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民進黨執政八年,中南部空汙還是超標

 
政策失效,2023年底中南部pm2.5年平均還是高於標準15微克。(/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1.2
 
自從20158月行政院長毛治國核定第一個院版「清淨空氣行動計畫」以來,林全、賴清德、蘇貞昌三任院長又各自提出空汙防制計畫,結果到了2023年總結算時,雖然全國平均pm2.5濃度已達到15微克以下,但把高、低汙染區域平均並不能呈現區域真實情況。單獨看中南部空汙的話,經過八年依然超標。
 
去年12月行政院長陳建仁再核定「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終於訂出中南部的單獨目標,計劃在2027年之前讓中南部pm2.5達到15微克的目標。然而這已經是第二次把目標延後,原訂2020年達標在蘇貞昌任內延後三年,三年後達不到,陳建仁再延四年。如果治理心態不改,四年後能否達標還很難說。
 
 
八年、四任行政院長都無法讓中南部空汙達標
 
2011年經過國光石化開發案後,細懸浮微粒pm2.5受到社會矚目,環境部在201254日發布「pm2.5空氣品質標準」,治理目標是pm2.524小時值35微克、年平均值15微克,並預計在2020年達成。
 
接著從2015年到2023年,四任行政院長都提出自己的空汙防治計畫(如附表),四個版本各有特色,但有兩個共同主軸:一、以達成全國pm2.5平均15微克為目標。二、沒有各別區域的目標。三、減少紅害日數。所謂「紅害」是指pm2.5日平均值>54微克,相當於AQI>150,代表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而蘇貞昌版本跟其他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前三任院長訂的2020年達成「pm2.5全國平均15微克」目標,延後三年到2023年才要達成。
 
 
()五任行政院長的空汙防制版本

年度

院長

名稱

目標

2015/8

毛治國

清淨空氣行動計畫

2020pm2.5全國年平均15微克

2017/4

林全

空氣汙染防制策略

2019pm2.5年平均18微克

2017/12

賴清德

 

空氣汙染防制行動

(紅害減半大作戰)

2019年紅色警戒日減半

 

2020/5

蘇貞昌

空氣汙染防制方案

(2020-2023)

2023pm2.5全國年平均15微克

2023/12

陳建仁

空氣汙染防制方案

(2024-2027)

2027pm2.5全國年平均13微克,中南部15微克

 
 
環境部去年1226日公布2023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全國pm2.5平均濃度從2016年的20微克,降到2023年的13.8微克,雖然有達成全國平均15微克目標,但七個空氣品質區數值差異甚大。宜蘭、花東6~8微克,北部、竹苗12~13微克,中部、雲嘉南、高屏14~18微克。最高、最低差到兩倍以上。
 
其他監測數據還有幾個重點。在各種汙染物中,唯有臭氧退步近一成,成為主要空汙來源。另外季節性空汙差異大,紅害主要發生在春、秋兩季。也就是說,未來治理方向有兩個:一是以中南部為重點、二是縮小季節差異。
 
不過環保團體對15微克並不滿意,在去年底舉行的三場遊行中,要求比照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的建議,pm2.5以不超過5微克為原則。但這是個高標準,能達到標準的國家很少,我國要比照短期內恐怕不太可能。
 
 
不合理的抵換、柴油車管制不當,是中南部超標原因
 
至於中南部空汙超標可以歸納幾個原因,其一是「環評抵換」。一個新開發案增加的空汙在環評時可以用其他方式抵減,例如汽機車減量額度,最近修的版本還允許燒金紙、外島種樹等等。這種抵換最主要的問題,一是很難同質、同量抵,二是開發者不必投資空汙減量設備,固定汙染源就不容易減下來。
 
第二個原因是缺乏汰換老舊車輛決心。2017年賴清德版本中曾提過要「汰除一、二期柴油大貨車」,因為柴油是一級致癌物,空汙量比例又很高,但後來這個政策被蘇貞昌推翻。依環境部公布數據,大型老舊柴油車數量從2016年的14萬輛,至今還有7萬輛。這些老舊柴油車持續穿梭在學校、住家的大街小巷,影響空氣品質、也危害人民健康。
 
第三個原因出在港區管制。港區汙染對周遭區域空氣影響大,曾經要求進港船舶要減速、用低硫油、靠港後要接岸電。但結果這項政策並沒有強制,大多數船隻還是繼續用便宜的煤,造成港區汙染沒有如預期減下來。
 

 空汙治理當然中央、地方都有責任,但台灣最主要的固定汙染源是國營事業,包括台電、中油、中鋼、台船、以及科學園區,這些都掌握在中央手裡,曾經地方要訂更嚴格的標準還被中央制止。要改善中南部空汙,重點在翻轉能源政策、空汙治理決心,更重要是,過去八年的瞻前顧後非改變不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