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內台灣將有5座海淡廠,但海淡廠耗電,將成為一大難題。
(圖為2025/5 新竹海淡廠動工/水利署)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11.4
明年此時,台灣第一座政府出資的大型海淡廠,新竹廠,即將完工試運轉。隔年是台南廠一期完工。加上環評中的嘉義廠、北高雄廠,以及台塑出資興建、預計今年底產水的麥寮廠。十年內,5座海淡廠運轉,每天可產水50萬噸。
除了這5座,計畫中還有桃園廠、台中廠、南高雄廠。海淡廠,是為了讓科技廠商用水更穩定,枯旱時不必限水。但海淡廠耗電量大,生產加輸送,一噸水要用4.5度電,一個10萬噸級海淡廠,一年耗電1億6千2百萬度。以供水穩定性來看,有海淡廠,當然比沒有好,但電從哪裏來?是個大問題。
海淡廠成本高,全民買單
水利署北水署分署長江明郎,10月29日在年度水論壇中宣布,台灣第一座政府出資、日產10萬噸的新竹海淡廠,明年底將開始為期半年試營運,接著再經過一年第二階段試營運,2028年5月,正式營運併入一般供水系統。
台灣第一座海淡廠,之所以在新竹,是因為新竹科學園區。2021年百年大旱,寶二水庫蓄水率降到4%,科技廠商被限水15%,花一噸500元,還不一定載得到水。當時,一座1.3萬噸的緊急海淡廠,緩解了缺水危機。
水利署水源組組長郭純伶說,「這個經驗,讓我們對海淡廠更有信心。」相較於蓋水庫要10年,海淡廠4年就可以蓋起來。而且海淡廠建造成本低,新竹海淡廠120億,水庫350億,少了三分之二。不過她也說,海淡廠的營運成本比水庫高,一噸水成本30多元,是目前水價的3倍。
枯旱過後,水利署同時提出新竹廠、台南廠,2座都相當快速在2022年7月通過環評。台南廠原本20萬噸,環評時被拆成一、二期,各10萬噸。又因為耗電,被要求每年6~9月產水折半,缺電時配合降載。
不過這個決議太多餘,6~9月本來就是豐水期,甚至現在11月,各地水庫,不是滿庫,蓄水率也有八、九成,哪裏還需要海淡水?即使新竹廠、台南廠蓋好,這時也只能停機。這就曝露出,海淡廠致命的缺點。
因為海淡廠無法全時全量運轉,不可能回收建造成本。而且,雖然是為了科技廠商而蓋,卻併入自來水系統供水,即使要求科技廠商認購,也不可能足額收費,會嚇跑廠商。換句話說,營運成本也無法回收。
江明郎說,基於這2個原因,新竹廠、台南廠決定由政府出資興建、營運。但接下來的嘉義廠、北高雄廠,改成促參,由企業出資興建。郭純伶說,未來水價還會更高。水利署副署長黃宏莆說,政府不會補助水價。這樣的話,促參業者的建造、營運成本如何回收?用水廠商願意付更高水價?都是問號。
所以,水利署會有2份契約,1份向促參廠商買水、一份要用水企業認購。到頭來,為了保障科技業供水不受限,還得全民買單。
先談節水,再談開發
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李金靖說,「不管海淡水、再生水,最重要是要有電,大家認為台灣的電夠用嗎?」看似潑了一盆冷水,卻也說出大家想問的事。
依據3座海淡廠環評書,每噸水用電在4度~4.5度之間。一座10萬噸級海淡廠,一年用電1億6千萬度,5座8億度。去年台灣總用電量2,838億度,8億度再加上去,大約要增加0.28%。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游勝傑說,台灣是一個缺電國家,如何用較少的電,是發展海淡水的關鍵。
或許大家都想太多了,台灣需要海淡廠,是為了半導體的「未來」發展,但科學園區為了迎合政治口號,經常畫大餅,實際需求還得減個幾成。嘉義海淡廠的需求,是基於嘉義科學園區,但9月傳出,台積電封裝2廠可能暫緩。
北高雄海淡廠的需求,是基於「半導體S廊帶」,但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提到,除了台積電,還有很多台灣公司,正前往美國設廠。半導體會如國科會預期,繼續成長嗎?不知道。跟著興建的海淡廠,會不會變閒置資產?也很難說。
不論海淡廠、再生水廠、水庫,都是為了穩定供水,不能說不對。但都說台灣缺水,浪費水的程度,說第二,沒有國家敢稱第一。談開發前,先讓水價合理化、鼓勵節水、回收再利用,這些都做到了,海淡廠就不會有這麼多懸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