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天母水道祭,社區水資源的守護

 從2003年起年年舉辦的「天母水道祭」,傳承永續水資源。
(圖/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提供)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6.3.22

今天322日是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要擁有充足、安全的水資源,不只倚靠政府的良善治理,也需要每一個人以行動守護。台北天母社區就有一群人,從2003年起響應世界水資源日舉辦「天母水道祭」,今年第十四屆活動也將在周六登場。他們不但讓天母變成一個愛水、惜水的模範社區,同時也將水資源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讓水資源教育傳承到下一代。

每年的天母水道祭,天母居民、在地國中、小學童人手一個祈雨小童玩偶,從供奉五穀神農的天母三玉宮出發,走到草山水道系統的三角埔發電所,沿途學童抬起一座巨大的水道頭(水龍頭)模型,共同走一段路飲水思源之路。

台北城於日治時期1909年進入自來水時代,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加,原有的公館水道系統已經不夠用,必須尋找新水源,草山(陽明山)因水質純淨、水量穩定,第一、第三水源被選為台北市的新水源。

草山水道系統全長20公里,1932年完工後每天可供水28,800噸,供給17萬人用水。即使現在台北市的自來水系統多倚靠翡翠水庫供應,但草山水道系統每天還能供應一萬噸水給天母高地及次高地使用。而且水道系統多項設施,包括取水井、調整井、水管路、三角埔發電所、圓山蓄水池等都還保留完整,見證台北水道與城市水脈的歷史。

不過這個珍貴水道卻差一點從台北的地圖上消失,天母水道的保留過程,是公民行動保護水資源、社區水資源教育最成功的案例。


天母媽媽守護水道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文海珍回憶當年,20013月從報上看到台北市政府打算用草山水道系統的水做包裝水,之後某一天幾位天母媽媽接小孩下課,在中山北路七段一處看到工人正在挖水管,好奇一問:「這些是要做什麼?」工人回答:「要換水管啊,你不知道噢,山頂上要蓋房子啊。」

這無意間的對話讓天母媽媽們覺得好奇,接著打電話、發公文到台北市政府詢問,才知道原來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保護區變住宅區)要開發了,此案台北市環保局於1996年通過環評,當時因變更開發內容正在做環評差異分析,一旦審查通過就可以動工興建。

當時陽明山的保變住有多項開發計畫,總面積335.5公頃,相當驚人,這些住宅區預計引進四萬人口,如果真的開發成功,不知道今日陽明山會變成什麼樣子。「六之六重劃區」是第一個陽明山保護區變更案,早在1994年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就說陽明山高地水源已經飽和,如果再將陽明山第三、第四水源加壓送給六之六重劃區使用,勢必衝擊天母當地的用水權。

而這不只是水資源的問題而已,保護區的用意是用來保護山坡地,避免濫墾濫伐破壞水土,一旦保護區消失,人口及污廢水爆增,天母的環境一定會遭破壞。事關社區的國土安危,媽媽們決定站出來反對,在2001年母親節當天結合天母、北投地區社團成立「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經過一年多努力蒐集資料,在這過程中媽媽們更發現草山水道的歷史與美麗,水管橋的特殊送水設計、水管階梯步道、圓山水神社、以及水管內轟轟的水聲,都深深打動她們的心,也了解到天母水道與天母自然生態的緊密相連,而這也更加堅定她們要守護社區水資源的決心。      

隨後她們積極參與環評,自辦公聽會、辦實地勘查、向監察院陳情,聚集的人愈來愈多。當時還有人說等著看這群貴婦媽媽能撐到什麼時候,沒想到她們竟然緊咬不放。文海珍說:「當地人一定要努力,否則政府一定會把你吃得死死的。」

不過最後環差還是在2005915日有條件通過,但她們沒有放棄,即使環評過了建商還要通過許多關卡才能興建。媽媽們繼續找新事證,發現這個計劃並沒有做污水專用下水道,文海珍立刻發文到台北市地政處問:「保變住六之六沒做污水專用下水道,這樣可以開發嗎?」「結果他給我回了一個公文說不行,這不是承認不能開發了嗎?」最後果然建照沒有發出去,陽明山第一個保變住擋下來後,連同所有335.5公頃的開發計劃也全部擋下來。


只要共分享,處處水資源

當時為了凝聚社區力量,她們決定在2003322日《世界水資源日》當天舉辦第一屆「天母水道祭」,除了提出保存水道的訴求外,也設計有趣的活動、遊行、設攤位,推動並傳播社區節水、愛水的觀念。

第一屆辦完後,聯盟開始拜訪周邊學校的校長、老師,並結合社區商圈,參與人數也逐年增加,從第一年一百多人、第二年七百多人、接下來年年都超過上千人。從2014年起在台北市教育局支持下,天母水道祭改由天母國中、蘭雅國中輪流與草山生態文史聯盟共同舉辦,學校自訂主題、自己設計表演節目,由天母水道祭帶起的愛水惜水種子觀念,已在天母社區生根茁壯。 

同時為了徹底阻止保變住開發以保護水源,草盟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向台北市政府提出水道的古蹟指定陳情案,20044月市府文化局公告草山水道系統為市定第111號古蹟,成為全國第一座「系統性活古蹟」。

而現在聞名的天母水管路,原本叫做天母古道,當初是為了埋設水管而修築的工作道路,後來開放民眾登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路的下方就是水池,為了讓大家了解水資源的歷史,2009年聯盟促成市府將天母古道改名為「天母水管路」。走在水管路上,聽到流水聲,特別有一種水資源與天地融合為一的感覺,那是天地賜與人類的珍貴禮物,我們自當感激領受。

一年一次,北市府在天母水道祭舉辦時開放第三水源,站在湧泉面前,對於大自然賜與的水源總是特別感動,《草山生態文史聯盟》賴惠三說,「大自然的水並不缺,但要好好保護,不要破壞。」只要共分享,處處水資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