力了很多年,空污法修正案也終於在625日立法院臨時會三讀,結果這個經過三讀的空污法修正案不但沒有平息民間對於政府重視空污的疑慮,事後還引發各方在網路持續論戰。

這次三讀的空污法修正案其實有三大爭議,首先引發最大爭議在於,允許空污總量管制區的移動污染源減量,可用於固定污染源增量這一項。第二個爭議是,這次修法史無前例將移動源空污費移撥20%給地方,至於如何監督地方用這筆錢卻未交代,形同縣市長的小金庫。

第三個爭議在於,如果因空氣不好需要燃煤電廠降載的話,增加的燃氣發電可不受核發許可證、環評結論發電量及污染排放量限制。這一加、一減,對空污的減量效果如何?很可惜沒看到任何評估、任何討論就一筆帶過。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聽得到民意嗎?當總統、行政院長被大批維安、警察層層圍住..

總統、行政院長在的場合,警察維安過度到侵犯人權。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6.7

民進黨上台後,不斷傳出在總統、行政院長出席場合,動員數百、甚至上千警力維護秩序,而且經常爆發警察執法不當,對陳情民眾動粗導致受傷事件。5日行政院長賴清德參加機捷A7站區「郵政物流園區新建工程」動土典禮,住在工程對面的住戶黃世雄,只因拿著相機要拍照,就被警察粗暴抓起,導致右側肩帶扭傷。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辦公室已要求警政署,針對這次事件提出檢討報告。

「我一個小老百姓想拍個照,警察為什麼要這樣對付我?我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警察這麼粗魯對我?」黃世雄6日在記者會中聲淚俱下說明當天情形。

「昨天一早八點多我家門口就來了23百位警察,我一出家門就有67個警察跟著我。我家門口是新開的40米道路,我只是想過去拍照,想說有機會的話跟賴院長陳情。我帶著相機穿越40米道路到對面人行道,並沒有進入園區,已經有10多個警察跟在我旁邊,聽到有人下令「抓走抓走」,接著警察把我抓起來騰空,我極力掙扎後重摔落地,皮帶頭都掉了。」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靠一階限水「抗旱」太慢了 台南早在8個月前就開始這麼做…

 台南因為提早抗旱,全國最大嘉南灌區18千公頃可順利供灌。(/水利署)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5.28

台南從24日起實施一階限水,不過一階限水幾乎無感,又已進入梅雨季節,此時限水的風險意義重於實際,今年枯旱期應該已經渡過。整體來看,今年抗旱除了苗栗明德水庫休耕留下的敗筆之外,其他抗旱作法都有進步,尤其台南從去年10月起在持續缺水下,因為多元化的節水措施生效,讓嘉南18千公頃農田順利灌溉,見證水資源的精緻化管理,我們可以做的還很多。

去年9月沒有明顯雨量之後,台南101日水情燈號就轉綠燈(水情稍緊),是全國第一個出現缺水警訊的地區。「此時已啟動抗旱機制,每日監看報表,加上總量管制、更有效率的灌溉方法、工業自主節水、區域調度,並且對長期氣象趨勢採取較保守的風險因應。」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說。

正常的情況,每年11月進入枯水期之後,水庫存量要一直用到隔年5月底稻作用水結束為止,523日台南三個主要水庫蓄水率雖然都很低,曾文水庫6.37%,烏山頭水庫21.19%、南化水庫27.49%,但只要總量控管得宜,還不算太異常。此時梅雨如接續落下,就可以把水庫的水補回來,但氣象局預估今年梅雨遲到、還可能空梅,基於風險管理,台南才會在這個時候實施一階限水。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 廢水回收、海水淡化是解方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國際水協會執行董事 Kala Vairavamoorthy()
以色列水務總局局長 Giora Shaham()一致認為,廢水回收、海水淡化是因應
氣候變遷的水資源方案。(/朱淑娟提供)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5.11

南部久旱未雨,曾文水庫蓄水率創下10年最低紀錄,缺水連帶影響作物生長、供水也呈現不穩定狀態。然而今年的情況並非特例,台灣幾乎每一、兩年就會發生類似情形,一方面是氣候變遷造成下雨型態改變、豐枯更加分明;另一方面,人口增加、水源汙染、基礎建設不足則讓情況更惡化。期望在氣候變遷中還能保持水資源的恆長與穩定,就要倚靠政府更精緻、更智慧的管理。

10日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國際水協會執行董事 Kala Vairavamoorthy、以色列水務總局局長 Giora Shaham在台北舉行「永續水資源治理論壇」,分別提出多項因應未來水資源的方案。三人一致的看法是,淡水一定會愈來愈短缺,要靠其他的供水方案例如海水淡化、廢水回收來補足。另外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理解水的價值,如果未來想要保持永續水資源,現在的我們就要開始行動。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捨鐵飯碗投身政治叢林「小公務員」林于凱用實際行動為改革點火

辭去公職轉身投入政治,林于凱希望扮演「為改革點火」的角色
(圖片來源/FB@林于凱)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18.2.21 

20168月,當時在高雄市環保局任職的年輕公務員林于凱,將他六年公務生涯的理想、無奈、改革建言,寫成一本書「公門菜鳥飛」,出版後掀起社會對公務改革的討論,隔年更獲得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等重要獎項。

而這本書更改變了林于凱的人生,事後他成立「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建立公務革新討論平台。去年當年金改革掀起社會論戰時,他以公務員身分挺身支持,成為年輕世代公務員的代言人,也飽受黑函困擾。之後他辭去公職加入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年初在他的出生地—高雄市三民區,宣布參選高雄市議員。

