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業園區--石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業園區--石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高雄氣爆 爆出石化業致命的風險

高雄氣爆現場(朱淑娟/攝)

原文刊登於《康熹文化高雄氣爆專刊》

‧朱淑娟 2014.9.4

731日晚間,高雄市前鎮區、苓雅區,三多二路、凱旋路附近發生丙烯管線氣爆,造成30人罹難、28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燒燙傷。爆炸區的馬路整條陷落
,災情慘重。高雄市政府事後查出引發爆炸的主因,是華運倉儲公司輸送給李長榮化工的丙烯管線洩漏,當晚採樣檢測的濃度高達13,520ppm,這麼高濃度的丙烯只要一點火花就會燃燒爆炸,才會釀成這次的重大災情。

事後大家才驚覺,人口稠密、車水馬龍的地區,地下竟然埋設管線輸送易燃
、易爆、甚至是致癌物質的石化原料。想想這些地區每天有多少車輛及行人穿梭、多少商店及店家就在路的兩旁,而這些傷亡的人只是剛好路過而已,有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業者賺錢,但卻是我們所有人在承擔風險。

而這場爆炸也突顯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辯:

業者賺錢,卻是人民在承受風險
是典型的環境不正義

台灣發展石化業已近60(如附表),至今中油體系的輕油裂解廠包括:三輕、四輕、五輕,總計乙烯年產約110萬噸。台塑六輕有三座輕油裂解廠,產能約300萬噸。中油加台塑全國乙烯產能約400萬噸,自給率已達九成。如果再加上頭份、觀音、桃園、以及散落各地的石化中下游產業,台灣從南到北石化工廠林立,成為名符其實的石化王國。

經濟部工業局統計,石化產值3.3兆,占製造業三成。但台灣開放石化業中下游到大陸生產後,如今台灣石化產品55%外銷,其中75%銷往大陸。過去那種上、下游產業鏈的形式已經轉變,不再需要那麼多上游石化原料。

政府發展石化業理由都是為了經濟發展,從帳面上來看也的確對台灣經濟有一定程度的貢獻。但石的儲槽、管線很容易洩漏,一洩漏就會造成空氣、地下水污染。石化業又是高耗能、高耗水產業,對環境資源的需求也很大。

此外,隨著都市發展,人口愈來愈稠密,石化廠與環境、居民的糾結也愈來愈深。由於這次事件過於慘重,大家才注意到石化業的風險,但事實上石化業的風險何止管線?多年來石化廠火災、廢水及空氣污染時有所聞,只要到高雄市後勁、大社、林園、大林蒲,以及台塑六輕所在地的雲林縣,都可以發現石化廠與住家距離相當近,這些居民抬頭看到的都是煙囪、儲槽。

居民也無時無刻承受石化廠排放的污染、臭味,不但造成農漁業損失,健康風險也比其他非石化區旳居民高。例如,2010725日台塑六輕大火連燒三天,27日清晨發現2500隻幼鴨死亡,疑似受到酸雨及落塵影響,事後環保署也認定這起事故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

汕尾漁港、中芸漁港是林園鄉最重要的兩大漁港,長期受工業廢水影響,魚獲量已大不如前。1988920日工業區排放廢水,造成汕尾漁港魚蝦大量死亡,成為台灣石化史上著名的「林園事件」。

另一個例子是高雄市小港區的大林蒲,從六十年代起就成為工業發展重鎮,城鎮三面陸續被中油煉油廠、台電大林廠、中鋼、臨海工業區包圍,污染已經相當嚴重,現在高雄市政府又打算在這裏填海造島興建石化專區。

環保署設於小港國中的測站,2012年測到苯、乙苯、苯乙烯三大致癌物分別是12.45ppb17.81ppb24.87ppb201131日還曾測到118ppb的苯,致癌風險超過千分之一,比六輕所在地雲林台西還高出三到五倍。

從以上這些例子、以及這次高雄氣爆可以發現,政府所呈現的石化經濟效益,並沒有包含這些環境成本、人民的生存風險,也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如果加計這些「災害風險」,石化業是否還值得發展就有待商榷。

