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水庫設光電板,當然需要環評

 
 台灣90多座水庫,每座樣態都不同,那些合適、那些不合適,
環評是一個可以公開討論的機制。(/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10.21
 
水庫光電引發污染水源疑慮,立法院20日邀環境部、經濟部報告,檢討未來是否納入環評。環境部長彭啟明態度較開放,並傾向同意。經濟部次長賴建信,雖然沒有反對,但態度較保留,並強調現行機制已足夠把關。
 
但如果現行機制真能把關,就不會有這麼多爭議。環評雖然問題也很大,尤其樂於配合政策。但至少開發前會評估環境影響,審查時人民有機會參與,事後追蹤也有憑有據。目前,光電板設在國家公園、濕地、山坡地要環評,水庫關乎飲用水安全,區位更敏感,當然更需要環評。
 
 
水庫設光電板,比山坡地、濕地更敏感
 
水域型光電,始於20169月行政院推動的「太陽光電2年計畫」,將新增1,520MW裝置容量。行政院動員各部會清出屋頂、地面可設置土地,其中,水域空間(水庫、蓄洪池、埤塘、魚塭),分配到150MW目標
 
水庫的供能是提供安全水源,不是設光電板,這個被交辦的目標,還跟水庫管理任務衝突。但水利署還是在那年的全國水論壇,做了一個突兀的結論,「評估於埤塘、魚塭、水庫、滯洪池與灌溉渠道,設置水域型太陽光電。」
 
台水公司則跟台電簽意向書,提供管轄的水庫、攔河堰、甚至淨水場設光電板,還說要讓水庫發光。然後提議蘭潭水庫、澄清湖優先。結果隔天在立法院,就被立委張麗善、管碧玲反對,逼得經濟部長李世光當場承諾,不會在這兩個水庫設光電板。她們反對的理由,除了擔心水質,還有景觀。
 
就因為抗議無所不在,至今只有少數水庫有設,包括台南烏山頭水庫、高雄鳳山水庫、阿公店水庫、嘉義內埔子水庫、台南鹽水埤水庫、金門金湖水庫等。
 
環境部說,沒看到那個國家要求水庫光電要做環評,台灣的環保法規,都沒有依據自己的環境特性,處處抄別人的,也處處不合時宜。環境治理必須因地制宜,昨天彭啟明不也說,全世界也沒看過,有一場颱風毀掉這麼多光電板的。想必台灣設的光電板,有其特殊之處,當然需要本土的管理方式。
 
 
水庫連釣魚都不行,為什麼可以設光電板?
 
水庫的水要經過淨化,才流進家裏的水龍頭,但水庫的水如果能更乾淨,後端處理就更省事,否則基於成本,淨化程度就會有差異。如何保護水庫水質,可以參考翡翠水庫管理方式,「水庫蓄水範圍,不受理申請任何使用行為。嚴禁放生、釣魚、船筏、浮具。」如果釣魚都不行,為什麼可以設光電板?
 
環境部主管的「飲用水水質標準」,有會影響健康的物質,也有適飲性跟感觀的色度、濁度、臭度、硬度。各部會爭相提出水質檢測數據,說設光電板的水庫,水質都符合標準。但標準是人定的,符合標準不等於絕對安全。
 
或許水中有什麼,主管機關也未必知道,2008年爆發霄裡溪事件時,環保署從飲用水井中,驗出光電廢水才有的銦、鉬,之後才納入飲用水標準。
 
 
水庫光電環評,是取得信任的第一步
 
還有最近各部會都出來闢謠,強調光電模組只用清水洗,經濟部還做了一個20秒影片,畫面中一隻鳥展翅飛過水庫光電板上空,字幕寫「灰塵鳥糞從天而降,降到光電板,業者都是清水沖刷,把灰塵鳥糞回歸自然。」
 
留言反映熱烈,信者恆信,都有道理。不過那個鳥糞實在太多餘,引發連想,雖然支持者還是說,水庫的水會先淨化,沒問題。但如果什麼事都這麼理性科學,水庫的水也不用檢測了,反正淨化就好了。但人偏偏很重視感覺。
 
治理公務也是一樣,不能只有理性科學。例如每到乾旱,水利署都會在合適的天氣做人工增雨,這樣真的會增雨嗎?不知道,也許會,但其實真正的重點,不是會不會增雨,而是讓人民知道,政府真的很努力在幫大家解決問題呢,拜託大家也幫忙節水啦。說真的,人民真的會受到感動。

目前太陽光電裝置,占所有再生能源68%2030年還要再成長一倍多。如果民眾對太陽光電不信任,未來推動難度就更高。國內90多座水庫,每座樣態都不同,那些合適做光電、那些不合適、可以設多大面積、如何減少污染、如何防災等等都可以先評估。對的事要做在對的地方,而不是打著再生能源義旗,到處破壞山林水土,而環評至少是一個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平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