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卓新獎基金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卓新獎基金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實現永續的記者夢

 
 發表會由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1)主持,作者朱淑娟()《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2)《商業周刊》總編輯劉佩修(2)獨立記者廖芸婕(1),分享如何寫好新聞的心法。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新獎基金會》
 
文‧朱淑娟2022.5.13
 
前言:
《做為獨立記者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於53日在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由本書作者、獨立記者朱淑娟,與《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商業周刊》總編輯劉佩修、獨立記者廖芸婕,分享「如何寫好新聞、記者如何永續經營」。在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的穿針引線下有精彩對談,以下是作者以第一人稱所述的發表會分享內容。
 
 ##
在疫情漫延時刻,大家能相聚在一起,更覺得溫暖與珍惜。我從1998年開始當記者到現在23年,從主流媒體做到獨立記者,對這個工作的喜歡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我甚至以為,如果人生有什麼不虛此行的,就是成為記者這件事,而我想再也找不到比記者更有趣的工作了。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新聞媒體應具備的四種性格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獎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11.17

前言:

《卓越新聞電子報》第600期特別紀念刊,邀請我以11年來獨立記者的專業,分享「一個以新聞媒體為專業的電子報,應該具有什麼特色?」 媒體存在的價值是傳遞真相,在這個前提下,我認為媒體至少應具備四個性格:公共性、說出真相的能力、報導的專業度、鋪陳多元對話空間。
 
當每個媒體都善盡職責,就更促進民主,協助建構一個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接下來我以個人成立11年的「環境報導」部落格為例,談一路以來所秉持的信念與想法。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獨立記者十年紀(10) ---如何設定議題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獎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6.18

採集那種會讓你覺得「咦」,具體有趣的細節
---村上春樹

「你都如何尋找題材、如何設定議題及觀點呢?」每當演講或收到對新聞寫作有興趣的年輕朋友來信,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這個。這篇文章就是以自己的報導實務經驗,試著回答我設定議題的方法及過程。

一般來說,完成一個報導要經過五道程序:採集訊息、發現問題、研究議題、釐清觀點、設定議題。雖然這是依照作業的先後順序列出,但大家不要誤會是「一個程序做完換下一個」這種所謂step by step,而是五道程序會不斷來來回回,例如進行到第二道時,發現第一道需要補充。五道程序都完成後才進入最後完稿階段,當然寫稿時還是可能需要回溯這五道程序。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獨立記者十年紀(9) ---如何整理訪談資料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6.12

最好把所有工具都帶著
---史蒂芬‧金

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可以將一件事的來攏去脈寫得這麼清楚、甚至包含對話?其實這沒什麼訣竅,靠的只是好好做「場記」而已。

所謂「場記」是指記者在一個採訪場合所做的記錄,包括客觀地將在場人士發言打成逐字稿。以及主觀的觀察,例如在場人士的動作、氛圍等無聲訊息。而即使是主觀的觀察,當下還是如實記錄、不做任何評論。

另外一個介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是記者所做的「補充資料」,也可以說是現場的延伸。場記之所以需要補充資料,大致上是出現一些不清楚的訊息、或值得繼續追蹤的線索,記者對此進一步研究或訪問所得到的資訊。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獨立記者十年紀(8) ---有效率的訪談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3.9

要學會問對問題,才能引出答案
---威廉‧金瑟

完成一篇報導有多個環節,其中「訪談」更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記者擬定報導計畫、選擇受訪者、提出訪綱、進行訪談、整理訪談內容、並擇要化為報導的一部分。每個環節缺一不可,而且準備愈充分就愈能從訪談中得到回饋。

訪談有各種形式,包括一對一的私下訪談、或在公開場合的提問,兩者性質不太一樣。公開場合是指記者會、研討會這類性質的會議,雖然主題已經由對方設定,但記者在會議前是否做了準備,收穫將大不同。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獨立記者十年紀(7) ---報導為誰而寫?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2.24

寫作就要發光發熱,每篇專欄都像電燈泡,照亮某個議題。
---湯馬斯‧佛里曼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一篇「為誰而寫?」的文章中說:「所有創作行為或多或少都含有自我修補的意圖。某種程度是為自己而寫。」