各級政府應落實管理
要求業者確實做好工安管理

退一步言,即使要暫時接受石化工廠的現況,業者必須做好管理才能避免影響別人的生命及財產。例如,上下游石化原料透過埋設地下的管線輸送,應有一定的規範,要求管線所經之處應與民宅保持一定距離,埋設深度與地面也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或用共同管溝來管理所有地下管線。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業者的考量通常只在追求最少成本、最大利潤,並不會考量這些加諸於別人身上的風險。從爆炸現場可看到管線埋的很淺,而且為了符合成本效益,管線埋設必是取最短距離,才會從市中心直接穿過,而不是考量繞路走人煙稀少的地區。

非但如此,這次氣爆事件看出業者有多不負責任。 國際間有一個「化學品責任照顧制」,意思是買賣化學品的人最清楚自己的化學品特性、應變及風險控管方式,每家工廠對於自己有多少管線一定很清楚,輸送過程也會控制壓力、溫度,一發現狀況幾秒內就會警示,接著關閉輸送開關、檢漏。

731日晚上業者就發現壓力下降,且輸出、收到的丙烯兩邊數據不對,光是8點到9點這一個小時內的流量就少掉3.77公噸,卻沒有在第一時間通報
,甚至繼續輸出原料,才會造成這麼重大的災情。而爆炸後也沒有承認錯誤,面對這麼多人的傷亡、房屋損壞、店家關門及員工失業,也未提出該如何賠償。這些未來高雄市政府務必代表所有民眾,向李長榮化工求償。

短期內政府應確實做好管理之責,踏實清查管線,同時要求各石化廠落實汙染減量、並暫停擴廠。長期而言,經濟部應重新檢討石化產業的未來,並朝低耗能、低耗水、 污染較小的產業方向發展,才能走出台灣世代永續的經濟。

(附表)台灣石化業發展過程
年份
事件
1946
國民政府接收日據時代、高雄左營半屏山麓的海軍燃料廠,更名「高雄煉油廠」
1963
政府啟動第四期經建計畫,民間開始進口原料生產塑膠產品。
1966
在高雄煉油廠內興建第一座輕油裂解廠,提供業者上游原料,年產5萬噸乙烯。
1972
在高雄煉油廠內再蓋產能23萬噸的二輕。
1973
高雄縣仁武、大社工業區陸續成立,一輕、二輕形成上中下游石化產業鏈。頭份、觀音、桃園、以及散落各地的石化中下游廠陸續成立。
1973
推動十大建設,在高雄縣林園鄉成立林園工業區並興建三輕、四輕,產能分別是23萬、38.5萬噸。
1990
於高雄煉油廠內興建年產50萬噸乙烯的五輕。一輕、二輕在五輕宣布動工後關廠。
1988
政府核准台塑在雲林麥寮興建六輕,1998年投產,如今六輕有三座輕油裂解廠,年產量293.5萬噸乙烯。六輕已是全國最大的石化專區。
2008
中油提出新三輕擴建計畫,在舊三輕的對面蓋一座年產8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替代。
2004
東帝士集團提出在台南縣七股潟湖興建七輕,後來因民眾反對沒有蓋成。
2011
中油投資在彰化大城鄉興建八輕國光石化,最後人民反對,總統馬英九宣布取消興計畫。
2013~
台塑六輕提出多項擴廠案、高雄市政府提出大林蒲擴廠案,目前還在審查中。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高雄氣爆 地球公民要求行政院退回二要三不 張家祝下台

  
‧朱淑娟 2014.8.6

高雄氣爆後,行政院長江宜樺於4日召集相關部會,會後決議中央暫不編列災後道路重建經費、不立專法管理管線、不成立重建機構。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行政院的反應過於消極,且對於災難冷眼旁觀。5日下午到行政院前抗議,要求退回這個決議,並要求江宜樺道歉、經濟部長張家祝下台。

行政院表示,有關災後道路重建所需經費,應由高雄市政府先以年度預算編列,不足還可以自行調整預算,或動用民間捐款,再不夠江宜樺會幫忙。至於管線管理,行政院認為法已經很多,尤其地方的資料比中央完整,並無需再立法。行政院承諾兩件事,一是成立十人諮詢小組,二是彙整全國資料庫。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說,行政院事不關己、不想解決問題。 組成十人專家小組可以解決問題? 那麼多制度缺陷不處理,沒有一絲自我檢討,沒有對數十年來縱容石化污染給高雄人一個道歉,「真的令人心寒、心痛到極點。」

「各位想一想有什麼事是高雄人可以決定的?」李根政說,一輕、二輕、三輕、四輕、五輕興建有問過高雄人嗎? 

