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碳費開徵,政府的責任是預防物價上漲

 
從今年起500多家高排碳業者將徵收碳費,增加的成本可能轉嫁
給消費者,造成物價上漲,政府必須照顧低收人民的衝擊。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1.16
 
環境部才剛宣布今年起分批向5百多家業者開徵碳費,雖然碳費費率最快也要3月才開始討論,明年5月底前申報、繳費,但物價已出現預期性上漲。首先表態的是房地產業者,強調開徵碳費將導致房價上漲3%-5%。雖然環境部澄清這是業者借機哄抬房價,但也不否認房價可能因此上漲1%
 
1%對富人來說影響不大,但對貸款勉強購屋的人來說,1千萬的房子就會多出10萬元,徒增不少負擔。而且不只房價上漲而已,這些應繳碳費的業者包括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已廣泛用於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這些產品都可能隨著碳費開徵而上漲。
 
因此,環境部在決定碳費費率時,應以穩定物價、房價為優先。同時基於公正轉型精神,用碳費補貼經濟弱勢者增加的實質負擔。
 
 
物價會因碳費開徵+哄抬而上漲
 
去年底環境部提出「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未來碳費徵收對象有2個,一是直接排放者、二是用電間接排放者,只要年排放達到2.5萬公噸二氧化碳以上者都要繳碳費,第一階段是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287家,第二階段是間接用電者235家,合計522家,總數大約1.51億噸。
 
1.51億噸x費率就是碳費徵收總額。至於排放一噸碳要繳多少碳費?從去年起就備受矚目而且民間討論很多,有的主張採取高費率,而且不能給業者自願減量優惠或提供免徵額度。反之,業者當然盡量爭取少繳費、多補助。
 
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之所以被列為最優先繳納碳費的業者,就是因為他們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來源。包括鋼鐵、水泥、玻璃、塑膠等材料就大約占了1/3排放量。以水泥為例,不止蓋大樓,道路、橋樑、水壩等公共工程都要用到大量的混凝土,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水泥。鋼材本身的使用範圍更廣,從汽車、船舶、到家電、電腦都要用到它。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冶煉一噸鋼材會產生約1.8噸二氧化碳,綠色溢價的範圍從16%-29%。每製造1噸水泥就會釋放約1噸二氧化碳,綠色溢價範圍在75%-140%
 
對業者來說,想要少繳碳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減少排碳,但這需要投入經費創新製程。另外還可以減少材料使用量,回收更多鋼材、水泥、塑膠。綠色溢價如果無法自行吸收,難免會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碳費用途不只補助業者,更要照顧弱勢者
 
而對消費者而言,有些轉嫁可以自己選擇,有人就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低碳產品,包括家電、食材等等以支持綠色產業。但有些轉嫁就無法自己選擇而要被迫接受,例如房價或其他生活消費,而且還會因為哄抬漲更多,這就是為什麼環境部估房價可能因碳費上漲1%,業者卻先喊漲3%-5%的原因。
 
未來徵收的碳費將成立基金,用途有13項,其中4項是補助或獎勵,對象包括縣市政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例如經濟部)、以及事業,但沒有補助受物價上漲衝擊的低收人民。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曾提出「碳紅利普發」,她表示,徵收碳費對極少數的富人來說,只佔他支出的一小部分,但物價變貴卻會對佔一半人口、年收入37萬以下的貧窮族群帶來衝擊。 

面對已經出現的碳價-物價上漲,政府的責任是提出抑制辦法,這不能只是環境部發個新聞稿指業者哄抬價格,其他行政單位也要有實質作為。另外基於公正轉型,未來碳費收入基金應部分用於弱勢人民,降低物價上漲受到的衝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