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淨零碳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淨零碳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碳費不是空汙費,不宜高比例分給地方

 
碳費應用於公正轉型,不是任意瓜分。(/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10.29
 
20265月,環境部才會收到第一筆碳費,初估60億元,但各路人馬已經開搶,其中台中市長盧秀燕領銜的中部8首長,提出應比照空汙費,8成碳費分給地方。不過,碳費不是空汙費,兩者用途不同,沒有比照的問題。環境部當然可以、也應該拿出部份碳費「補助」地方減碳,但不宜高「比例」分給地方。
 
所謂空氣汙染物,依《空氣汙染防制法》是指「空氣中足以直接或間接妨害國民健康的物質。」目前有PM2.57空汙有訂標準。溫室氣體,依《氣候變遷因應法》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7種,雖不會直接影響健康,但會造成暖化。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碳費用途應正當,而非任意瓜分

 
20265月第一年碳費粗估收60億,各界已經開始搶奪。(/環境部)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10.15
 
107日環境部公布「碳費徵收費率」後,掀起一波討論熱潮,14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邀請環境部長彭啟明專案報告。針對每噸排碳300元的一般費率,環團認為太便宜、企業則嫌貴。環境部取雙方期待的中間價,也算合理。
 
不過,徵收碳費目的是減碳,不論企業或環團,該關心的不是300元的「一般費率」,而是「優惠費率A(50)」或「優惠費率B(100)」。經濟部更不需要隨企業起舞,對費率表示遺憾,而是協助企業追求優惠費率、實質減碳。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碳費初估300元到500元之間,應慎防物價上漲

 
碳費初估每噸300~500元,環境部10月底前決定。(/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4.9.10
 
環境部9日舉行碳費費率審議會,這是今年315日至今,半年內舉行的第五次會議,會中達成共識,碳費起徵價在每噸300元到500元之間。不過這只是委員會的共識,最後如何決定,還要由環境部做綜合考量。而環境部預計10月底預告費率,在此之前會再舉行一次審議會做最後決定。
 
之前環境部長彭啟明曾說,「碳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企業希望愈低愈好、環保人士則希望愈高愈好。」他還透漏有人跟他喊話,每噸碳費應該徵收23千元台幣,立即跟國際接軌。但民眾對物價上漲有疑慮,他不可能這麼做。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碳費2026年開徵,減碳效果有待觀察

碳費只是減碳方法之一,需要更強制的政策工具。(/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9.3
 
環境部829日公告碳費徵收三個子法,將在明年11日公告碳費費率,20265月開始繳納(前一年排碳量)。每噸排碳繳多少錢目前還沒確定,不過環境部長彭啟明說,「碳費是讓大家知道進入碳定價,未來再逐漸往上升」。預料碳費只會是「意思價」,在減少企業抗拒下讓碳費上路。這樣的碳費遠低於合理,雖然開啟台灣排碳有價時代,但減碳效果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開徵碳費可能引發預期物價上漲,最明顯的是房價,因為鋼鐵、水泥是碳費徵收的主要業別。雖然環境部認為碳費徵收只會增加建築成本1%,但市場運作依據的不只是科學或理性,非科學、非理性的預期力道更強,與其指責業者刻意炒作,或提供檢舉專線,應該提出更實際有效的穩定物價方案。

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碳費開徵,政府的責任是預防物價上漲

 
從今年起500多家高排碳業者將徵收碳費,增加的成本可能轉嫁
給消費者,造成物價上漲,政府必須照顧低收人民的衝擊。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1.16
 
環境部才剛宣布今年起分批向5百多家業者開徵碳費,雖然碳費費率最快也要3月才開始討論,明年5月底前申報、繳費,但物價已出現預期性上漲。首先表態的是房地產業者,強調開徵碳費將導致房價上漲3%-5%。雖然環境部澄清這是業者借機哄抬房價,但也不否認房價可能因此上漲1%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三黨總統參選人能源政見,應該相信誰?

 
三黨總統參選人能源政策的最大歧異還是在核電。圖為已除役的核一廠(呂紹煒攝)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3.11.7
 
111日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提出「2050淨零排放」政見,是三黨中最晚提出這項政見的參選人。比較三位的能源政見,最大不同是核能。而在侯友宜支持、賴清德反對的兩極中,柯文哲的態度比較開放,把核能視為「過渡能源」,也就是,當再生能源補足核電缺口時才會談廢核。
 
而三位參選人對再生能源似乎都太過樂觀,對尚未成熟的科技,例如碳捕捉、地熱給予太多期望。其實最重要是著眼於目前經濟、技術可行的方案例如節電,但三位都沒有提出明確的節電目標。到底該相信誰?留下許多問號。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減碳跟「碳權交易所」有什麼關係?

