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8台達與能源氣候特別獎作品(合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8台達與能源氣候特別獎作品(合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800根煙囪的家」得獎感言


文‧朱淑娟2018.11.26

去年11月我跟商業周刊團隊合作的報導「大林蒲800根煙囪的家」,很幸運獲得「2018台達氣候及能源特別獎」,這是到目前為止國內最重要的環境報導獎項。竹科廣播電台IC之音節目「氣候戰役在台灣」,1128(周三)14:00~15:00邀我在節目中分享報導心得,請大家有空來作伙收聽。(Fm97.5、或網站

現在就搶先來分享我的報導心得。

挑戰一群品味不同的讀者

大林蒲這樣一個極弱勢、極區域性的環境議題,能刊在極商業、極都會的商業周刊,本身就是一個突破。這些突破包括:如何吸引讀者看大林蒲的故事感同身受那裏發生的事情感覺那些事跟自己的關聯性最後願意拿錢買一本雜誌。簡單講我們在挑戰一群完全不同品味的讀者,用意是擴大議題的關心範圍。

你也許會問:如果為了賣雜誌,找一個讀者喜歡的題目不就好了,例如商周讀者最感興趣的成功或賺錢的故事,為什麼非要寫大林蒲不可?也可能有人會想商周有時也要拋開主流思維,做一些可以報獎的題目。其實不是這樣,對商周來說,讀者永遠是最重要的,不可能為了得獎去做一個讀者不埋單的題目。這個專題是很多緣份促成的。

20154月商周曾過一個封面故事「要命的空氣」,當時攝影記者程思迪到大林蒲,看到那裏的情景受到很大的震撼,一直想找機會做更深入的報導。之後他多次跟商周提案,但光要跟商周主管說大林蒲在哪裏就很困難。但商周副總劉佩修一直記得這件事,希望有適當時機可以讓思迪實現他的夢想。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大林蒲遷村深入追縱三》學學英國,用一條綠帶創造雙贏!

臨海工業區把大林蒲團團圍住,沒有距離的緩衝,導致居民不斷受害。

原文刊登於2017.11.16出刊的《商業周刊》
製作人‧劉佩修
文‧朱淑娟
攝影‧程思迪
研究員‧吳怡寬

世紀以來,台灣有一大部分的社運都跟反污染有關,後勁反五輕、麥寮反六輕、彰化反台化、林園反三輕、大林蒲反空污等,且多數至今仍在糾纏中,經濟與環境的衝突似乎成為必然。

但這不一定就是宿命,只是政府沒把兩者放在同一個天秤考量,只管拚經濟,不考量工廠區位是否距離居民太近,排出的空污、廢水是否危害鄰近居民的健康。但只要政府有決心,兩者不但可以相安無事,還可以共存共榮,創造雙贏。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鄭安廷分析,台灣從一九六○年代起,一直以發展型國家策略為主,也就是國家針對特殊產業、選定特別區位、投入資源生產;在這種思維下,經建計畫凌駕於其他計畫之上,目的就是追求經濟,並無國土規畫的思維。

大林蒲遷村深入追縱二》林全承諾的600億遷村 賴清德會埋單嗎?

飛鳳寺裏的空拍圖留下紅毛港遷村前的印記,出身紅毛港的楊金翰帶著孩子
找到公親的船。35歲的他在10年前遷至鳳鼻頭,如今再次面臨遷村挑戰。


原文刊登於2017.11.16出刊的《商業周刊》
製作人‧劉佩修
文‧朱淑娟
攝影‧程思迪
研究員‧吳怡寬

秋後,大林蒲家家戶戶的大門、鐵窗上,都新黏上一張白紙,上面寫著「地上物普查通知單」。署名是「遷村普查辦公室」,告知住戶何日何時,將派員進行地上物普查。

大林蒲遷村深入追蹤一》台灣史上第一個空污遷村案,八百根煙囪的家


原文刊登於2017.11.16出刊的《商業周刊》
製作人‧劉佩修
文‧朱淑娟
攝影‧程思迪
研究員‧吳怡寬

再過十四個月,大林蒲將啟動遷村,萬人移居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
半世紀以來,他們被工廠包圍,承受台灣污染問題的總和。
農田沒了,沙灘不見,天空蒙上一層灰,最終連家園也消失。

村民吶喊:經濟與環境,真的不能共存共榮嗎?


經過八百多根煙囪,就到了我家……

我每次騎車回家,
從中山路進入小港機場,
卡車變多、周圍的氣氛也變得不一樣,
到了中林路,
那是兩旁有八百根煙囪的路,
我只想快速通過,
但回家唯一的路。

我從小在這裏長大覺得很正常,
可是我同學來都覺得很可怕,
他們知道小港、
再來是林園,
不知道夾在兩者之間的,
還有大林蒲。

一直知道要遷村,但突然好像變真的。
心情很糾結,
因為值得留戀的東西都已經不在了……

~~二十五歲的大提琴手 陳彥儒

二○一九年,

大林蒲聚落即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