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農業政策--農地工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業政策--農地工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整治好的農地拿去種電?環保署土基會打算關門了嗎?

花大錢整治好的農地拿去種電?這個政府還能做出什麼更蠢的事情。(/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0.12.15
 
今年10月,環保署熱鬧舉行「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基金會」(簡稱土基會)20周年成果展,宣布列管的1186公頃汙染農地,其中977公頃已整治,其餘也預計明年完成。不料一個月後就傳出,環保署打算把這些整治好的農地,交給行政院種太陽光電,這不但違反土基會的成立目的,也形同整治浪費。
 
 
整治汙染農地的目的只有一個:恢復農用
 
回顧20年前環保署之所以成立土基會,是想要比照美國的超級基金,向汙染業者收費、成立基金,專款專用於調查、整治被汙染的土地。汙染土地有很多種,農地之所以成為最優先調查的對象,是因為農作物涉及食安風險。而台灣農工混雜、灌溉水汙染嚴重、加上灌排不分離,到現在依然時常遭受重金屬汙染。

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務實內閣,還是誤國內閣?

蘇內閣的務實一再對既得利益讓步,其實是在阻礙社會進步。(/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6.25

以「務實」自許的蘇貞昌內閣,上任後果然務實地調整了好多政策。務實一直被視為一種美德,但用於推動政策就變成面對現實、甚至遷就現實,過去做錯的繼續錯下去,做對的反而把他改成錯的。為了少數利益,拖住社會往前進的腳步,農地非法工廠就地合法、基隆河開發解禁、老舊柴油車不必落日、電動車政策大逆轉。而閣員也個個以務實自居,早就忘了什麼是政務官該有的開創性。


農地工廠就地合理,農作物汙染將更嚴重

今年五月工廠輔導管理法在立法院初審通過時,蘇貞昌說:「應該務實處理,這些違章工廠多是中小企業,關乎100多萬人的就業,不是說拆就拆。」他的意思是,違章工廠都已經在那裏了,不就地合法,不然要怎麼辦?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有人做了違法的事,政府卻說不能怎麼辦,那還要這個政府幹嘛?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蔡英文政府真的要讓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嗎?

民間多次呼籲,農地非法工廠無限期就地合法是毀農的行為。(/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5.21

由於農作物一再遭受重金屬汙染,農地上非法工廠成為眾矢之的,2010年經濟部通過「工廠輔導管理法」修正案要管理非法工廠,但十年過去了,成效有限、條件愈放愈寬,終於走到讓非法工廠無限期就地合法的地步。如果這次真的修法成功,未來台灣農地被佔用、以及農地汙染,只會愈來愈嚴重。

修法歷程大致如下,2010年增訂3334條,農地非法工廠群聚面積達5公頃以上,可劃定特定區變工業區。2公頃以上、5公頃以下可個案變更成丁種建築用地。先讓業者辦臨時工廠登記,再轉輔導合法。原本只到2017年止,2014年再延長三年到2020年,但即使放寬到這個程度也沒有多少非法工廠要理會。

現在提出的版本更狂,修法完成後10年內可取得特定工廠登記,往後只要繳交贖罪性質的營運管理金,就可以一直營運下去。對經濟部來說這還真是一個「一勞永逸」的修法,從此不用再擔心被別人指指點點。

而且還大言不慚說這次修法是「拼經濟、顧環保、守農地」,拼經濟或許是有,但顧環保、守農地卻是胡扯,實際上是以犧牲環保及農地在拼經濟,卻把後果留給農委會、環保署收拾,而這兩個部會到現在都沒半句話要說也真是神奇。如果真的要顧環保、守農地,以下幾個理由,都不該讓農地非法工廠就地合法。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非法工廠臨時登記再放寬 農地污染將更嚴重

非法工廠大到不能拆,台灣變成非法工廠的天堂。(/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8.6.5

農地承受了多少政策之惡?缺水他要休耕、工廠污染他要承受,作物價格暴起暴落、三成耕地被各種非法占用。而民進黨曾經信誓旦旦要拆的農地非法工廠,不但雷聲大雨點小,反而還讓農地非法工廠擴大合法化、甚至以「臨時登記」身分永續經營,民進黨究竟想把台灣農地變成什麼樣子?

