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非洲豬瘟,應即早廢除拍賣制度。(圖/農業部提供)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11.11
10月22日台中梧棲一個養豬場,檢出非洲豬瘟核酸陽性後,豬隻隨即禁運、禁宰。經過15天防疫,確認病毒沒有擴散,11月6日解禁。但危機沒有解除,農業部長陳駿季多次提到「可能」,「從目前看到的一些結果,廚餘未落實蒸煮,是病毒主要的可能傳播途徑。」「我們找到了可能的病毒來源。」
換句話說,不能排除其他可能,除了繼續禁止廚餘養豬,其他防疫措施也沒有中斷,其中之一是「肉品市場、屠宰場發現異常病徵豬隻,每頭都要採檢送驗。」因為運輸、拍賣、屠宰過程的人車豬混雜,也是病毒傳播管道之一。為了降低風險,豬隻拍賣制度應逐步廢除,由屠體評級交易取代。
長途運輸人車豬混雜,提高病毒傳播風險
豬隻拍賣制度,是把牧場的豬,長途運送到19個肉品市場。各地運來的豬,混雜繫留,拍賣後,部份要再長途運輸到屠宰場。人車豬混雜提高病毒傳播風險,農業部次長杜文珍,才會請媒體不要到豬場、拍賣場,「那個場所不應該去,好多車子、豬進出,消毒沒做好,很多豬隻疾病,也可能帶來帶去。」
拍賣制度也違反動物福利,長時間不給牠飲水、食物。設備不良的運豬車,讓牠擁擠、曝曬、有時在高速公路上翻落。到了肉品市場,牠被驅趕、拖行推向拍賣軌道,賣出後被火熱鐵釘刺印識別買主,接著是另一段運輸。
農業部提供給媒體的運豬車、拍賣會影像,主要強調加強消毒,雖然刻意避開豬遭受的虐待,但豬不時發出的慘叫聲卻藏不住。
另一段影片,陳駿季在菜市場,雙手舉起兩包剛買的豬肉,「台灣豬已上工,快來菜市場買。」這個畫面傳達一個訊息,就是官方一再跟民眾洗腦的「台灣豬溫體肉最好吃。」其實很多菜市場豬肉攤,早就支持農業部「傳統肉攤溫控升級」計畫,反而農業部不支持自己的政策,還拍沒有溫控的豬肉攤給大家看。
為什麼說「溫體肉」是一個迷思?消費者到菜市場買豬肉,除非馬上煮,是不是都放入冰箱冷藏?想放更久,還必須冷凍。2020年台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後,台灣豬肉2023年9月外銷菲律賓,2025年1月外銷新加坡,用的當然是冷藏豬肉。農業部會說,冷藏豬肉比不上溫體肉嗎?當然不會。
豬肉冷藏也跟食安息息相關,前農業部長陳吉仲提到,夏天高溫,屠宰後的豬肉運到全國1萬多家肉攤,5、6個小時才能賣完,有生菌數過高疑慮。冷鏈系統讓豬肉到肉攤,維持16、17度低溫,肉品較安全。
廢除拍賣,改屠體評級,更能保障產業
2020年11月,農委會編列130億,推動養豬產業轉型四年計畫 ,其中包括「推動屠宰場現代化及肉品冷鏈升級」。屠宰場現代化就是「屠體評級制度」,不必拍賣,牧場到屠宰場距離縮短。屠宰後用儀器鑑定,將豬肉分級定價,網站下單,冷藏配送。相較於拍賣從外觀決定價錢,更有科學依據。
台灣養豬產業存在很多落後做法,廚餘養豬是其一,過去15天防疫期間,愈來愈多縣市宣布,永久禁止廚餘養豬。邊境防疫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末端稽查不一定有效,甚至防疫期間查得這麼緊,還有養豬場違法用廚餘。
雖然農業部指未蒸煮的廚餘,是可能病毒來源,但台大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也說,廚餘並不是充分蒸煮,就一定會把病毒殺死。出了事,代價太大,風險少一個是一個,不值得為了廚餘養豬,冒這麼大的風險。
陳駿季在最後一次記者會中,感性地說:「我們這次運氣不錯,台中案場規模小、跟外面交流少。」防疫不能靠運氣,永久禁止廚餘養豬、廢除豬隻活體拍賣,改採屠體評級,風險就能大幅降低,重返非洲豬瘟非疫國,指日可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