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動物福利--實驗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物福利--實驗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只做動物實驗的健康食品,給人吃也有效嗎?

廢除動物實驗、或盡可能減量的「3R原則」已是國際趨勢,
動社執行長朱增宏認為台灣還是落後國家心態,停滯不前。
(/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8.6.19

在歐洲、美國如果研發人類食用的健康食品,多數是以人體實驗為主,才能確保功效,但我們國家的衛福部卻容許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可二擇一,因此市售健康食品如果標示可降血脂、血壓、抗疲勞、或其他種種功效,很可能只是用老鼠或某種動物做的實驗,或許對實驗動物有效,對人是否有效則無法證實。

「關鍵在於人體實驗太貴了,但全世界沒有這樣做的,只有落後國家才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說。

15日在民進黨立委余宛如舉辦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公聽會中,美國人道協會科學總顧問Andrew Rowan博士,引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法蘭西斯‧考林斯的文章:「人體組織進行的藥效學試驗愈來愈精確,或許我們應該省略動物的藥效學實驗。」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廢除動物活體試驗已成趨勢,台灣的對策是什麼?

 動物實驗並非必須,荷蘭已宣布2025年廢除活體動物試驗。(/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8.1.16

台灣一年有100多萬隻動物,被用於各種動物實驗,但這些動物實驗是否非做不可、效用如何卻極少被關注。動物實驗基於對人類的益處、卻讓動物付出極殘酷的代價,基於人道、科學進展,應窮盡一切努力,去尋求不必做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近期,荷蘭已宣布2025年、加拿大2040年,完全廢除動物活體試驗。台灣要跟上這個趨勢,觀念、行動、法令、研究能力都要再加強。

今年也是《動物保護法》施行20周年,為了讓未來的動保議題,特別是科技研究有更廣泛的討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成立「台灣動物保護學院」,上周五舉行首場研討會,就是談動物實驗的替代、減量、精緻化的國際發展趨勢。

「為什麼很多科學都進步,唯獨動物實驗還停留在遠古時代」,動社執行長朱增宏以去年8月一位荷蘭代表,在一場會議中出示的圖說明,這張圖有一輛馬車、一架飛機,用這張圖來隱喻,動物實驗是如何跟不上科學進展。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只是好奇 農委會差點殺14隻米格魯

事關生命,除非萬不得已,不能基於任何對科學好奇、或實驗想像
去做活體動物試驗。(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原文刊登於2014.5.29出刊的《商業周刊》

文‧朱淑娟

二○一三年七月十六日,台灣打破五十年狂犬病非疫區紀錄,發現鼬獾感染狂犬病毒。隨後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提出「鼬獾狂犬病毒動物試驗計畫」,要用一九○隻小白鼠、三十六隻鼬獾、十四隻米格魯犬進行攻毒試驗,以了解狂犬病毒感染力、傳播途徑、並驗證現有狂犬病疫苗的效力。

基於探究這項試驗的必要性,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多次要求農委會家衛所公開試驗計畫由各界專家檢視,但卻遭拒。今年一月七日透過立委蕭美琴取得完整計畫內容,隨後與美國責任醫師協會展開研究,除了希望不讓無辜動物被誤用,更提醒台灣社會重視各種動物被浮濫用於實驗的問題。

在五月二十三日立法院舉行的公聽會中,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提出報告,指出現有狂犬病疫苗已足供防疫,無需再犧牲動物另做試驗。家衛所所長蔡向榮也當場同意檢討修正試驗計畫,並承諾暫緩進行米格魯犬的攻毒試驗。

而在這段長達九個月的搶救行動中,動保團體以科學證據成功阻止一項非必要的動物試驗,也曝露出以下國內動物試驗的問題。

疑點一:
疫苗有效,還須動物試驗?

農委會統計,從去年七月至今有一百多起狂犬病例,主要在中南部山區的鼬獾身上,顯示台灣鼬獾狂犬病毒已成一獨立分支。其中台東一隻名為小黑的幼犬是唯一被感染狂犬病毒的鼬獾咬傷後驗出狂犬病毒,成為這個試驗計畫的關鍵。

蔡向榮強調,透過試驗希望得知病毒感染鼬獾、及犬隻在感染狂犬病毒後的潛伏期、臨床症狀、傳播能力,同時進行狂犬病疫苗效力試驗。

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生醫研究員柯文娜博士(Sarah Cavanaugh, PhD)指出,家衛所比對台灣與中國鼬獾狂犬病毒,兩者胺基酸序列差異只有一○%,影響疫苗效力的關鍵(病毒G蛋白抗原位)則無變異。而鼬獾狂犬病毒屬於「第一型遺傳譜系麗莎病毒」,在這個譜系中的病毒相互間差異性可達三○%。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指出,現有疫苗對這個譜系中的所有病毒都有效,為何還需做動物試驗去驗證效力?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兼任教授葉力森認為,防疫最重要是預防注射、田野監測,不是動物試驗。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研究員賴美君說,就算有必要驗證現有疫苗效力,還可以用體外病毒中和試驗來取代,先給狗接種疫苗,幾周後幫狗抽血,取其血清,就可用試劑驗證疫苗的效力,不必做動物試驗。

疑點二:
防疫必要」、還是科學好奇?

