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投票兩案併陳送大會,四接又過了一關。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1.21
1月17日「協和四接」環評專案會議,因加入雙方推薦的生態、操船專家,開展出更多元的對話。不過,這種類似「專家會議」的安排,原本應單獨舉行,而不是跟「專案會議」混在一起。而且這是純討論的會議,不必像專案會議在最後閉門審查,只需把專家討論內容匯整後,提供給專案會議委員參考。
可惜環境部把2個性質不同的會議,混在同一場舉行,在專家討論完後,專案小組委員沒有時間消化,就要閉門決議。最後在民眾不願離場下,投票兩案併陳(通過、不予開發)送環評大會,把好不容易的對話,也搞砸了。
最後證明,環境部長彭啟明這種把專家、專案混審的安排,只是虛晃一招,想要營造公開討論的印象,最後反而讓人看到刻意與虛偽。
四接,對基隆港存在未知的影響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兩個主題:四接對海洋生態、操船安全及基隆港營運影響。雖然環境部請各方推派專家,但其實已預設「通過」的前提,雖然環評法的「否決權」還在,但實質上,環評審查早就去否決權了。
遇到爭議事件,除了三接審查時幾位特別有理想性的委員,建議不予開發外(環評大會通過,反對委員被撤換),其他案例就沒有否決的。所以,那天四接專案審查做出「兩案併陳」送大會,實屬預料之內。
在操船安全及基隆港營運影響方面,環團推薦的專家、海洋工程學會常務監事梁乃匡提到,基隆港口海域水深,北防波堤的堤頭45米已經是極限,為了船不撞堤,船進港速度不能太慢,但煞車距離不足,所以要拆現有的西碎波堤,導致基隆港內穩靜度變差,會壓縮其他船進出港時間。
他說:「基本上這個港的天然條件不合適做,做下去一定會影響基隆港營運,而基隆港是一個收入很高的港。結論是,我不支持這個案子。」
就在環評同一天,台灣港務公司發出新聞稿,指基隆港國際郵輪復甦力道強勁,2024年外籍旅客人次創歷史新高,突破2018年天花板。如果因為四接而影響基隆港國際郵輪發展,對國家或基隆,輕重之間又該如何權衡?
另一位環團推薦的專家、前基隆市船務代理公會理事長曹育民說,基隆港目前外海的海流都變了,引水人要隨機應變,不是靠經驗值。協和計畫位在基隆港唯一且最重要的進出口航道上,從施工第一天起,基隆港出入航道就變工地,基隆港每天都要營運,每艘船都將穿梭在危險的工區之間。
他說:「基本上這個計畫的選址錯誤,是拿整個基隆港,換台電一座LNG船卸貨碼頭,這絕對不是一個應該執行的計畫。」
對此台電的回覆是,在操船模擬中發現風速是重要因子,當風速12米時,西防波堤有被碰撞風險,因此建議把西防波堤的堤頭拆除,減低引水人進港風險。
另外嚴格限制LNG船進港條件,風速10米每秒以下才進港,其他限制進港條件包括:流速大於2.5節、能見度小於1浬、波高大於2米等。在這些條件下,可作業天數減少,但在可接受範圍,而且一個月平均只有2艘船進港,利用離峰時間進港,錯開商船,對基隆港船舶進出影響有限。
要求在環評大會前,應針對海洋生態再舉行一次會議。
四接,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台電的協和四接計畫,海域開發範圍包括:興建防波堤、LNG卸收碼頭、2座各約16~18萬公秉儲槽。填海造地從29.25公頃(1.0),縮減到14.5公頃(3.0),並將填海區東移,台電認為縮小範圍,已降低對海洋生態影響。
台電推薦的專家、台大海洋所前所長戴昌鳳說:「如果是方案1.0跟2.0,我也沒辦法支持,但3.0方案至少避開珊瑚生長最好的區域,而且沒有發現特殊或稀有保育類生物,對珊瑚及海洋生態影響相對比較輕,又可以兼顧發電。」他也認為台電的生態補償方案,設置消波艙,投放具生態孔隙消波塊,營造有利生物生長環境,學理上是可行的。
而環團推薦的專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以預錄影片表示,外木山海域擁有台灣少有完整的「非礁型珊瑚生態系」,雖然他也認同3.0方案已避開外木山最主要的非礁型生態系,但強調生態系是聯通的,珊瑚生態系需要其他周邊生態系支撐,不是說沙地就可以犧牲去填海造陸。
而他覺得台電的復育方案「有邏輯上的誤謬」,外木山海域本來就是一個很天然的岩礁海岸,只要維持良好的海洋環境,非礁型的珊瑚生態系自然就會形成,不必多此一舉,用沉箱、水泥防波堤,去營造半殘的生態系。
他還提到,環說書中的珊瑚鑑定錯誤百出,這點連戴昌鳳都同意。而台電並沒有否認,只解釋因為在秋冬調查,能見度低,造成鑑定困難。話說,台電都承認鑑定有誤了,他提的復育計畫,還能相信嗎?
到此會議已開了8個小時,加上陳昭倫沒在場,這個議題不像操船,有較多時間討論,這點引起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應該在環評大會前,再舉行一次海洋生態專家會議。這個要求尚屬合理,因為的確討論不足。
傾國傾城發電,只為博資本家一笑
在專家會議的場合,只有討論那個主題的專家在場,但當天與會的,還有專案小組委員,有的一邊說自己不是這2個領域的專家,一邊又突兀地發表很多談不上專業的意見,當主席、環境部次長葉俊宏問他們,「有沒有足夠資料做判斷?」他們又說有,真懷疑是那來的自信,他們真的都聽懂了嗎?
最後在民眾不願離場下,專案委員沒有討論直接投票,而且有9位投「兩案併陳」,只有1位投「補件再審」,至少還有1位,真是足以慰藉。話說,如果連討論都免了就要投票,還兩案併陳,那就要問,專案小組到底為什麼存在?
稍晚,陳昭倫在臉書放了一段外木山海洋生態影片,並寫「再見...外木山」。只要用電不斷成長,就必須蓋更多接收站、電廠來滿足,於是每過一陣子,就發現又有什麼不見了,藻礁不見了、外木山不見了,接下來又會有什麼會不見了。傾國傾城發電,只為博資本家一笑,我們真的要這樣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