自此,昔日在體制內實踐改革的菜鳥公務員,轉身飛進政治圈,變成一個在體制外監督的角色。「像我這樣的人去做政治,再怎麼說都代表民主可以往前走的可能性。」未來他要如何將改革的熱誠,轉變成改變高雄的力量?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環境紀錄的先行者--30年!柯金源是怎麼變成柯師傅的

 

 柯金源持續記錄台灣環境已30年,是台灣最重要的環境記錄者之一。
/柯金源提供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22

我看過很多優秀的記者,但如果要我選出其中最佩服的三位,一定不會漏掉柯金源。30年來他持續用鏡頭記錄台灣環境,從山到海、從水患到空汙、還有一連串環境事件。至今已累積數十萬張照片及影像,獲得國內外無數個重要紀錄片大獎。他以一人之力,幾乎做了一個國家級研究團隊才能做到的事。

在業界大家都稱呼他「柯師傅」,這讓我想起「葉問2」這部電影裏頭,葉問想在香港開武館,必須先通過一個考驗,那就是站在一個圓桌上力拼地頭上的眾師傅,一柱香內還站在桌上的話,才配得上「師傅」兩字。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盡在不言中,而能夠獲得這兩個字的人,背後必有動人的故事。

月初,柯金源將他30年的記錄,由衛城出版社集結成「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這本書可說總結了他前半生的記錄生涯,精彩不在話下,但最讓我好奇的是,這個人在30年內,究竟是怎麼從柯金源變成柯師傅的?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農田水利會「升格」公務機關會讓農業水權更有保障?

農民擔心水利會改制後農業用水更不保。(/馮詠淮)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8.1.18

農田水利會改公部門引發爭議,農委會以「農業水權更有保障」為政策辯護,林聰賢主委更說「缺水時第一順位一定是農業用水」。不過這話恐怕說得太早,而且很快就有機會檢驗。今年又逢乾旱,目前苗栗明德水庫缺水嚴重,蓄水率已是全國最低,近日會不會宣布休耕?就可以檢驗農委會說的話,是真還是假。

這次農田水利會改制有沒有政治目的,不用懷疑一定有,是否強取民間財產也可受公評。但最重要是,改制後能不能達到農委會承諾的保障農業水權,包括:不分灌區內外一律供水、依法保障農業用水的第一順位等等。如果不能,那改制的意義真的就只剩政治目的了,何況又上演立法院強勢通過的戲碼。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賴清德上台空污政策卻換湯不換藥 治空污要的是決心不是口號

 少一點口號,多一點行動,人民才會對空汙改善有感。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7.12.22

行政院長賴清德21日提出「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相較前兩位院長,林全的「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毛治國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內容大同小異。差不多的計畫,每任院長上台都要換個包裝重新宣示一遍,至於過去為何做不到則絕口不提。真想治空污,需要的是決心與行動,不是口號。

賴清德說,賴版空污防制計畫最大的特色是「沒讓環保署獨自面對空污,相關部會要一起合作」,這句話說的不錯,但其實前兩任院長也都說過,但結果還是只看到環保署在傷腦筋。至於其他兩個空污要角經濟部、交通部則逼一下動一下,很多白紙黑字寫在計畫裏的所謂行動,事後就收進抽屜根本沒在動。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空污法主管機關竟是經濟部 環保署是自廢武功還是被削權?

 民眾要求空汙減量,民進黨卻修出一部充滿問號的空汙法。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 2017.12.15

行政院14日通過「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說是要改善空污,但整部修法不但未加嚴工廠固定源污染排放,反而處處加上「會同或會商」經濟部條款,而且還允許燃氣電廠如配合增加發電,可不受許可證或環評量限制。

這些在今年6月環保署的預告版本中都沒有,到了行政院則全部被改過。而經濟部也搖身一變成為空污法的實質主管機關,修法能否達到空污實質減量則充滿問號。

首先是第12條,授權環保署可針對污染量大的地區訂定「固定污染源空污總量管制區」,但一直以來因為必須會同經濟部才能公告,推動困難重重,10多年來好不容易才推動成功高屏空污總量管制。環保署今年6月的預告版已取消經濟部的會同權,不少公民還予以肯定,但到了行政院手裏則又還魂。

非但如此,在總量管制區內相關的削減污染、抵換、交易方法,第8條規定還要「會商」有關機關,環保署連自己訂管制辦法的權力都被削去。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礦業法修正,礦區補作環評的三大騙局

礦業法修正案表面上看來好像多了監督機制,但實質卻是一場騙局。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7.12.8

行政院7日通過礦業法修正案,新增58條之1,指過去未做環評的礦區未來要補做環評、或提因應對策,表面上看來好像多了監督機制,但實質卻是一場騙局,而且還暗渡陳倉把原來環評審查的准駁權拿掉了,讓環評法遇上礦業法,變成一隻無牙的老虎,而且讓環評法倒退不只20年。

騙局一:展限排除再做環評規定,亞泥新城山永續挖礦免環評

這次修法規定,過去未做環評的,面積大於2公頃、年產量大於5萬公噸者,需要補做環評。但這是「準用」環評法、不是「依」環評法規定做環評,也就是說,雖然依環評法的內容做環評,但不必依環評法的規定做。

例如,一個開發案是否該做環評,是依「應實施環評認定標準」來規範,現行第11條,只有新案的探礦、採礦符合一定規模才要做環評。這個認定標準目前正在修正,就算通過未來也只有當礦區提出「展限」時才要做環評。

而礦業法修正案連「展限要做環評」的規定都排除了。只要補做過環評的,「未來展限時不適用環評法相關規定」。這一來,亞泥新城山礦場雖然要補做環評,但不必停工,再繼續挖礦20年後,展限時也不必做環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