雖然他寫的是虛構小說,但這句話套用到新聞報導也很適合。記者透過報導傳達自己的理念,某種程度也是為自己而寫。但跟小說有點不同,期待會多一點,而且超越個人,屬於公共性質,希望透過報導改變某些事情。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獨立記者十年紀(6) ---如何選擇報導領域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2.10

當你發現「這個很有意思」,請跟著直覺挖下去。
---威廉‧金瑟


決定做獨立記者之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該寫什麼好呢?」寫作題材、形式可以海闊天空,但記者主要報導公共議題,偏重公共政策及公民行動,領域不外政治、經濟、環保、農業、醫藥、科技等等。至於文化、運動、旅遊、影視等則屬於專業領域,兩者報導方式不太一樣。


選擇領域最重要是:喜歡

選擇領域的原則,不用說一定是自己要喜歡,而不是事先做市場調查,看那個領域市場最大就去寫那個領域的新聞,就算這樣應該也不會長久。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獨立記者十年紀(5) ---如何保持寫作的手感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20.2.5

作家應具備的條件之一:每日書寫。
---大澤在昌


日本作家大澤在昌在「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書中提到,作家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每日書寫」。他形容寫作就像汽車引擎,一旦冷卻過久,就不容易啟動。反之,即使每天只寫一頁,靈感跟創意就會源源而出。

同樣地,獨立記者雖然沒有每天交稿的壓力,但還是養成每天寫點什麼的習慣比較好,我指的是實際產生文章內容,不只是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維持寫作的手感及節奏,而這正是獨立記者保持穩定工作狀態的關鍵。

記者朋友應該都有相同經驗,在天天緊繃的工作狀態之下,每年都會安排一段較長的假期,遠離工作、放空自己。但假期結束後,總要花點時間才能回到常軌,甚至連打字都變得生疏。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獨立記者十年紀(4) ---網路付費競爭下,何處是獨立記者的雪國?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19.12.9

通過邊境漫長的隧道就是雪國了。
---川端康成

11月最後一天我參加一場「媒體環境新解方」的座談會,這個會議主要是討論當網路新聞逐漸成為主流,如何從網路訂閱獲取利潤,已成為媒體兵家必爭之地。但要讀者付費並非易事,唯有讓讀者打從心裏覺得值得,才可能讓他拿出錢來。而在這場付費競爭中,獨立記者又該如何自處?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獨立記者十年紀(1) ---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

 


本文同時刊登於《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朱淑娟 2019.11.1

人總是高估自己一年內可完成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可完成的事。
---比爾·蓋茲

前言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天再切成幾個小時一段,每一段時間所做的事看起來都很平常,但如果把這些片斷累積十年,就足以達成一項目標。今年是我做獨立記者的第十年,回頭看比爾蓋茲這句話,更覺得此言不假。

2009年我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開啟獨立記者生涯,拜網路之賜,不必在組織就可以做記者。從第1篇報導開始,十年後已累積到1500篇,平均一年150篇、一個月12篇、每隔2~3天一篇報導。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獨立記者十年紀(3) ---獨立記者的報導兩難

 



文‧朱淑娟 2019.11.14

要常將你的讀者放在心上,如果沒有忠實讀者,你不過是個無名小卒。
---史蒂芬‧金


在前兩篇「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獨立記者的寫作策略」中,我談到獨立記者起步之後,要找到一個想專攻的報導領域。但有了領域之後不可劃地自限,需要不斷延伸議題才能持續學習。獨立記者不受版面限制,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訊息,「細節」正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獨立記者十年紀(2) ---獨立記者的寫作策略

 



文‧朱淑娟 2019.11.7

能夠舉起某種旗幟為目標而努力,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村上春樹


在上一篇「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中,我提到獨立記者的幾個起步式,包括印一張名片、設立部落格、培養效率的工作習慣、找到一種收入模式等等。接下來再選擇一個你想持續經營的報導領域,獨立記者生涯就開始了。


記者不可能什麼都會寫

曾經評價記者的優點之一是「什麼都能寫」,於是每隔一陣子媒體就會給記者換線,我猜這麼做的原意,是為了開拓記者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