雙方幾番激辯後,蔡向榮也認同現有疫苗對鼬獾狂犬病毒的確有效,但他強調台灣鼬獾狂犬病毒與中國病毒的胺基酸序列還有一○%的差距需要探討,例如為何台灣這麼多年都沒發現狂犬病毒,是否病毒量較少、或動物感受性較低等等。

蕭美琴反問,已有犬隻感染實例,相關病理研究也很成熟,是否解答那十%的差異並不會改變防疫政策,因為只要動物被鼬獾咬到就一定要依標準作業處置。如果沒有試驗的必要性,只是基於對科學的好奇,就違背動物試驗的替代、減量、精緻化原則。她也提醒,農委會身為主管機關不以身作則,如何落實執法,避免各種研究機構也因為好奇而濫做動物試驗?

隨後蔡向榮才說出,野生鼬獾一定要用口服疫苗控制狂犬病病毒,但國外現成的口服疫苗鼬獾不喜歡吃,所以要先開發適合牠吃的餌劑,再跟國外疫苗廠商合作做口服疫苗。這個試驗計畫如果先做動物試驗,未來口服疫苗上市就不用再做。

疑點三:
未提口服疫苗計畫可闖關?

問題是,農委會提出的這份試驗計畫完全沒有提到要研發口服疫苗,朱增宏強調,實驗計畫與目的必須明確連貫,如果目的是疫苗就必須另提計畫,且經完整評估後才能做動物試驗。除非要申請上市,驗證新型鼬獾餌劑根本不必做攻毒試驗,且研究人員也表示台灣目前沒能力做野生動物疫苗。

依今年一月七日立法院院會總預算朝野協商決議,農委會應再檢視這個試驗計畫的必要性及防疫效益,並向經濟委員會報告經同意後才能進行。公聽會後立委蕭美琴、王育敏表示除非計畫重提,否則不會同意。蔡向榮則當場同意退回修正。

許多動物一旦成為合法的科學試驗品,往往得面臨殘酷的凌虐終而致死,因此人道科學強調應避免不必要的動物試驗,並盡量以非活體試驗來替代。

米格魯等動物雖暫時搶救成功,但這也看出我國實驗機構管理的米格魯等動物雖暫時搶救成功,但這也看出我國實驗機構管理的鬆散。目前國內二百二十個實驗機構是採自主管理,而且大部分沒有實驗室證照、實驗計畫證照、實驗動物醫師證照制度,農委會只做事後書面審查,無法做到實質監督。

朱增宏建議,應比照英國,所有試驗計畫送到中央農委會審查,審查通過後發給試驗證照,農委會也應編制分區查核人員,透過嚴謹的管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活體試驗。

()農委會「「鼬獾狂犬病毒動物試驗計畫」大事紀
日期
事件
2013.7.16
50年來首次發現鼬獾感染狂犬病毒
2013.8.14
邀請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多位專家來台舉行防疫會議,並未建議進行活體動物試驗。
同日農委會卻表示要做動物試驗
2013.9.10
農委會表示,一隻名為小黑的台東幼犬遭狂犬病鼬獾咬傷後證實驗出狂犬病
2013.12.25
動物社會研究會舉行記者會,要求農委會公開試驗計畫,但農委會並未公開
2014.1.7
立委蕭美琴提案凍結試驗預算,要求農委會重新檢視試驗必要性,經立院同意後才能進行
2014.5.22
動物社會研究會、美國責任醫師協會舉行記者會,提出報告反駁試驗必要性
2014.5.23
立委蕭美琴、王育敏舉行公聽會,農委會認同現有疫苗具防疫效力,同意重新修正計畫,並暫緩進行這項動物試驗,成功搶救240隻動物。
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民主國家不會有殘酷的動物實驗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1.15

八隻八歲的米格魯犬,14日上午在動物保護人士陪同下出現在記者會中。雖然是一隻隻被單獨帶出,但陸續到達會場中央時很快又擠在一起,怯生生的眼睛不時東張西望,很明顯看出跟一般狗狗愛跑黏人的習性不同,因為這八隻米格魯犬長達八年被用於藥物實驗,從未見過陽光、不曾有過愛的擁抱。

