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桃園航空城區段徵收,繁華城鎮一夕毀滅

桃園市大園區竹圍以及附近幾個里,一半以上住戶都已遷離。
原本生活機能很好的社區,如今荒涼一片,入夜後巷弄人聲已絕。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7.5
 
行政院200912月通過「愛台12建設」,其中之一是「桃園航空城」。無端被納入所謂「蛋白區」的桃園市大園區、蘆竹區居民,今年三月第一批遷離後,昔日繁華城鎮已成荒涼之地。最晚到2024年底,兩個區19里、25千個家庭、將近7萬人將全數遷出,這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區段徵收案。
 
為了推動這個計畫,20114月行政院先核定「桃園國際機場園區綱要計畫」,要興建第三跑道第三航廈自由貿易港區。之後桃園市政府再以這個計畫為核心擴大外圍徵收,訂定「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
 
也就是說總面積4,564公頃的這個計畫,是由兩個計畫組成:桃園機場園區計畫、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前者包括機場專用區、自由貿易區2,704公頃,後者是從前者延伸出來的土地開發計畫,第一期1,308公頃、第二期552公頃
 
 
為了開發利益,家變成政府的「蛋白區」
 
這個計畫還發明了「蛋黃、蛋白」的名詞,「桃園機場園區計畫」稱為蛋黃,是為了機場建設所需。「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稱為「蛋白」,是為了地方政府的開發利益。這種蛋白區的徵收模式,公益性、必要性始終飽受質疑。
 
也因此從2013年起至今爭議不斷,居民組成自救會爭取權益,期間曾提出這個主張,如果政府只需要蓋第三跑道、第三航站,以現有的機場航站加海軍基地,就足夠機場專區1700公頃。為什麼放著現成機場南方的海軍基地不用,卻要到機場北邊蓋新跑道,還擴大徵收,完全缺乏徵收必要性。
 
然而在排除所有抗爭聲浪後程序一一推進,桃園市政府去年7月公告第一階834公頃私有土地徵收,給居民兩個搬遷時間,今年3月前搬的可多領20%獎勵金、年底前則降為15%2024年底不論你同不同意都要遷離。
 
 
昔日繁華城市已成荒涼之地
 
竹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耀德,站在竹圍最大的廟宇福海宮前說:「你現在看得到的都沒了。」福海宮附近幾個里是完整的社區,但現在卻十分荒涼,巷弄間連棟的三、四層樓建築,還有為數不少的透天住宅,只剩少數還沒遷離。遷走的住家有的盯上木板,上面用紅筆寫著C1C2A1…等編號。還沒搬走的,在暗黑的巷弄間透著燈光,看起來更孤寂。
 
一位先生在住家前照顧孫子,他的左右鄰居都已遷離,問他為什麼還不肯走,他說:「我們家10幾口,租房子還不如住在這裏,等那邊(海軍基地)配好地、蓋好房子再搬過去就好了。」但2024年最後搬遷期限到時,能不能蓋好新房子他也沒把握。他也很煩惱建築費一直漲,補償費大約只夠支付一半。
 
下午5點,一位在住家大樓前等垃圾車的女士說,她們也在等海軍基地的搬遷計畫確定後再決定。談到補償金時她說:「通膨太厲害了,政府只用一半價格給我們徵收,當初地下室的車位花100多萬買,但只補償60多萬。住家徵收一坪10萬,去買政府蓋的住宅一坪18萬到20萬,你說這樣合理嗎?」
 
 
政府要的,人民也沒辦法
 
入夜後社區就更荒涼了,燈光最明亮的地點是僅存的統一超商,四周的商店只有一家賣鹽酥雞、一家賣蚵仔麵線、以及一家牛肉麵店。老闆說只剩他們幾家還開著,生意還可以,他們全家連小孩都在店裏幫忙,結束營業就一切歸零。政府配地最少30坪,他的店只有20坪,還要再跟政府買10坪地才能蓋。
 
那搬走的人都去了哪裏?徐耀德說,很多搬到外地的人都有憂鬱症,老人在家裏不敢外出,成天只盼著上班上學的家人,年輕人則不放心老人獨自在家。留下沒走的,看到左鄰右舍都走了更心慌。今年底第二期拆遷獎勵到期時,搬走的人會更多,到時社區的生活機將更萎縮,留下的也會更辛苦。 

去年10月桃園市長鄭文燦在一項工程典禮上說:「桃園航空城採先建後遷、離村不離鄉、一里一安置,維護居民權益極大化。」但事實並非如此,航空城計畫走了十年,居民在不安中渡過,如今一半以上住家已遷離四散,拿到的補償金遠遠不夠他們另買新屋或重建。區段徵收成就政府的開發利益,多少人民卻為此奉上財產、飽受波折,他們最後也只能感嘆「政府要的,我們也沒辦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