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的平飼禽舍,才能解決缺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4.18
已經持續一段期間的缺蛋,並沒有因為農委會專案進口而減緩。相反地,以目前國內產銷失衡的情況來看,進口雞蛋可能變常態,混亂且高漲的蛋價一時之間也回不去了。解決缺蛋終究還是要靠自產,而自產要永續經營,就要改變占多數依然落伍的飼養管理,而且要納入動物福利趨勢。
農委會11日舉行「蛋雞產業精進措施專家會議」,從會議名稱就可以看出,缺蛋問題的源頭就是蛋雞產業不精進造成的,大致有以下三個問題:
缺蛋問題源頭,是出在落後的飼養方式
一、缺蛋問題還在。目前國內日產11萬箱,一天需求12萬箱,每天缺170萬顆蛋。為了補足缺口,這三個月來專案進口雞蛋愈來愈多,3月進口605萬顆,4、5月預計進口3千萬顆、7千萬顆。而且農委會也提到,目前從源頭到通路都出了問題,供給超市的雞蛋要花成本洗選,賣價卻比較低。但供給市場攤商的不用洗選反而賣到較好的價錢,形成不公平競爭。
二、國內2千多個蛋雞場、8成屬傳統戶外格子籠飼養,容易受禽流感侵襲。而且飼養密度高,生物安全做不好、雞糞難處理。加上氣候改變,冷熱愈極端,種種原因造成產蛋率約只有5成(管理好的約8成產蛋率)。
三、雖然農委會補助禽舍改建,非開放式最高450萬元、水簾密閉負壓環控最高1000萬,已經是歷來最高額的補助,但業者改建意願不高。再這樣繼續不改進,進口雞蛋量愈來愈大,國內產業不敵競爭則會日漸萎縮。
歸納以上三個問題,其實最大問題出在落伍的飼養方式,也就是占國內八成的直立籠或A字籠。這種飼養方式生物安全管理不佳,空汙、廢棄物的環境汙染被鄰居嫌棄。更重要是飼養的道德問題,母雞一生受盡痛苦產蛋,醜陋的生產方式,跟市場上裝在漂亮盒子內的新鮮雞蛋有極大落差。
但很奇怪農委會在這場座談會中,包括農委會官員或專家學者,完全沒有任何人提到格子籠飼養的道德問題,而只著眼於生產的利益。另外,這次以疫後特別預算補助改建禽舍,還包括非開放式高床雞舍、密閉籠飼雞舍。雖然這次會議提到「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優先補助」,但如何優先補助卻未說明。
重視動物福利的雞蛋有經濟誘因
所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是指農委會在2016年7月實施的「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包括豐富籠(可能有產蛋箱、棲架、草墊等)、平飼(母雞在室內地面飼養,可以自由活動)、放牧等三種。歐盟在2012年已廢除格子籠,但允許豐富籠,最近已進一步討論2027年全面廢除豐富籠。
這呈現一種國際趨勢,意味著不跟進就會被淘汰。而且廢籠有經濟誘因,國內家樂福通路已宣布2025年架上全部廢籠,未來雞蛋相關產品要賣到家樂福一定要是非籠飼。家樂福以其通路優勢,已帶動愈來愈多生產者轉型。
農委會就算消極不訂出非籠飼政策,而且還繼續忽視動物福利補助格子籠,但至少要把這些訊息告知生產者,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另一方面農委會也要趁這次缺蛋危機,向消費者傳達這類訊息,讓消費者知道吃的蛋是怎麼來的,他們就會做出選擇,並願意付費鼓勵那些願意永續經營的生產者。
農委會應訂定廢籠時程表,幫助生產者實質轉型
其實愈來愈多生產者也理解有好的生產、才能永續經營的道理。上月底在家樂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辦的「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中,就出現許多年輕一代、支持廢籠的雞蛋生產者。
例如綠璽牧場,創辧人張守忠20年前到加拿大、歐洲參訪動物福利設備及飼養方法後,就進口整套飼養蛋雞設備,建立永續概念的農場,讓蛋雞有符合生物習性的生活方式。他們還提到動物福利農場產的蛋,蛋殼很乾淨,不會有雞糞或髒東西,蛋殼外面有保護膜,放冰箱30天都不會壞掉。
文‧朱淑娟2023.4.18