518彰化縣長魏明谷、政務委員張景森與彰化水五金業者座談,提出解套非法工廠的多種辦法,包括特定農業區變更一般農業區、新訂都市計畫,張景森還強調這是要落實「蔡總統田園化生產聚落的政策」。 

彰化縣政府則說縣內還有4千多家非法工廠還沒辦工廠臨時登記,將在「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法完成之後,讓這些業者補辦臨登,而且展延臨時工廠輔導期到12062日為止。而多位立委正配合提出「工廠輔導管理法」待審,這是中央、地方、行政、立法連手摧毀台灣農地的戲碼。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加速投資台灣,萬萬不可以犧牲良田做代價

  農地破壞嚴重,搶救農地才是最重要的投資工程。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10.17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在行政院「加速投資台灣」會議中,建議台糖農地轉做工廠使用,應放寬到10公頃才需要環評(現預公告為1公頃)。她以非都市土地10公頃才要環評做對照,指台糖農地規定較嚴,這是牛頭不對馬嘴。而所謂投資台灣,應該兼顧各種發展,以犧牲良田做為投資工廠的手段,偏狹且不負責任。

而就在月初,農委會才公布「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我們都以為台灣實際耕種的農地還有80萬公頃,這次盤查卻發現,實際耕種的農地只剩下57萬公頃,三成耕地被非法工廠、農舍等占用。這樣算下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並不是官方說的三成,而是只有兩成左右,全世界大概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這麼低。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三成耕地被占用,該如何保有台灣的糧食安全?

  農地遭占用,排放的汙染也危及周遭農地。(/吳仁邦)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10.3

2015年農委會公布台灣農耕地有80萬公頃,但農試所最近完成的「農地資源盤查」卻發現,真正用於生產的耕地只剩57萬公頃,三成耕地被占用,並衍生出農地污染問題。這份報告不只曝露農地危機,而且過去以耕地面積所計算的種植面積、產量、糧食自給率也變得不可信。所謂農地保護已淪為空談。

資料顯示,全國法定農地有277萬公頃,其中平地62萬公頃、山坡地215萬公頃,農耕地80萬公頃,但實際供糧食生產的農地只有57.6萬公頃,包括:農糧作物 52.1萬公頃、養殖魚塭 4.4萬公頃、畜牧使用 1.1萬公頃。

而目前沒被占用、但長期廢耕的耕地有10.5萬公頃,未來如果能調整灌排設施,農民也有種植意願,有機會恢復生產,這部分視為「潛在耕地」。

這份農地盤查是由農委會農試所組長郭鴻裕團隊,投入龐大的人力,近一年時間才完成,揭露農地的使用狀況。有別於過去的現地統計,這次盤查結合空照圖、現勘、並將各種資訊交互比對,更精準呈現以下的農地問題。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非法工廠就地合法 民進黨豈能縱容魏明谷

 農地上非法工廠造成的汙染,讓全民付出食安代價。(/吳仁邦)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9.26

農委會盤點去年520至今,農地上多出200多棟疑似非法工廠,日前確認其中17家列為首波拆除對象,其中以彰化縣8家最多。彰化縣長魏明谷則在同一天另提「五不一絕對」政策拒絕配合拆除。然而,上一波農地違建合法化的爭議未了,民進黨好不容易有切斷歷史共業的決心,將因魏明谷的抗命而化為烏有。

彰化縣可說是農地非法工廠的故鄉,地方政府長期不處理,導致這些非法工廠逐漸形成產業聚落,有的還變成地方重要產業。但後果就是,彰化縣的農地汙染約佔全國總數一半,環保署過去投入13億元整治,多數就用於彰化縣。

但農地上的汙染源不除,整治完成後的農地還是反覆出現汙染,形成資源浪費。而彰化的作物、稻米不斷驗出重金屬汙染,最後也由全民付出代價。

魏明谷說,非法工廠只要符合「五不」,也就是:不汙染農地、不汙染河川、不汙染空氣、不影響公安、不逃漏稅就會就地輔導。但至少要做到前三項,以實際情況來説就絕無可能。因為工廠的廢棄物、廢水、燃燒產生的排煙及落塵,都會汙染土壤,工廠廢水排入灌溉渠道也是農地遭重金屬污染的主因。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農地非法工廠 怎一句「歷史共業」可以解套?

農地上的非法工廠愈蓋愈多,都推給歷史共業是在打迷糊仗。(攝影/吳仁邦)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6.9.27

在行政院政策指示下,農地上非法工廠找到了就地合法的解套途徑,而這些非法工廠有一大部分位於特定農業區,即優良農地上,因政策指示即將消失,還可能波及周遭農地污染。官方總以「歷史共業」來合理化政策,但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化滋事體大,解不了歷史共業,反而可能製造更大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