李根政說,本來以為只有石化工廠附近居民會受害,沒想到整個城市都變成石化災區。高雄地區已經發展石化工業將近46年,所有的石化工業區,都是這個中央政府硬塞給高雄人的。發生氣爆案後卻說地下管線管理跟中央無關。

邱花妹:「二要三不」是在敷衍高雄人

地球公民基金會理事邱花妹說,行政院這「二要三不」是在敷衍高雄人,江宜樺應退回。「請行政院停止用嘴巴跟專家治國,台灣有各種各樣專家會議,結果不了了之,喊一個聲後來都沒影了,這是失職失能,高雄人不能接受。

她表示,台灣發展石化業已經半世紀,現在才說要彙整管線,但沒提到該如何強制石化業配合、或改革時間表。而且不立專法管理管線,但如果一切都已這麼完備,為何災害發生至今沒人拿得出完整管線圖?

她也批行政院不編列災損跟重建特別預算,非常冷血。石化業總公司在台北,出事時說高雄市自己解決,但這會排擠掉高雄市正常預算。

廖本全:政府應面對石化產業跟都市發展的關係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廖本全說,石化政策從來都是中央的既定政策,當石化出現問題時中央政策卻自動消失。我們一直以為石化是經濟的金雞母,但這一爆才發現原來石化是台灣的怪獸,會發生什麼問題連自己都不知道。

廖本全說,我們以為高雄是一個都市,但他是一個超級大工業區,高雄承受石化業的外部成本,事發後接下來是全民埋單。

台灣長期面對環境不正義,這是社會歧視,還有國家暴力、制度暴力,石化業的發展,高雄人從來沒有發言權,這是徹底的環境殖民。他呼籲,中央政府現在要做的,是清楚面對石化產業跟台灣的關係、跟都市發展的關係。

王敏玲:張家祝下台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提出「七點訴求」:

(1)退回二要三不,江宜樺院長道歉,重新提出務實且具改革時間表的政策與方案。
(2)石化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長張家祝應下台負責,調查失職官員。
(3)重建經費由中央政府緊急支應,同時向石化業求償。
(4)訂定全台石化管線清查、安檢移除與汰換的時間表。石化管線全面移出人口稠密的市區,郊區鋪設需進行環境與風險評估。建立如美國的管線管理法(Pipeline Safety Act),確認權責與管理機制。

(5)建立一整套化學災害應變機制,包括類似美國的「緊急計劃與社區知情權法案」(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Know Act, EPCRA),不要再讓消防員及人民枉死。

(6)建立國家級防災與救災機構,提升健全面對工業災難、非典型、複合型災難的預防與處理能力。

(7)高雄已是都市化的城市,無法與石化業共存,我們要求落實五輕2015年關廠、大社工業區2018年關廠的政治承諾,體檢高雄石化產業政策,加速產業轉型。

李根政補充。1987年後勁開始反五輕,1990年9月13日行政院長郝柏村前往高雄,在鎮暴警察戒護下動工,後來經濟部長蕭萬長給後勁25年關廠承諾。另外,李長榮化工所在地的大社工業區也因發生嚴重爆炸,經濟部也承諾中油關廠後,大社也要關廠。

李根政強調,這兩個工業區關起來,就不太需要那麼大量的石化管線,會減少很多風險。如果重視高雄產業發展,應先投資產業轉型。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陷落之城 是如何陷落的?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8.5

82日周六下午,我在高雄市凱旋三路左轉,沿著一心一路側邊前行,多半時候都低著頭,因為不時要閃過大大小小的裂縫跟坑洞。偶爾抬頭望向已陷落成一條長溝的馬路對面,一整排房子全都大門深鎖,空盪盪不見人影。

