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訪問官員難、找專家證人更難!李惠仁調查報導20年,戳破官學利益共生泡沫

 導演李惠仁(左)從2004年開始追蹤禽流感疫情,右為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
圖/不能戳的秘密》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
 
前言:
調查報導的一個重點是「尋求專家證言」,但在導演李惠仁調查農業部與家衛所生物安全與學術倫理的《不能戳的秘密III》記錄過程中,國內竟然找不到一位學者願意面對鏡頭,可見學術界自我退縮到什麼程度。但調查記者的工作就是留下紀錄、促成社會重視與討論,即使改變並非一朝一夕。
 
內文:
2011年李惠仁導演揭發台灣H5N2禽流感疫情並完成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I,不但是台灣面對禽流感的起點,也是台灣調查報導的里程碑。繼2013《不能戳的秘密II》,近期他回到疫情的原點探討「實驗室生物安全」,呈現官員如何官官相護為疫情埋下巨大風險。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基泰大直的教訓---監督陳情機制失靈,建案損鄰不斷發生

 
立委陳椒華與「元賀文昌都更案」損鄰住戶舉行記者會,要求建案停工
並重新檢視損鄰鑑定報告,後方即為施工中建案。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 2023.9.19
 
基泰大直建案造成鄰房倒塌,事後台北市政府做了許多補償措施,但比補償更重要的是檢討監督機制出了什麼問題、並確實改善。特別是必須重視施工中鄰近居民的陳情,而不是虛與委蛇,甚至幫建商戳掉陳情,讓居民蒙受財物損失、精神折磨更投訴無門。如果不這麼做,難保不會發生下一次災難。
 
事實上這類損鄰事件層出不窮,上周立委陳椒華連開2場記者會,揭發台北市重慶北路323625弄內「元賀文昌都更案」,就因施工不良造成十多戶梁柱傾斜、屋內裂縫,重機具施工還產生噪音、屋內如地震般跳動。但經過18個月陳情依然得不到正面回應,他們的遭遇就是建案損鄰的典型案例。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因應淹水不是提高防洪標準,而是良善治理

 
 
工程有極限,控管都市洪水並利用現成滯洪空間才有助於防洪。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3.9.12
 
接連多個颱風豪雨造成部分地區積淹水,台北市長蔣萬安上周重提「台北市2030防洪標準」,計畫將雨水下水道標準從78.8毫米,提高到88.8毫米,但同樣提到現實的困難,就是至少要100億,而他希望中央能補助部份經費。但他都還沒開口,經濟部就發新聞稿指過去大台北防洪已經投入很多,別縣市防洪標準都比台北低,而且台北財務又比較好,區域排水就請自理等等。
 
這種談不上對話的回應都快變口水,毫無意義。過去投入多少是過去的事,何況台灣從淡水河開始整治有歷史因素。而即使已達到200年防洪標準,但那指的是外水,這些年來主要的積淹水原因則是內水,也就是下在都市內的強降雨,而且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情形很多。於是要問的是,這個時候把下水道標準再提高10毫米,到底有沒有意義?有沒有比工程更好的方法?

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苦等四年,等到一個無益的登陸颱風

 
海葵是4年來首個登陸颱風,很可惜跟上個颱風太接近,而上個颱風之後
水庫幾乎滿庫,可惜海葵下的雨都浪費掉了。(/氣象局)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3.9.5
 
自從2019824日「白鹿颱風」登陸台灣本島後,經過四年,終於等到海葵颱風再度登陸。大家之所以期待颱風登陸,是因為它可以帶來豪雨為水庫增加庫容。但海葵颱風完全沒有空檔、接著前一個颱風蘇拉而來,這就尷尬了。
 
因為蘇拉颱風之後全台水庫幾乎滿庫,為了承接海葵颱風的雨,必須先放掉一部分水庫的水空出容量,一放一進之間水庫水量持平,增加的只有操作困擾。因此對水情來說,海葵很可惜成為一個無益的登陸颱風。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核廢水排放,沒有所謂「可接受風險」

 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放處理過核廢水,留給未來不可知的風險。(/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3.8.29
 
取得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背書後,日本從824日開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過核廢水,依據模擬,核廢水將在1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雖然日本跟IAEA都說排放計畫符合國際標準,但符合標準不等於安全,這批不只含氚、還含有至少60種以上放射性物質的核廢水,留給未來許多不可知的風險。
 
 
符合標準並不等於安全
 
風險解釋有很多面向,有官方提供的、有民眾應對的。通常官方說服民眾接受風險的說法是:符合標準、風險很低或風險可接受。但標準是官方定的,應該訂多少?不只依據科學,還有政治、社會、還有不要忘了利益團體的遊說。所以最後敲定的標準是集各種因素的妥協產物,不一定符合公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