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怎麼增加農民收入、活化農村?這一切要從穩定水源開始...

南投的百香果園有了穩定水源,產量跟品質都提升,農民收入也增加了火。
(圖片來源/大坪頂百香果園)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朱淑娟 2019.2.27

幾乎每年冬季,台灣中南部都面臨少雨困境,而二月正是春耕季節、也是果樹成長期,水量不足的話,生長都會受影響、甚至休耕。

但少雨不一定等於缺水,當大旱已經常態化,需要更多抗旱做法來因應。稻作可透過水源調度因應,今年春耕已安全過關。坡地果樹(梨、李、桃、枇杷、龍眼)也可以用省水灌溉設施、做好田間管理,就可以對抗少雨,不再聽天由命。

冬天少雨成常態

農委會昨天舉行今春首次抗旱會議,請來氣象專家賈新興分析今春水情,他表示,台灣已經連續四年沒有寒流,冬天愈來愈不冷的機會已增高,而今年高壓讓北邊冷空氣下不來導致少雨,短期內對降雨一點樂觀的理由都沒有,緩解的機會在梅雨。他強調:「每年大致都是如此,這已經是氣候常態。」

另外,經濟部水利署昨天也舉行抗旱會議,2月各地雨量都偏少,尤其新竹地區,預估未來三個月,北部及東北部的雨量有機會正常,中南部則正常偏少,然而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我們對今年枯水期供水充滿信心」,透過加強節水、區域間調度、總量管制、提高灌溉效率,今年春耕全數過關。

平地稻作有較完善的灌溉系統,可透過水庫調節來因應,但種在坡地上的果樹因為不是水利會的灌區、也較缺灌溉系統,被稱為「看天田」,一旦少雨影響就大。農委會盤點,目前苗栗以南受少雨影響的果樹、茶樹已經上萬公頃,等待夏季豐收的水梨、龍眼、荔枝收成都可能減少,農民收入將大受影響。

抓住三重點,果樹也可成功抗旱

一、改善田間灌溉設施

但並不是所有坡地的果樹、茶樹都會因少雨而減產,農委會主秘張致勝強調,
重點還是要改善田間灌溉設施,包括噴灌、蓄水池、抽水機、省水設施等等,這次旱災發現有這些設施的農田,雖然少雨,但對作物的影響會減少。農委會為了鼓勵農民抗旱,也提供優惠的補助。

二、做好田間管理

第二個作物抗旱方法是做好田間管理,茶樹應敷蓋減少水分散失,並依旱害程度決定修剪長度,讓果樹維持生命力,也要防治病蟲害並剪除罹病枝條。果樹的話,除草不要剪太短以避免土壤裸露,修剪不必要的枝條,不要跟果實競爭水分,一般施肥都施到土壤,缺水時可以在葉面施肥等等。

不過最重要還是要提高果樹及茶樹的灌溉設備。

三、提高果茶樹灌溉設備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長謝勝信表示,雖然坡地並不是水利會灌區,但也是農委會的服務對象,希望能協助農民取水,除了補助裝設灌溉設施之外,目前農民都從野溪簡易取水,水保局做野溪整治時也可以一併把取水設施做起來,讓農民很容易取水並送到他的水塔存放。

豐水期時在水塔多存一點水,少雨時就可以用上,他強調:「我們已去一些地方勘查過,慢慢要把這些地方做起來。」

張致勝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希望非灌區能納入服務範圍的理由,台灣大約只有50%屬於灌區範圍,非灌區因設施不足很容易受天候影響。」

活化農村,穩定水源是關鍵

去年農田水利會改公部門之後,農委會就開始推動將非灌區納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400公頃納入水利會灌區範圍。例如南投縣大坪頂百香果產區,之前未納入灌區,農民要到別的地方載水、買水、跟農水借水、甚至從遠地接水管。

納入灌區之後,南投農田水利會用管路節水灌溉供水。有了穩定水源,產量跟品質都提升,農民收入也增加,更有助於青年從農、活化農村。

而水就是這一切的關鍵。

水利署統計,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這十年來雖然總雨量沒有減少,但雨量集中、下雨天數減少,對於作物生產的影響愈來愈大。看天田的做法已經過時,做好灌溉準備才能因應大旱時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