一個月前這八隻狗離開實驗室送到台大動物醫院檢查,發現每隻都有心臟病、部分有腎上腺機能亢進、慢性胰臟炎、脾臟腫瘤有的還驗出愛力希體、耳疥蟲等寄生蟲疾病,以及過瘦、貧血。寄生蟲疾病治療後已痊癒,但慢性疾病則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然而,這張體檢表像照妖鏡一樣照出台灣動物實驗的黑洞。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為牠們舉行記者會,一方面公開尋求認養者,另一方面也以這八隻米格犬的不幸,讓社會看到台灣動物實驗不仁道的一面。要求負責動物保護的農委會、藥物管理的衛生福利部、以及掌管國家實驗計畫的國科會,都應正視問題並加強以下的管理及修法:

所有實驗機構都應有專職獸醫照顧

依農委會最近資料顯示,全國有213個實驗機構,但其中只有76個有編制獸醫、24個外聘,兩者合計100個,也就是說只有47%的機構在形式上有獸醫編制。為什麼需要專業獸醫?因為實驗室每天有數量龐大的動物實驗,有獸醫在場就能隨時注意動物麻醉、手術、疼痛控制或在痛苦無法承受時中止實驗或安樂死。

而其他53%未編制的機構並不違法,因為依農委會所訂「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設置及管理辦法」,規定實驗機構的動物照護小組成員,除了獸醫,也可以是受過動物實驗訓練的人員,請問農委會「獸醫」會等於「受過訓練的人員」嗎?因此農委會首先要修的,就是強制規定照護小組只能編制獸醫。

此外依〈動物保護法〉第17條規定,實驗動物使用後應該等到牠恢復生理功能後才能再做其他實驗,但實際上動物被反覆實驗的情形卻很普遍。而這也跟未落實以下審核程序有絕對的關係。

計畫審核程序應建立證照制度

目前台灣對於實驗機構的管理主要讓機構自主管理,雖要求成立上述動物照顧委員會或小組,且必須送監督報告備查,但這不但球員兼裁判,而且官方只做書面以及事後審查,無法達到實質監督效果 。另外農委會每四年會去查核一次,這麼久才查一次能看到什麼?何況多半還是委外查核並非官方動保人員去查。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提到英國的做法,實驗室必須送實驗計畫到中央政府審核,不是放任自主管理,審查通過了才能發給實驗證照。中央政府有查核人員,且分區配置以熟悉區內實驗機構,而且採輪調免除弊端。

而我國卻是三照皆無,沒有實驗室證照(多是依附藥廠或醫院名義)、沒有實驗計畫證照、也沒有實驗動物醫師證照,從這點也可看出我國對實驗動物管理的鬆散。

動物實驗應符合必要原則

而所謂「實質審查計畫」最主要是應落實3R原則(確無替代方法、最大限度減量、動物福利最佳化),這也可說是整個動物實驗的精神所在,能不必做動物實驗的就不必做,非做不可時要窮其力氣去找到替代方法,無法替代時要求最少數量。

例如計畫提要用兩隻猴子,審查人員應追問為什麼非用猴子不可,能不能改用狗或用菓蠅。如果計畫提用1000隻動物,應問為什麼不只用600隻就好。此外實驗計畫還包括方法、統計、以及實驗目的、實驗設計。同時還要回顧文獻,如果已經有的實驗就不必重複做回顧,不必造成不必要的動物痛苦。

而因為不把關實驗計畫,導致我國的實驗機構相當浮濫。動保團體統計,英國175個機構,去年總計用了200多萬隻動物,提供實驗動物的單位也會像我們買電器有操作手冊一樣,提供動物照護需知。

反觀台灣,卻有213個機構,一年用了100多萬隻動物。但統計2005年到2009年「全球論文相對影響力比較」,英國有21個學門超過全球平均值,我國才一個學門,相較於我國使用的動物數是英國的一半,但科學研究比例卻遠遠不足。

綜上,實驗動物管理牽涉的範圍相當廣,光靠農委會動物保護科無法辦到。而在動物社會研究會努力下,國科會終於建議行政院成立審查實驗室3R跨部會小組,農委會也承諾修改實驗機構管理辦法。這在新年度都是好的開始,讓台灣朝向尊重動物福利之路又向前邁開一小步,畢竟一個民主國家絕不會存在殘酷的動物實驗。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動保團體呼籲 擴大討論鼬獾狂犬病動物實驗必要性


‧朱淑娟 2013.12.25

為了釐清台灣鼬獾狂犬病病毒、同時研發本土疫苗,農委會計畫以小鼠、健康鼬獾、還有612月大的米格魯犬做動物實驗,並在今天邀四位外部委員開會,會後通過這項計畫。與會專家雖無法提出不必使用活體試驗的證據,但國際間關於活體實驗的爭議性很高,未來還是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今年7月台灣從野生鼬獾身上發現狂犬病毒,而至今全球只有大陸、台灣兩地發現這種病毒,經基因序列比對,台灣的病毒來自大陸已130年,而且已進一步深化並分為中部、南部、東部三區,其中又以東部的病毒最強。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研擬「鼬獾狂犬病病毒動物試驗計畫」,預計使用無特定病原(SPF)小鼠220隻、健康鼬獾36隻、以及612月齡米格魯犬14隻。用意是釐清台灣鼬獾狂犬病病毒,並研發本土疫苗

