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永續不只看GDP

 
人類最大的風險,來自碳排的暖化風險。(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這篇講稿是2023319日在「天下學習」主辦的「環境永續-淨零排放」課程中,以「喚醒時刻-永續How To Do」為題的80分鐘演講。
 
文‧朱淑娟2023.3.19
 
今天很榮幸能在這裏跟大家分享永續議題。永續,如今變得愈來愈迫切,然而一旦習慣無止境的開發模式,改變又是那麼困難。但拖延改變,就要付出更多代價,例如前幾天才宣布漲電價,而政府甚至要舉債編列特別預算補貼台電,這一代不想解決的能源問題,留給下一代去面對,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改變必須付出行動,愈多人知道問題所在,就會促成更多行動,這就是大家今天聚在這裏的原因,一起來談關於永續我們可以做什麼。
 
今天我要分享以下5個主題:
 
一、永續的定義
二、永續不只看GDP
三、人類最大的風險--暖化
四、減碳手段的幾個警覺
五、參與公共政策的態度
 
 
一、永續的定義
 
聯合國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追求經濟成長,同時應兼顧社會包容、環境永續,世代正義。」
 
我國《環境基本法》第3條有更進步的宣示:「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應環境保護優先。」
 
為什麼要追求永續?
 
通常預測未來發展時,人口是最常被引用的指標,而事實也是如此。隨著人口增加,需要提供更多食物、能源、水源、醫療、教育。同樣的資源當分子變大,每個人平均能分配的數量就會愈小。
 
依聯合國統計,全球人口在20221115日突破80,預估2030達到85億,205097億,2058就會增加到100。前十大人口國: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巴西、孟加拉、俄國、墨西哥。台灣2300萬人排名第57
 
為了追求永續,聯合國定出許多指標,包括「203017項永續指標」,這些指標環環相扣,想要消除貧窮、終止飢餓、擁有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優質教育、性別平等,就需要達成提供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清淨能源、經濟成長、氣候行動等指標才能實現。
 
永續指標環環相扣
 
這種情況顯而易見,例如非洲衣索比亞因為乾旱,收成不好,人民陷入貧窮、飢餓,進而沒辦法受教育、享受社會福利。而肯亞因為沒有足夠的電、水源、衛生設備,女孩無法上學、造成性別不平等、也無法獲得健康與社福。
 
另外,企業運作造成環境衝擊,要減緩衝擊要從企業做起,聯合國也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列入企業評量指標。
 
沒有人會反對這些永續宣言,但考量到自身的經濟發展,就很難做出承諾,例如歐盟原訂2035年禁售燃油車,但因可能造成失業導致多國反對,因為GDP還是衡量一國福祉、進步與否的指標,各國也將提升GDP列為最重要的事。但為了實踐永續,就不能只看GDP
 
 
二、永續不只看GDP
 
原因是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並沒有計算以下成本:
 
(1)貧富差距: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2)階級流動:從貧走向富的難度高
(3)族群歧視:對不同族群的對待不同
(4)汙染、健康損害、生態破壞等社會成本
 
以水資源來說,永續的實踐是區域發展應該「以供定需」,也就是以這個地區能提供的水源,來規劃其發展型態。這樣做的話,理論上每個區域因地理、資源不同,發展型態也會多樣化。但實際上大家對發展的想像卻趨向一致性,都喜愛耗水耗電的工業發展,當超過可提供的極限,供需失去平衡就會造成衝突。
 
例如台南科學園區用水量大增,造成嘉南平原頻繁休耕。或為了支援新竹科學園區用水,計畫開發雙溪水庫、南勢溪引水,都可能造成生態影響。而未來台灣水資源呈現豐越豐、枯越枯,水資源沒有合理價格,造成浪費。
 
電力也是如此,無止境的用電成長已造成發展困難。用電與發展不脫勾,導致過去10年每年用電成長1.3%2021起每年用電要再成長 2.5% 以上。十年後的用電比現在多759億度電,成長28%
 
增氣是一個錯誤政策
 
為了實踐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台灣能源配比定為:再生能源2燃氣5燃煤3,化石燃料占了8成,但燃氣增加是正確的嗎?
 
依中研院研究員盧倩儀分析,剛排放的甲烷鎖熱能力,是二氧化碳120國際能源總署也將全球暖化30%的原因歸咎於甲烷。目前已有100多國簽署全球甲烷承諾10年內減排30%
 
而發展再生能源,尤其是地面型光電,已導致環境衝突,例如台南七股種電亂相,已危及黑面琵鷺生存環境、以及漁民發展權。正在上映的電影「守護黑面琵鷺」就說到,全球3000隻黑面琵鷺,其中六成會來台灣渡冬。
 
而過去2年最大的環境衝突話題,就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藻礁。另外還有長久以來大型工業區造成的汙染,例如高雄大林蒲、林雲六輕。
 
 
三、人類最大的風險--暖化
 
20218IPCC報告,20年內可能升溫 1.5°C。如有效控制,世紀末可能升溫1.4°C--1.8°C,也可能是2.7°C3.6°C。糟是 4.4°C,屆時海平面將上升2公尺
 
依中研院研究員許晃雄研究,暖化會造成三個影響:天氣更熱,台灣可能2060就沒有冬天了。還會造成更多水患與枯旱、以及海平面上升。為了減緩暖化,於是有了2015年的巴黎協定、以及2050 淨零碳排的呼籲,用意是去除每年排放的 51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目前全球有130多個國家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
 
 
四、減碳手段的幾個警覺
 
於是各種減碳方案逐漸出現,但很多是刻意美化與誤導,我們必須對此有所警覺。盧倩儀就提醒,尤其大排碳戶的石油、天然氣公司,他們都是超大企業,網站都是藍天白雲,因為他會宣稱自己的產品零碳、甚至負碳。
 
然而這些公司有強大的公關遊說力,提供龐大的政治獻金,會遊說政府製定對他有利的政策。他也會成立智庫、提供大學研究經費、主導研究方向,做出對他有利的研究。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繼續使用石油及天然氣。
 
這些公司包括:荷蘭皇家殼牌石油shell、埃克森美孚公司XOM、道達爾石油totalenergies、英國石油Bp等等。
 
盧倩儀也提到要注意大型保育團體,他們有募款壓力,會跟汙染大戶合作減碳方案,例如目前盛行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他們受委託到非洲等地種樹,卻把那裏的原住民趕走。或把本來適合當地的作物剷除,改種不利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這些大型保育團體包括:WCS(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WWF(世界自然基金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護協會)等等。
 
此外減碳也出現碳抵銷、碳中和等名稱,排出的碳要如何抵銷?無非就是一種碳排轉嫁的方法,但這些公司依然繼續排更多的碳。
 
 
五、參與公共政策的態度與原則
 
另外在參與公共政策時應該秉持幾項原則:
 
(1)推動社會發展,應關心弱勢族群
(2)用同一套道德標準看待所有人的做為
(3)對所有族群的生存權一視同仁
(4)勇於為真相發言
  (5)對有權人說實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