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2座海淡廠環評通過,補上多元供水的拼圖

台南、新竹海淡廠上周通過環評,是台灣本島唯二由政府興建的海淡廠
,牽動多元供水的板塊。(/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7.19
 
台南、新竹兩座海淡廠在上周13日通過環評審查,這是台灣本島由政府興建的唯二兩座海淡廠,補上多元供水的拼圖。不過另一方面,環評並沒有認真處理海淡廠對漁業、鹵水排放等環境影響,以及針對附近居民的噪音干擾提出對策。反而加了一些無謂的條件,包括夏季折半產水、台南廠分兩期施工等等。
 
可以看出,不論水利署或環評委員,在面對海淡廠這個新興議題時,用的還是舊的想法。但海淡廠並不只是海淡廠而已,它實質上改變了整個供水系統的思維。只靠大水庫的時代已經過去,因地制宜的小系統將愈來愈重要。
 
 
海淡廠興建,牽動多元供水的板塊
 
海水淡化是一種取海水去除鹽份、變淡水的一種技術。理論上很適合四面環海的台灣,但過去一直沒做的原因(外島除外),一是台灣擁有2,500毫米的平均雨量,只要在各地多蓋水庫,多雨時把水存起來,就足以因應枯水期。
 
第二點是海淡水在產製過程中,需要用到能源。而且產水後的廢棄物鹵水,排放後可能衝擊海洋環境。這兩點其實可以精算,也並非沒有解決方法,只不過因為覺得台灣沒必要做海淡廠,所以也沒有認真討論過。
 
一直到2017年蔡政府編列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時,水庫工程依然是主流,海淡水的預算是零。不過大家都知道了,台灣並不會年年都有2,500毫米的雨量,而且隨著耗水工業增加,需水量大增,就算真的有2,500毫米也不一定夠用,更不要說遇到去年這種等級的大旱,一旦沒雨,蓋再多水庫都沒用。
 
其實2011年水利署就想過在新竹蓋海淡廠,還做了模組,不過後來寶二水庫蓋好了,就覺得沒必要再做海淡廠。但去年大旱,寶二水庫蓄水量大降,最後是靠桃園支援,還有在原來南寮漁港那個模組基地,做臨時海淡廠才撐過來。
 
去年3月枯旱時,水利署長賴建信提出台灣本島六個海淡廠計畫,包括: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另一座由六輕自建),除了台南廠的規模日產20萬噸之外,其他廠都是10萬噸。之後不久,水利署就提出新竹、台南兩座海淡廠環評書,最後這兩個廠在上周同時通過環評審查。
 
 
要求夏季減半產水,多此一舉

台南海淡廠鄰近七股鹽田,原本20萬噸的規模被要求分兩期開發,第一期10萬噸,五年後再開發第二期的另外10萬噸。新竹海淡廠位於南寮漁港,規模10萬噸。兩個廠都被要求在每年的69月產水規模折半,也就是每天5萬噸。遇到用電吃緊時還要配合降載。這些要求無非是要抑制海淡廠的用電量。

不過這種結論實在多此一舉,因為69月本來就是豐水期,正常情況下,當水庫的水足夠供給,並不會去生產成本高的海淡水,也不會出現夏季用電高峰時需要降載的情形。而要求台南廠分二期施工也很奇怪,因為基礎設備還是會一次做完,反而在枯水期真正需要用海淡水補雨水不足時,失去了彈性。


鹵水排放、噪音問題應該要有更好的改善方法

而在真正重要的環境影響方面,環評委員卻輕輕放掉。例如,鹵水排放對漁業資源的影響、是否波及漁民生計。南縣區漁會曾提出10點質疑,但最後環評委員輕易就接受水利署的說法:鹵水排放對海域環境、漁業影響小。而不是進一步討論,為了減少影響,是否變更排放口等減輕對策。

至於有環評委員提到鹵水再利用,水利署回答已跟台鹽公司談過,但市場飽和、鹵水濃度不適合產鹽、成本高等等理由,總之不適合製鹽,但其實鹵水再利用又不是只能製鹽。還有噪音,去年新竹臨時海淡廠運作時,鄰近居民飽受低頻噪音之苦,但這次在同一個地點蓋固定式海淡廠,並未提出解決辧法。 

 水的重要性愈來愈高,但隨著氣候改變也愈來愈難預料,因應缺水風險的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做一些水庫之外的小系統。適合再生水的地方就做再生水,適合做伏流水的地方就做伏流水,或是海淡水、地下水等等。當然最實際有效的做法是節水,降低用水需求,這會讓穩定供水爭取到空間與時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