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改善空污不能只靠環保署

 高雄環保團體連三年發起2/19空污大遊行。(/洪秀菊提供)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1.24

霾害惹怨,台中、高雄的環保團體又發起年後舉辦空污大遊行,自2015年環保署列管細懸浮微粒PM2.5以來,反空污遊行變成一種流行,年年且多次上演,而且參加的人愈來愈多,顯示為數不少的人民難耐空污、且要求改善。

空污有各種來源,包括工廠、車輛、工地及河川揚塵,這些污染源各有主管機關,解決空污也需要跨部會合作。但一直以來都只看到環保署在忙,尤其署長李應元上任後幾乎月月都有新政策,今年、明年還各增編20億元,上周更號召各地環保局長誓司,行動、口號都很多,但民眾對空污改善的感受卻不大。

大家都知道政策要跨域合作才有效,但除非行政院、甚至總統政策支持,否則要各部會自己跨域合作可能性不高。例如再生能源政策,蔡總統宣布2025年廢核,其中太陽光電總設置量要達到20GW這個目標同樣地無法只靠經濟部能源局或台電來實現,行政院就請各部會動起來,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清查出各自管轄、可做水利發電或太陽光電的用地,而且還訂有目標共同推動。

空污治理也一樣,這些年來幾個重大突破也不是只靠環保署就能完成,需要總統及行政院支持。包括2015PM2.5立法,要不是前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反國光萬人餐會中承諾納管,環保署會不會這麼積極管PM2.5還很難說。

空污改善要落實跨域治理

另一個例子,20156月公告實施的「高屏空污總量管制」,10多年來歷任環保署長都想推動這個政策,但因經濟部反對而無法實現。後來也是馬總統支持,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很重視、還指派副院長張善政協調,最後才得以實現。

而行政院對於空污需要跨域治理早有定見,20159月核定第一個行政院版的「清淨空氣行動六年計畫」,其中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內政部都列有詳細的措施,但至今除了環保署外,沒看到其他部會認真在推動這些措施。

大家一定很好奇,環保署常常自誇汽柴油車排氣管制標準已是世界最嚴,但為什麼交通污染量還是這麼大?問題就出在沒有跨域合作。汽機車污染已占總污染三分之一,其中又以大貨車占16.8%最嚴重,大貨車使用柴油,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柴油廢氣列為一級致癌物,對健康影響更大,應列為改善空污的首要政策。

搭高雄捷運到小港站,一出站就是沿海一路,川流不息的大貨車讓外地人看了傻眼。還有南星路的大貨車更是24小時穿梭,外地人偶爾在此一宿,噪音總是讓人撤夜難眠,而空污加噪音已是大林蒲及鳳鼻頭人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12月李應元到大林蒲提出幾項空污改善策略,包括:加強路邊攔查貨車,推動免費公車以鼓勵居民搭乘,但想靠這兩項改善空污根本不可能,因為這裏主要的污染是大貨車,並不是居民的汽機車,鼓勵多搭公車是拿錯了藥方。

另外一點,路邊攔查也只是做做樣子,依現行法令車輛排氣檢查只要符合買車當年的標準就算合格,如果這輛車是20年前買的,檢查只要符合20年前買車時的管制標準就算合格,也就是說即使檢查合格了還是一部烏賊車。

空污改善目標,應是消滅反空污遊行

所以,解決大林蒲車輛污染需要交通部、經濟部協助,從交通管制手段做起,例如某些污染熱點或時段禁止大貨車通行。去年11月行政院長林全、高雄市長陳菊帶著大批政府官員到大林蒲道歉後,也沒看到各部會提出什麼有效對策,只看到交通部繼續積極推動興建國道七號,而這只會讓這裏的車流更大而已。

行政院版的「清淨空氣行動六年計畫」目標是2020年,PM2.5年平均值要達到15微克,這需要行政院要求跨部會提出實質有效作為才能達成。如果只是用一些統計上的技巧來美化數據,例如排除污染量大的交通測站、或納入空氣品質好的國家公園測站,數據看起來年年有進步,民眾卻沒有感受到空氣真有改善。

因此,空污改善需要行政院高度的跨部會合作,行政院的目標應該是消滅反空污遊行,再也不要有民眾為了反空污上街頭。走出戶外,都是為了享受好空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