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11.7
11月1日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提出「2050淨零排放」政見,是三黨中最晚提出這項政見的參選人。比較三位的能源政見,最大不同是核能。而在侯友宜支持、賴清德反對的兩極中,柯文哲的態度比較開放,把核能視為「過渡能源」,也就是,當再生能源補足核電缺口時才會談廢核。
而三位參選人對再生能源似乎都太過樂觀,對尚未成熟的科技,例如碳捕捉、地熱給予太多期望。其實最重要是著眼於目前經濟、技術可行的方案例如節電,但三位都沒有提出明確的節電目標。到底該相信誰?留下許多問號。
三黨總統參選人能源政見
參選人 | 年度目標 | 燃煤 % | 燃氣 % | 再生 % | 核能 % | 碳中和 (天然氣+CCUS碳捕捉、氫能) |
柯文哲 | 2030 | 15 | 45 | 30 | 10 | |
賴清德 | 2030 | 20 | 50 | 30 | 0 | |
2050 | 0 | 0 | 60-70 | 0 | 9%-39% | |
侯友宜 | 2030 | 14 | 45 | 27 | 12 | 2 |
2035 | 6 | 43 | 36 | 12 | 3 | |
2040 | 0 | 34 | 45 | 16 | 5 | |
2050 | 0 | 0 | 57 | 18 | 25 |
三位能源政見最大差異在核能
柯文哲雖然提出2030年核能占10%,核二、核三延役,核四總體檢。但強調「不是把核能一直放著」,當再生能源接得上來時,才能把核能退掉。他批評民進黨把廢核當神主牌,先訂出2025年非核家園,被迫縮短再生能源時程,才會發生台南光電、台鹽綠能等弊案,同時造成全台光電搶地亂相。而他承諾未來當選總統後,對於再生能源開發「要堅守環境友善原則」。
侯友宜也把核能列入四階段目標中,他提出核一、核二、核三檢修確定安全後重啟或延役,核四則跟柯文哲一樣要先經過總體檢,再決定是否重啟。但相較於柯文哲對核能沒有預設立場,侯友誼則要逐漸增加,2050年要達到16%。
賴清德則是沿續蔡英文非核家園政策,排除核能的可能性。也因為這樣,他把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60%-70%,這等於是2030年目標的2倍。然而,他其實已說出蔡總統2025年再生能源2成目標已跳票,兩個理由之一是「母數增加」,也就是用電成長。但2025年達不到的目標,為什麼晚一年可以在2026年達到?2030年又為何可以再增加一成到30%?
他認為可以透過發展多元綠能來實現,他特別提到地熱,10月24日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啟用時,台電曾說地熱是綠電關鍵戰略之一,而台灣北中南東都有開發潛能,但有開發潛能跟實際可行的距離有多遠,必須坦白以告。
不能期待碳捕捉去除化石燃料
另外,賴清德、侯友宜的2050年能源配比中,都將燃煤、燃氣歸零。其中一部分由氫能替代,但更大部分則是依賴碳捕捉(碳捕集、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也就是直接從產生碳的現場、或大氣中收集二氧化碳再利用、或找合適地點封存,是所謂「負碳科技」的一種。
但這是一個尚未被證實有效的新科技,而且它有成本過高、封存土地有限、以及洩漏風險等問題。依照國科會評估,捕捉一噸二氧化碳大約50-70美元,以最高70美元計算,2030年預計捕捉240萬噸二氧化碳,就需要約10億台幣。
至於封存,台灣土地資源稀有,封存場址難尋。國內預計從後年起進行2個碳封存試驗,一個在台中電廠內、一個在苗栗中油鐵砧山試驗場,但這2個都是很小規模的試驗,技術能不能成功、效果如何現在說還太早。
或許可以期待新科技的突破,但那是未知,站在總統位置,不能只等待一個未來科技來解決現實中的迫切問題,何況把碳中和提高到2、3成已經明顯過高,不如把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先做起來,例如透過調整電價,達到節電目的。
節電不能不談電價
關於節電,柯文哲說,台電過去2年虧4千億,是用全民納稅錢補助高耗電用戶。賴清德則提到,台灣六成發電是供給2萬多個用電大戶,他們同時指出用電的不正義,但要如何扭轉?很可惜兩人都沒有後續說明。
賴清德說,未來他要組成專家團隊,幫每個大戶評估用電效率,但其實業者比政府聰明,如何選擇也了然於胸。當電價比投資節電設備貴,就會投資節電設備,並不需要政府請專家幫他評估。反之,當電價比投資節電設備便宜,就算政府幫他評估可以這樣做、那樣做,最終他還是不會選擇改善設備。
電之所以會變成「五缺」之一,都是因為失控的電力成長。因此,解決問題的核心就是節電,總統參選人要讓人民相信你的能源政見,首先要提出一份明確的降低用電目標,而不是在煤、氣、核能、再生能源之間喬來喬去。也該是時候翻轉過去了,在「用電與經濟成長脫勾」的情境下,能源問題也就會相對簡單。不這麼做的話,讓用電持續成長,缺電就永遠會是難解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