不久經過已廢棄的中石化前鎮廠,大片的石化廠區跟居民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前方一整排行道樹已被燒焦。再往前走有一個公園,溜滑梯前的土地崩塌一片,圍起黃色的封鎖線。暑假又是周末,如果是平常日子,這裏應該充滿兒童的歡笑聲,但現在卻安靜到聽得見夏日的風吹過樹間發出沙沙的聲音。

在路口右轉,穿過二聖路到三多二路,再到三多一路,那條長溝如影隨行,宛如城市之河。公車站牌倒下、商店騎樓碎裂的玻璃、石塊混雜成堆,一樓的鐵門幾乎都已彎曲變形,從裂開的地方看到室內漆黑一片。福海里里長看到我,請我進屋裏坐,但沒水沒電,實在熱得受不了,不一會又跑出來。

然而他們還算是幸運的。在爆炸當時,許多不住在這裏的人,只是剛好經過,正走向未來的路上。有人是因接到居民報案有瓦斯味,基於職責來到這裏,因為際遇的偶然,在爆炸這一刻,這些穿梭城市的生命隨即灰飛煙滅。

陷落之城  是怎麼陷落的?

事後高雄市政府檢測出當晚的丙烯濃度高達13,520ppm,已接近1.3%,而這還只是空氣中採到的濃度,可想而知下水道密閉空間的濃度一定更高。丙烯易燃、遇熱容易揮發變氣體到處逸散,只要有一點火花很容易就會燃燒爆炸。

經查爆炸點附近的地下石化輸送管線有許多條,其中華運倉儲公司輸送給李長榮化工的丙烯管線,在731日晚上就發現壓力下降,且輸出、收到的丙烯兩邊數據不對,光是8點到9點這一個小時內的流量就少掉3.77公噸。

一位在石化廠工作的專家跟我說,印象中沒看過有這麼高的濃度。每家工廠對於自己有多少管線一定很清楚,輸送過程也會控制壓力、溫度,一發現狀況幾秒內就會警示,接著關閉輸送開關、檢漏。

但奇怪的是,加壓管一旦發現壓力下降,表示氣體已外洩,為什麼李長榮化工會要求華運輸出第二次、而華運怎麼會同意再供料?他認為,這之間一定有那個關卡有明顯的疏失。

誰讓危險物料每天在腳下輸送?

相關責任歸屬還有待後續調查,但最根本的問題是,這些輸送危險化學物料的管線,為什麼可以就埋在我們腳下?而且埋得淺、還經過人口稠密地區,每天有多少汽機車在管線上跑來跑去、多少煙蒂就直接被丟進水溝蓋裏,當化學物質逸散,只要一點點零星火花就會爆炸燃燒,光想到這個就非常恐怖。

高雄的石化業早就是這個城市的不可承受之重,即使在汙染已影響人民的健康時,經濟部工業局還是會告訴你,石化業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多麼重要。但如果把這些人命、生存風險算進去,所謂經濟發展該如何計算?

事發後,業者之間把管線維修責任推來推去、連政府部門之間也互相喊話,好像這些管線埋設都跟自己無關。假裝忘了埋管輸送需要經過多少單位許可,而最後大家都准了。也假裝忘了,業者在設計管線時,算的一定是自己的成本效益,拉最短的距離、投資最符合成本的設備,至於這些管線上的房子、移動的車跟人、因為這些管線可能產生的風險,通常不在成本效益分析之內。

或許有些官員或業者會說,這有先來後到,20多年前埋管時周遭並沒有這麼多人口。但城市的發展本來就是與時俱進,一個城市的治理,是在追究人民的先來後到嗎?不用多說當然要依現況處理,任何高風險的管線佈設,也一定要避開人口密集的地區,難不成還打算依原路線埋設新管嗎?

應變不足問題應徹底檢討

退一步言,即使暫時屈就於地下管線的現況,至少應該有一套管線的管理及應變機制。但當晚8點多就有民眾看到下水道冒煙,而且有味道。高雄市政府表示,一接到報案就派了85位消防人員到場,並沒有應變不足的問題。

但不是立刻派人趕到現場就表示足以應變,事實是搶救人員中有四位消防人員已喪命、二位失蹤、一位環保局的人重傷。還有環保署委外的檢測人員,13個人當中就有5位受傷。看到他們身穿毒性化學防護衣時更讓人心痛,這種爆炸的災難,是穿防護衣可以因應的嗎?

