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那些IPCC告訴我們的事

 
未來20年可能升溫1.5°C,一個更熱、更多洪水、
枯旱的世界已難以避免。(/朱淑娟)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8.17
 
201512月由聯合國氣候峰會通過的巴黎協議,希望以1850年工業革命為基準,努力在本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1.5°C以內。不過上周IPCC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1.5°C的升溫可能在20年內就會達到。一個更熱、更多洪水、枯旱的世界已經難以避免。
 
這是IPCC第六次的氣候變遷報告(IPCC AR6),有三部分,上周發表的是第一部分,預計明年發表的第二、三部分將說明氣候暖化的影響、以及因應對策。這份報告在今年11月蘇格蘭格拉斯第26次峰會的3個月前發布,預料屆時將是各國討論的焦點。
 
 
20年內就可能升溫1.5°C
 
相較於過去幾次報告,很多人對這份AR6更有切身感,畢竟2100年太遙遠,20年卻指日可待。而且並不是2040年突然升溫1.5°C,而是從現在起人類所走的每一步決定了自己的未來。可以這麼說,每一個人都會是見證者,也都會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
 
上升1.5°C很多嗎?微軟創辧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感的對照:
 
「在氣候領域,幾度的變化就是天大的事。上一個冰河期,地球的平均溫度只比現在低6°C。在恐龍活躍的年代,地球平均溫度只比現在多4°C,北極圈成了鱷魚的棲地。」
 
而且自從1850年工業革命至今的170年,全球平均增溫才1°C,對某些土壤較乾燥的內陸國家而言,可能已上升2°C以上。暖化將改變氣候系統,導致高溫、豪雨、乾旱頻率增加。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在IPCC報告發布後,由執行長張楊乾同步解讀,全球每升溫1°C1.5°C2°C,十年內發生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分別增加1.3倍、1.5倍、1.7倍。而十年內發生農業及旱災的頻率則增加1.7倍、2.0倍、2.4倍。
 
 
氣候暖化讓高溫、枯旱、洪水更頻繁
 
氣候暖化也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一方面是極地的冰融,另一方面是海水受熱後膨脹的結果。這分報告統計,從19012018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0.2公尺,最糟的情況到世紀末會上升2公尺。
 
而即便大家很努力減排也無法阻止海平面上升0.280.55公尺。張楊乾提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曾提出一個數據,如果格陵蘭的冰全融,海平面會上升6公尺。更多國家的濱海土地將被淹沒。
 
 
台灣百年增溫1.6°C
 
這些暖化的後果在這幾年並不少見,台灣從去年6月起經歷了百年來雨量最少的一年。而就在810IPCC報告發布的2天後,在行政院的記者會中,水利署長賴建信提出一份8月初的洪水報告指出,台灣年雨量2500毫米,屏東霧台的這波降雨也下了差不多2500毫米,等於是一次就把一年的總雨量下完。
 
而這波豪雨造成的農損已超過5億,除了農民受災之外,也造成糧食、蔬菜價格上漲,對貧窮人口造成更大的負擔。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在台達電的會議中以IPCC的報告對應台灣的氣候變化。依照台北、台中、台南、恆春、花蓮、台東的百年測站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1911-2020)上升了1.6°C,比全球平均還高。
 
夏冬季日數的變化則顯示,21世紀初夏季增加到120-150天,冬季縮短為70天。到了本世紀末,夏季會增加到155-210天,冬季從70天減為0-50天。最糟的情況可能2060年就沒有冬天了。
 
至於總降雨量,台灣百年來的變化並不明顯,除了特別枯旱年,多數在2500毫米左右,但有雨的天數減少、暴雨強度則增加。
 
IPCC的報告直指人類是造成升溫的主因,燃燒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大約是510億噸。人為造成的後果,還需要人做出行動來阻止持續惡化。
 
 
為時不晚,改變還有希望
 
報告指出,如果努力減排,世紀末升溫可望控制在1.4°C1.8°C,這還在巴黎協議的2°C以內。其次可能來到2.7°C3.6°C。最糟則會到4.4°C,這將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因此,這份報告雖然看到很多沮喪的數字,但其實也在告訴大家,一切還來得及,就看要不要做而已。一如比爾蓋茲說的: 

「未來10年,我們應該致力於技術、政策及市場結構,讓全球能邁向最晚2050年實現零排放的目標。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比接下來10年,投身這個遠大目標更重要的事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