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決策,在瞬息萬變的年代變得格外重要。(圖/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8.13
8日晚上8點,預估利奇馬颱風暴風半徑即將影響陸地的前三個小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氣氛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指揮官內政部長徐國勇要大家把握最後3小時黃金時間做好防颱準備,全國8縣市也早早就宣布隔日停班停課。
而凌晨三點颱風北轉,台灣很幸運地躲過風雨侵襲,不過也引發是否放錯颱風假的爭議。這當然是以事後的確定結論、去看事前的不確定決策,時間點不同,未必能這麼簡單評論,不過如何因應風險預測也的確值得討論。
水庫調節最大的敵人不是颱風,而是氣象預報
而9日上午8點的中央應變中心氣氛就有些不同,雖然氣象局在前一晚也的確有說「路徑還存在不確定性,颱風靠近台灣或北偏將影響雨量大小」,但或許因為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場,也或許怕被說預報不準,感覺氣象局的說明格外小心毅毅,小心到蘇貞昌提醒氣象局:「你說的是專業術語,要說民眾聽得懂的話。」且當場轉譯一遍,簡單講因為颱風北轉,所以影響減低。
而接下來蘇貞昌跟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的一段對話,最能顯示當颱風預報存在不確定時,風險決策該如何拿捏。這場對話如下:
蘇貞昌:「水利署長在這裏,我想請問有的水庫已經蓄水到九成,但點紅心的鯉魚潭90%、石門水庫81%、曾文水庫83%卻要調節性放水,是怎麼判斷的?」
賴建信回答:「報告院長,現在蓄水超過九成的都是離槽水庫,不是蓋在河川的主河道上,只要把水庫引水道關起來就好。石門水庫颱風來前蓄水85%,經過幾次調節性放水跟排砂把水位預降到81%左右。因為現在是用水高峰期,一方面要預降水位,留空間給雨,另一方面又要小心調節,讓水庫可以逼近滿水位。
目前曾文水庫放水每秒80噸左右,不會浪費,會放到烏山頭水庫存放。而現在南部二期稻正在供灌,除了預先調節放水讓水庫有滯洪空間之外,我們有信心讓颱風過後回到颱風前的水位。」
蘇貞昌聽完後有感而發:「有一年預判有強降雨進水庫而提早放水,結果放過頭了那年變缺水。」
颱風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水庫進水時機,而此時水庫蓄存的水可能要撐過漫長的枯水期,直到隔年三月春雨、甚至6月梅雨。而颱風來時又要依照雨量預報,事先將水庫的水放掉,預留空間給雨。颱風預報可以有誤差,水庫放水可就不容有誤,否則就像蘇貞昌說的水放過頭就等著枯旱。這是一門典型的風險決策學,對水利署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颱風,而是氣象預報。
風險決策可以容忍誤差到什麼程度,需要更多討論
颱風的風險決策主要保全的對象除了物品(作物、財產)、最主要就是人,政府通常也會以預報的最大值去做決策,包括是否預防性撤離、是否停班停課、公共運輸是否停駛、抽水機要開到哪裏、在船上安置的漁工要不要上岸等等。有些需要較長時間準備,例如撤離、抽水機移動,需要準備的時間較長,決策的時間可能要提早。有的就可以依照颱風動態機動性調整,例如停班停課。
理論上停班停課的決策要準,當然是愈晚宣布愈好,但這牽涉到隔日活動安排,需要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模式。不過颱風假這種決策恐怕已經很難理性討論,民眾期待放假,媒體也早早就在鼓譟那些縣市已達到放假標準。還曾經發生氣象主播要民眾打電話到市政府,雖然未達放假標準也要求放假的怪事。
於是在眾所期待下,民選的縣市長只要預報達到標準上限,絕對會放寬處理,而明明颱風還在瞬息萬變之中,何時才是宣布的正確時間點好像也變得不重要了。台北市長柯文哲9日上午抱怨當天應該不用放假,這也是從事後的結論、去看事前的不確定決策,與其抱怨,不如檢討一下自己的風險決策。
而弔詭的是,政府在做風災的風險決策時都會拉到最高值,但講到國土保育、汙染預防卻又做到最小值。你跟他說此地山崩地滑不宜開發,他就跟你說,放心地質法沒有說敏感區不能開發哦。你跟他說,這裏汙染已經超標不能再設新廠,他就會說,沒關係的我們會叫工廠用最佳可行技術。然而長期來看,平常水土保持做得好,颱風來時的災害就可以減少,決策可能較容易些。
而另一方面,任何在有限資訊、不確定情況下做的風險決策都存在誤差,我們可以容忍誤差到什麼程度?也是一門政府跟民眾要共同面對的風險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