現在不管什麼單位,所謂SOP都是第一時間派人到場,那是為了擔心外界指責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就趕到。但所謂應變不是只有現場,許多後端作業也可以同步展開,例如立刻聯絡可能的單位或業者。

如果事後查出是李長榮化工未盡到通報之責,業者自然要負他該負的責任。但負有保護城市安全之責的高雄市政府,緊急疏散、管制的方案是什麼?即使短時間無法得知濃度或洩漏點,但只要知道物質,沒有辦法拉出管制線嗎?這點高雄市政府必須深切檢討,不是把責任推給業者就以為可以開脫責任。

如今,高雄市政府宣布進入災後復原期,經濟部工業局也宣布全面清查管線。但石化業的風險不是只有管線而已,而是要重新檢討石化業的發展方向。請政府提出一份包括「災害風險」的石化業成本效益分析,同時問問台灣人,如果經濟發展、廠商利益是以人命為基礎,我們要不要這樣的經濟發展?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石化管線高濃度丙烯外洩 引發高雄嚴重氣爆


‧朱淑娟 2014.8.1 高雄現場

731日晚間,高雄市前鎮區、苓雅區,三多二路、凱旋路附近發生氣爆,道路深陷,石塊翻飛,綿延4點多公里。公車站牌連根拔起,一樓住家、商店騎樓及鐵門被炸毀損。到81日晚間為止,已造成26人罹難、280人受傷,2人失蹤尚未尋獲。

附近民眾表示,從昨晚8點多就聞到一股無法形容的味道,很自然連想是瓦斯外洩。不過高雄市政府在爆炸前用鋼瓶檢測、以及在爆炸後用 FTIR 紅外線檢測,都證實是丙烯。丙烯只要超過70ppm就會有味道。(丙烯是煉油和天然氣處理的副產物)

而且檢測出來的丙烯濃度高達13520ppm,已接近1.3%,這還是空氣中採樣的濃度,可想而知在下水道密閉空間的濃度一定更高。丙烯易燃、遇熱很容易揮發變氣體到處逸散,這麼高的濃度只要稍微有一點火花就會燃燒爆炸。

高雄市:應是李長榮管線外洩

至於是那條管線出了問題?高雄市環保局局長陳金德表示,爆炸附近輸送的石化管線有兩個系統,一是中油儲運所的三個管線,一個管線輸送乙烯, 二個管線輸送丙烯給李長榮跟中石化,經查這個系統731日並沒有輸送。

而另一個系統應是引發爆炸的主因。這條是華運倉儲公司輸送給李長榮化工的管線,陳金德表示,今天凌晨2點多,高雄市勞工局到李長榮廠內查壓力計、流量計,發現昨晚8點左右壓力突然下降,8點到9點這一個小時內的流量少掉3.77公噸,而且不知道已經漏了多久。

石化管線品質勘慮

高雄是石化重地,石化原料在地底下埋管輸送,這次的氣爆也曝露出風險管控不足。今天高雄市長陳菊提到,希望經濟部工業局能重新佈置石化管線。

而據了解,這些管線都已埋設多年,多數延著雨水下水道埋設,而且埋得很淺、混雜其他民生管線、又行經人口稠密的市區。再加上管線資料不足,多數又沒有做管溝,一旦外洩就沒有緩衝,直接外洩。丙烯還是比較沒有毒性的,如果外洩的是毒化物苯或芳香徑,後果更不堪設想。未來可進一步檢討管線的佈設原則。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下午舉行記者會,要求相關主管機關應盡速安檢全台石化、煉油地下管線,如發現管線有腐蝕等,應從嚴限期汰換、改善,並讓鄰近的社區民眾了解防災應變辦法,避免再釀成悲劇。

而這次有多位工作人員死傷,其中八位外包採樣的人員,就有五人受傷,他們到場時穿著防護毒性化學物質的裝備,但這根本無法預防氣爆。如何保護災區工作人員的安全,未來也應一併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