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消失的空污緊急應變計畫

連續一周全國爆發空汙,但政府的緊急應變計畫卻不見了。(圖/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1.10

連續一周,台灣整個西半部地區從南到北爆發大範圍霾害,多個地區甚至連續多日空氣品質指標AQI達到150以上的紅色警戒,天空灰濛濛、呼吸之間也很能感受空氣的確不好。然而相較於民眾的強烈感受,官方這邊卻安靜許多,從中央到地方應變措施相當少,「空污緊急應變計畫」消失在這波空污之間。


持續一周全國空污狀況(指標污染物:pm2.5)
區域空品
對健康影響
1/2
中南部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1/3
中部、金門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雲嘉南、高屏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1/4
中部、金門、馬祖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雲嘉南、高屏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1/5
中部、金馬、雲嘉南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高屏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1/6
金門、竹苗、中南部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1/7
金門、中南部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1/8
金門、中部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雲嘉南、高屏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1/9
金馬、西半部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分類
良好
普通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非常不健康
危害
指標
等級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1500
 


應立即公告「緊急防制辦法」

台灣的空污問題秋冬比春夏嚴重,主要是本土污染在東北季風期間因背風面擴散不良,隨著風向改變在各地引發霾害,境外傳輸污染這些年反而減輕許多。一般的空污防制手段在秋冬無法發揮作用,需要一套「緊急應變計畫」。



關於這點,空污法第14條早有規定:「當空氣品質有嚴重惡化之虞時,各級主管機關應提出緊急防制措施,必要時得發布警告,限制汽機車使用方式、或工廠污染排放等污染行為。」環保署依此法授權訂定「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過去公告的版本沒有納入細懸浮微粒PM2.52012年納管PM2.5後,環保署在201511月提出修正版本,納入PM2.5管制方式。



這份緊急防制辦法有四種等級,分別是:預警、初級、中級、緊急,每個等級訂有減緩措施。例如達到預警時,可協調污染源減產、降載或提高效率、或宣導老舊汽機車及柴油車不要開到空污較嚴重地區。由於各地方造成空污的原因不太一樣,環保署應要求各地方政府訂定自己的防制辦法。

在六種列管的污染物中,最常造成污染的是PM2.5,我國空氣品質指標去年121日改用AQI指標之前,用的是PM2.5指標,並訂10個空污等級,0-41微克低級、36-53微克中級、5470微克高級,71微克以上是紫爆。

這個緊急防制辦法所訂的PM2.5預警、初級、中級、緊急啟動值,分別是54150250350微克。環保團體質疑預警定54微克太低,而且71微克就已經紫爆了,卻要等到150微克才進入初級防制也不合理。

之後環保署多次調修標準,最後一次是20161129日,PM2.5預警值降到35.5微克,初級還是維持在150微克,但環保團體還是反對而沒有定論。到了121日突然將PM2.5指標改成AQI指標,當初以PM2.5指標為概念所設計的緊急防制辦法也不知道該如何對應。直到現在還無法公告實施。

18日下午2點的空氣品質為例,雲林崙背測站的AQI136PM2.5移動平均達到49微克,如果依緊急防制辦法應該要啟動預警措施了。另一個測站彰化二林,當時的AQI96,雖然空氣品質屬於黃色的普通級,但PM2.5移動平均達到34微克,也已經逼近預警值的35.5微克了。

中央環保署沒公告緊急防制辦法,連帶著也無法要求各地方政府提出,結果就是當空污嚴重時沒有一套減緩辦法可因應,只能署長打電話給台電、中油拜託降載,或情商地方採取一些作為,但真正讓人民有感的作為實在很少。

即使台電表示這段期間已請台中火力電廠、高雄興達電廠降載,但依過去的經驗,即便降載也無法達到減緩空污的效果。這點過去也呼籲非常多次,應有一個科學的計算方式,包括考量電力供應現況,但很遺憾並沒有。

所以環保署現在最急的,不是應該盡快協調並公告空污緊急防制辦法嗎?

應立即實施秋冬空污改善策略

另外,在秋冬空污較嚴重時採取不同行政手段的進展也不多,包括工廠的空污費採季節性差別費率,工廠就會自動調整在秋冬減產或歲修,但直到上個月環保署才提出草案,從公聽到公告至少還要一年。其他包括要求中小型鍋爐從重油改燒天然氣、淘汰老舊柴油貨客車或加裝濾煙器也都還在起步階段。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說,目前的作為都期待下一個秋冬能發揮改善空污作用。這讓我想起201512月,環球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泰安在一場研討會中放了一張小兒子戴著口罩騎單車的照片,並說:「我希望明年耶誕節送給兒子的禮物,是他不用再戴口罩上學了。」他的願望當然沒有實現。

環保署長李應元上任後,很有企圖心地將六年空污改善計畫縮短到四年,2018年就要讓PM2.5濃度達到年平均15微克的目標,同時要在2年內將紅色警戒日數減少20%、4年內再減50%。然而各種行動能不能跟上目標是一個大問題,而民眾期待秋冬時也有藍天,究竟還要再等多少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