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300公尺是半天寮庄,村民長期飽受震動之苦。(圖/作者提供)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9.30
經濟部上周發布「2024年電力供需報告」,原訂2030年,再生能源占三成目標不變,但針對反對聲浪大的「陸域風機」,政策決定停滯(表1)。經濟部強調,未來除非地方支持、也沒有環境疑慮,否則不會輔導業者開發。
同樣在上周,環評否決「彰化大城陸域風機案」,是今年第2件,對陸域風機發展,具有指標性意義。在這個氛圍下,料業者不會想逆勢推動新設機組。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早期設置的陸域風機,因快到20年運轉期,陸續提出更新。這些風場過去免環評,設置地點對環境影響更大。更新案應回到原點,以現在的環境標準、經濟部原則檢視,切不可以「更新」之名,輕易通過。
(表1)再生能源未來目標(GW)(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類別 | 113年 | 119年 | 121年 |
太陽光電 | 14.3 | 31.2 | 32.7 |
離岸風電 | 3.0 | 10.9 | 13.9 |
陸域風電 | 0.918 | 0.979 | 0.979 |
水力 | 2.123 | 2.14 | 2.18 |
苗栗後龍好望角,風機破壞海岸線景觀
其中一個更新案,是苗栗後龍好望角風景區的「大鵬風場更新計畫」。這裏視野遼闊,是觀海的絕佳景點,但風機卻佈滿海岸線,破壞景觀。而且還在前往觀海平台的路上,設置3枝風機。每枝高達30層樓高,遊客穿梭其間,還有販賣蔬果涼水的攤販,在風機旋轉下,避無可避。
這個風場設於2006年,總計21枝。今年2月第一次更新環評時,業者提出更新其中18枝,雖然機組減少,但葉片直徑更大、輪轂高度更高,總裝機容量從42MW,擴大到80MW,將近一倍。
其他3枝不更新的機組,編號18、19、20,是苗栗縣政府另有他用,預計明年拆除。環評時,臨近14、21號風機的居民抗議,8月第2次環評,業者追加這2枝風機不更新,但卻不拆除,要繼續發電至少10年,到不能再用為止。
再度到環評會陳情的翁坤章,他的蕃薯園距離21號風機300公尺,原本打算感謝業者,不更新21號風機,到場才發現並沒有要拆除,他還得繼續忍受10年。他感到悲憤,「我已經忍受18年,拜託21號一定要拆掉。」
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理事長陳薈茗,聲援翁坤章,2013年她參與苑裡反瘋車,提出應訂出風機與民宅的安全距離。「為什麼十幾年來,還要講一樣的事情,這是台灣綠能的悲哀。縣府要用就能拆,居民苦了這麼久,就是沒辦法拆。」
那次審查結論,要求說明5枝不更新的風機後續規畫,也要求再跟距離500公尺內的住戶溝通。依業者統計,500公尺內的建物,還有2百多個。
當天有環評委員說,當初沒環評,風機蓋得密密麻麻,連一個開口都不給。現在有環評,就應該考慮減量,不是以更新為名,再擴大機組、賺更多錢,社會責任都不顧。21枝風機要一併考慮,不能只挑自己要的更新。
9月底,翁坤章站在蕃薯園門口,指著背後的風機說,「我覺得很納悶,怎麼會在風景區豎立風機,葉片還掉落過,有安全問題。我問遊客,他們都說穿過時有焦慮感。現在說要更新,還說大枝的比較不會吵,這什麼道理?」
陸域風機走入歷史,因為與環境原就不相容
一項計畫要成功,最重要是因地制宜,陸域風機無法繼續推動,原因就出在,它與環境原就不相容。目前陸域風機主要在西海岸,這裏是農漁民養文蛤、蜆、鴨的工作場所,風機的噪音、震動、眩影,對人、動物都有不利影響。
西海岸也有很多河口、濕地,是生態豐富地區,大城案被環評否決,原因之一是位於水鳥熱點,也是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土壤液化高潛勢區。
另一個今年3月環評否決的案子「彰化芳苑鋐威風力」,也有上列理由,而且還緊鄰兩所中小學,以及多個民宅、畜牧場。環評結論指「開發案對周圍師生、居民、畜牧業者權益,有重大不利的影響。」需要環評的案子,尚且如此,不需要環評的案子,可想而知,對環境及人的影響更大。
發展綠能,是為了讓環境更好,如果只顧實現紙上目標,毀掉更多環境、影響更多人的生活,就不會受歡迎。經濟部除了被動讓陸域風機停滯,也要主動檢視既存、更新案。而不是以更新之名,延長對環境、居民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