 
碳權交易所看不出實際功能,可能象徵意義大於實質。(/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8.15
 
87日在高雄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強調未來將推動三項業務: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溫室氣體增量抵換、國外碳權交易。但是,這三件事在即將成立的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就有足夠人力、機制可以處理。突然跑出一個碳權交易所,它的功能是什麼、目的何在、如何運作?現在還一頭霧水。
 
而從蔡總統宣布碳交所成立的時機、場合,可以推測它未來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她是在419日出席在台美商會謝年飯時宣布成立碳交所,台灣重要的減碳策略不說給自己人聽、而是在台美商,意思很清楚,就是向國際宣告台灣的碳是有價的。至於把碳權交易所設在高雄,只能說是一場太過刻意的政治秀。

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不能依賴「碳捕捉」解決迫切的減碳危機

 
碳捕捉有太多限制,並非減碳的好工具。(/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8.8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上周在一場演講中表示,要實現2050淨零碳排需要科技、政策工具、治理模式。科技方面他提到不只要減碳、還要除碳。所謂「除碳」是指今年以來國內討論頗多的CCUS(碳捕集、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做法是直接從產生碳的現場、或大氣中收集二氧化碳再利用、或找合適地點封存,是所謂「負碳科技」的一種。
 
這似乎是個好主意,只要把將排放、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封存或再利用,就再也不用擔心排放多少的問題了。國發會也將CCUS列入淨零路徑的一環,科技部、經濟部、環保署去年底也共同提出「CCUS行動計畫」,預計2030年要捕捉240萬噸。但真的可以依賴CCUS來減碳嗎?恐怕不能這麼樂觀。
 
因為這是還沒有被證實有效的科技,而減碳卻是燃眉之急,不能等待一個未來科技來解決,現在就得自救。而即使證明有效,碳捕捉也有成本過高、封存土地有限、以及洩漏風險。遠不如直接減碳來得經濟、快速且有效。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政策推動友善畜牧,可以減少排更多碳

 
耕種養殖排碳量大,需要政策積極減碳。(/動社)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6.6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今年8月環保署將提出碳費徵收及用途辦法,引發另一波討論熱潮。第一批徵收對象是水泥、鋼鐵等大戶,卻忽略集體排碳量大的其他產業,例如「耕種養殖」,它排放的甲烷又比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的威力更強,但關於這方面卻只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放入「推動低碳飲食」、而且還是教育宣導類,不是政策推動項目,這將錯過友善畜牧可達到的減碳效果。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呼籲,食物系統對碳排的貢獻不容忽視,政府應透過碳稅,輔導工廠化畜牧轉型為「友善畜牧」,減緩畜禽水產品的碳排。另外推動低碳飲食、減少剩食,不只從末端宣導民眾惜食,而是政策要負起責任,減少從生產到餐桌之前因運輸、保存不當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浪費。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碳費收入應普發全民,不是補助汙染者

 
蕭代基:減碳是責任、不是公益,碳費收入不應該補助汙染者。(/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5.2
 
自從政府喊出「2050淨零碳排」,相關政策快度進展中,先是215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接著8月將提出子法草案,其中又以「碳費徵收及用途」最受矚目。依目前環保署規劃,碳費一部分將補助、獎勵業者,等於收的錢又回到汙染者手裏,如果再加上減免、抵換,所謂「碳費專款專用」就會變成「汙染者金融俱樂部」,不但違反社會公平,也無法達到減碳目的。
 
 
初期碳費徵收對象522家、總數約1.51億噸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授權環保署徵收碳費,對象有2個,一是直接排放者、二是用電間接排放者。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日前在「邁向淨零之碳費500夠不夠?」論壇中表示,初步徵收門檻定在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第一階段是鋼鐵、水泥等製造業共287家,第二階段是間接用電者235家,合計522家,總數大約1.51億噸。「並不是所有中小企業、家戶都要繳碳費,我們是抓大。」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過度依賴碳抵換,淨零碳排只能失敗收場

 
最有效的減碳方法是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碳抵換買賣的卻可能是假碳權。(/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4.25
 
台灣證劵交易所上周宣布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除了建立國內碳權交易平台,也要跟國際認證機構合作,協助企業購買國際碳權以達到碳中和。目前最常見的碳中和手段就是「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但這在國際間已飽受批評,一方面企業購買碳權抵掉部分排碳,實質上自己並未減一絲一毫,另一方面買的又可能是假碳權,想依賴抵換減碳,最終只能失敗收場。
 
所謂「自然解方」,是以保護或復育大自然來因應氣候變遷。中研院歐美所日前邀請國際知名研究員西門康塞爾(Simon Counsell)演講時他提到,這個名詞是2009年由國際保育組織所創,它們發現保育國家公園、野生保護區所獲得的儲碳能力,如果能商業化、並以碳權形式賣給汙染者,將帶來幾十億的收入。這對不斷尋求資金的保育組織而言,似乎是個好主意。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永續不只看GDP

 
人類最大的風險,來自碳排的暖化風險。(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這篇講稿是2023319日在「天下學習」主辦的「環境永續-淨零排放」課程中,以「喚醒時刻-永續How To Do」為題的80分鐘演講。
 
文‧朱淑娟2023.3.19
 
今天很榮幸能在這裏跟大家分享永續議題。永續,如今變得愈來愈迫切,然而一旦習慣無止境的開發模式,改變又是那麼困難。但拖延改變,就要付出更多代價,例如前幾天才宣布漲電價,而政府甚至要舉債編列特別預算補貼台電,這一代不想解決的能源問題,留給下一代去面對,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改變必須付出行動,愈多人知道問題所在,就會促成更多行動,這就是大家今天聚在這裏的原因,一起來談關於永續我們可以做什麼。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自然解方是淨零好方法、還是金融遊戲?