與會專家之一、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認為,國際團體如美國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HSI)、美國責任醫師學會(PCRM)、美國善待動物組織(PETA),全球狂犬病控制聯盟(GARC)等,都曾公開或私下表示,狂犬病防疫與動物活體試驗並無直接關連,或認為活體試驗根本沒必要。

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張有必要做活體實驗,朱增宏認為因為各界對此意見差異甚大,更應該擴大外界人士參與討論。這次農委會首度邀請四位外部委員參加,雖然比過去進步,但他認為這樣的討論並不夠,應該再廣邀各界專家至少再舉行一次會議,檢視實驗的必要性、合理性及預期的防疫效益。

而且研究會一再要求農委會公開實驗計畫,但至今農委會並未接受。

研究會呼籲行政院回應國際間減少動物活體實驗的潮流,積極推動設置「動物實驗替代研發推廣中心」。農委會也應研擬「動物實驗機構、實驗計畫、實驗人員」三方證照管理、實驗計畫中央審查、動物實驗中央稽查等制度,以實踐我國動物實驗「3R」倫理(替代、減量與細緻(最小痛苦)化原則)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回應,這次實驗是以最少動物數及合併試驗原則,在不違背科學試驗原則下達到試驗目的。所有操作細節多次與國際間狂犬病參考實驗室專家討論,未來也將持續接受內部及外部單位稽核。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應取消活體兔熱原試驗


兔子熱原試驗,將兔子固定在像斷頭台的架子上,當天禁食,將藥物自耳朵
靜脈注入體內,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每次持續3小時,造成兔子極大痛苦。
目前已有替代方案,呼籲藥廠不要再用活體兔試驗

‧朱淑娟/ 2012.12.4

不使用活體動物試驗是國際趨勢,國際也已發展出許多替代方案不必使用活體動物,但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發現,國內針劑藥廠檢驗熱原,百分之百還採用鱟血及兔子試驗,沒有一家採用最先進的人血(MAT)試驗,讓動物受不必要的痛苦。

問題出在政府並沒有規範、推廣並鼓勵業者使用替代方案。例如衛生署的「中華藥典」(業者實驗方法的依據)只列鱟血及兔子試驗,並未列人血試驗。

另外藥廠申請變更藥品許可證時須向衛生署做「藥品查驗登記」,但也未見衛生署要求業者採用替代的實驗方案。立委林淑芬、田秋堇今天在動保團體舉行的記者會中,要求衛生署應立即改進以上缺失,另要求國科會致力於替化方案研究。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代理科長王德原表示,「中華藥典」一向依國際藥典更新,美國在2009年公布MAT試驗法,歐洲2010年正式收錄五種人血試驗模式,這都經過一個演進過程。只要有更好的方法未來中華藥典一定會再修正,不過業界有成本等考量,因此並不會強迫業者應採用何種方法。

非必要不應使用活體動物實驗

國內25家藥廠多數生產「學名藥」,就是原廠藥專利過後,其他藥廠可根據其成分、劑量做同種藥品,做熱原試驗是為了測試針劑中是否有可能造成發燒的物質。熱原試驗始於1930年,當時建立了兔子標準試驗方法。接著在1964年科學家又發現鱟血的試驗法,隨後又發現人血試驗的有效性。

為什麼要反對鱟血及兔子試驗?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動物實驗等於「合法虐待」, 在實驗過程中反而要故意製造疾病來看藥品是否有效,在這過程中造成許多動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基於人道立場, 1959年發展出動物實驗的三原則,就是有替代方法就用替代方法,不得不時也要盡量減少使用。           

以兔子試驗來看,要先將兔子固定在像斷頭台的架子上,當天禁食,將藥物自耳朵靜脈注入體內,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每次持續3小時,造成兔子極大的痛苦。此外兔子熱原試驗也有準確度的問題,研究指出當兔子焦慮緊迫時,可能導致體溫升高,實驗人員並無法判定真正體溫升高的原因。

另外使用野生鱟實驗的問題是,鱟百分之百來自野生,由於鱟血有商業利益,有些商人捕捉後將血一次抽光。有研究指出即使未抽光,也有近三成的死亡率,導致台灣本島及澎湖、金門的鱟族群減少,這種試驗法應被廢止。

如今已有替代的實驗方法,因此動物研究會認為國內相關法令都應跟上世界保育潮流,用鼓勵的方式導引業者使用人道的替代實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