已經持續一段期間的缺蛋,並沒有因為農委會專案進口而減緩。相反地,以目前國內產銷失衡的情況來看,進口雞蛋可能變常態,混亂且高漲的蛋價一時之間也回不去了。解決缺蛋終究還是要靠自產,而自產要永續經營,就要改變占多數依然落伍的飼養管理,而且要納入動物福利趨勢。
農委會11日舉行「蛋雞產業精進措施專家會議」,從會議名稱就可以看出,缺蛋問題的源頭就是蛋雞產業不精進造成的,大致有以下三個問題:
缺蛋問題源頭,是出在落後的飼養方式
一、缺蛋問題還在。目前國內日產11萬箱,一天需求12萬箱,每天缺170萬顆蛋。為了補足缺口,這三個月來專案進口雞蛋愈來愈多,3月進口605萬顆,4、5月預計進口3千萬顆、7千萬顆。而且農委會也提到,目前從源頭到通路都出了問題,供給超市的雞蛋要花成本洗選,賣價卻比較低。但供給市場攤商的不用洗選反而賣到較好的價錢,形成不公平競爭。
二、國內2千多個蛋雞場、8成屬傳統戶外格子籠飼養,容易受禽流感侵襲。而且飼養密度高,生物安全做不好、雞糞難處理。加上氣候改變,冷熱愈極端,種種原因造成產蛋率約只有5成(管理好的約8成產蛋率)。
三、雖然農委會補助禽舍改建,非開放式最高450萬元、水簾密閉負壓環控最高1000萬,已經是歷來最高額的補助,但業者改建意願不高。再這樣繼續不改進,進口雞蛋量愈來愈大,國內產業不敵競爭則會日漸萎縮。
歸納以上三個問題,其實最大問題出在落伍的飼養方式,也就是占國內八成的直立籠或A字籠。這種飼養方式生物安全管理不佳,空汙、廢棄物的環境汙染被鄰居嫌棄。更重要是飼養的道德問題,母雞一生受盡痛苦產蛋,醜陋的生產方式,跟市場上裝在漂亮盒子內的新鮮雞蛋有極大落差。
但很奇怪農委會在這場座談會中,包括農委會官員或專家學者,完全沒有任何人提到格子籠飼養的道德問題,而只著眼於生產的利益。另外,這次以疫後特別預算補助改建禽舍,還包括非開放式高床雞舍、密閉籠飼雞舍。雖然這次會議提到「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優先補助」,但如何優先補助卻未說明。
重視動物福利的雞蛋有經濟誘因
所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是指農委會在2016年7月實施的「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包括豐富籠(可能有產蛋箱、棲架、草墊等)、平飼(母雞在室內地面飼養,可以自由活動)、放牧等三種。歐盟在2012年已廢除格子籠,但允許豐富籠,最近已進一步討論2027年全面廢除豐富籠。
這呈現一種國際趨勢,意味著不跟進就會被淘汰。而且廢籠有經濟誘因,國內家樂福通路已宣布2025年架上全部廢籠,未來雞蛋相關產品要賣到家樂福一定要是非籠飼。家樂福以其通路優勢,已帶動愈來愈多生產者轉型。
農委會就算消極不訂出非籠飼政策,而且還繼續忽視動物福利補助格子籠,但至少要把這些訊息告知生產者,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另一方面農委會也要趁這次缺蛋危機,向消費者傳達這類訊息,讓消費者知道吃的蛋是怎麼來的,他們就會做出選擇,並願意付費鼓勵那些願意永續經營的生產者。
農委會應訂定廢籠時程表,幫助生產者實質轉型
其實愈來愈多生產者也理解有好的生產、才能永續經營的道理。上月底在家樂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辦的「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中,就出現許多年輕一代、支持廢籠的雞蛋生產者。
例如綠璽牧場,創辧人張守忠20年前到加拿大、歐洲參訪動物福利設備及飼養方法後,就進口整套飼養蛋雞設備,建立永續概念的農場,讓蛋雞有符合生物習性的生活方式。他們還提到動物福利農場產的蛋,蛋殼很乾淨,不會有雞糞或髒東西,蛋殼外面有保護膜,放冰箱30天都不會壞掉。
農委會副主委杜文珍在11日座談會後的記者會說:「台灣的蛋雞產業如果要提升,現在就是機會,而且不做不行。」她說的很對,但不能只是說說而已,缺蛋是對不良產業體制的抗議,解決缺蛋當然要從改變生產環境做起,訂出明確廢籠時間表,鼓勵願意永續經營的業者,才能實質幫助產業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