 
 東海大學「動物行為既生態研討會」一景。(/東海大學FB)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1.31
 
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已宣示2050淨零碳排,其中一個被視為有效的手段「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在過去一年大行其道。但另一方面也飽受批評,最主要是用異地保育來抵銷排碳,並非真的減排,還可能反過來破壞生態、侵犯人權,且在認證、交易制度中淪為金融遊戲。
 
因此自然解方是否真能有效減碳?現在說還太早,需要持續觀察。年前在東海大學舉辧的「動物行為既生態研討會」中有2場演講,台大生態所教授李玲玲「從生態檢核到自然解方」、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我的自然不是你的解方」,提供了多元觀點,有助於理解自然解方的各個面向。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氣候變遷因應法協商了什麼?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一次協商,要求部會權責入法,而不是放在說明欄。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12.13
 
上周五(12/9)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協商《氣候變遷因應法》,這個法案在5月初審時稍有不同意見就保留,並未實質討論。但協商時各黨派代表卻變得非常認真且堅持,3個小時只協商了2345四條且全數保留,等環保署依協商意見修正後,留待下次再討論。
 
正如在場立委認同的,這是台灣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重大法案,不要有黨派成見,應該好好想清楚,求其完善,而非先求有再求好的含混心態。畢竟因應氣候變遷沒有回頭路,一開始方向就要走對。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氣候變遷因應法應成為減碳動力,而非對汙染者補助

 天然氣是甲烷的原料,暖化效果比二氧化碳還嚴重。台灣推減煤增氣是
一種不符合常理的倡議。(圖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12.5
 
本周五(12/9)立法院將協商「氣候變遷因應法」,此案在今年5月,立法院上會期初審通過時並沒有充分討論,只要稍有不同意見條文就保留,進入政治協商更沒有機會實質討論。這個法案把「2050淨零碳排」寫進去,但國家能源目標又有5成燃煤加3成燃氣,合計8成的化石燃料,兩者恐將陷入自我矛盾。
 
另一個爭議點是這個法案設計的「碳費」,已跟國際所談的「碳稅」脫節。安侯永續顧問公司董事黃正忠在10月一場論壇就提到,他聽到最貴的碳稅是在哥本哈根,一噸二氧化碳當量課159美元碳稅,相當於4800元台幣。
 
這個價格跟台灣預計2024年開徵碳費、每噸台幣100元到300元差異很大。這不只顯示我們「碳費先行」的不合時宜,黃正忠還提醒化石能源補貼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價格不能做對、外部成本不能內部化,創新就會被抑制。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匆促立法,氣候變遷因應法淪為政治協商

氣候變遷因應法匆促立法,只談願景並無法解決實質問題。(/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5.17
 
上周立法院多個委員會聯席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只花2天就審查通過(逐條審查只有一天)。審查過程中,只要稍有不同意見法條就保留,而不是進一步討論、釐清,於是幾乎所有爭議法條都被保留下來。而這些在之後的政黨協商也不會有實質討論機會,最後只淪為政治協商。
 
這些被保留的法條包括:要開徵碳費、還是碳稅?碳費或稅怎麼收、收多少、如何運用才符合公平正義?行政院永續會能否擔任這個法案的整合工作?以及各部會分工要不要明確寫進母法,而不是放在說明欄等等。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環境部與淨零碳排的距離

 
環保署即將原組織升格環境部,可以因應爆增的框架嗎?
 
本文同時刊登於《新新聞》
 
文‧朱淑娟2022.5.10
 
55行政院通過組織調整草案,其中將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而且是原組織升格,跟過去海納多個專業部門的設計相去甚遠。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這樣升格的,這次是得助於蔡總統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
 
而在這個政策下,421行政院通過相對應的法案,修正《溫室氣體減量法》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這個法需要一個更高層級的執行機關,環保署就在種種機緣促成下,實現了多年升格的願望。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那些IPCC告訴我們的事

 
未來20年可能升溫1.5°C,一個更熱、更多洪水、
枯旱的世界已難以避免。(/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8.17
 
201512月由聯合國氣候峰會通過的巴黎協議,希望以1850年工業革命為基準,努力在本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1.5°C以內。不過上周IPCC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1.5°C的升溫可能在20年內就會達到。一個更熱、更多洪水、枯旱的世界已經難以避免。
 
這是IPCC第六次的氣候變遷報告(IPCC AR6),有三部分,上周發表的是第一部分,預計明年發表的第二、三部分將說明氣候暖化的影響、以及因應對策。這份報告在今年11月蘇格蘭格拉斯第26次峰會的3個月前發布,預料屆時將是各國討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