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楊偉甫:防災方法、意識要重新檢討

蘇迪勒颱風過後10天,南勢溪水依然混濁

文‧朱淑娟 2015.8.19 

88日蘇迪勒颱風重創新北市烏來、新店廣興里,20日又有一個新颱風天鵝靠近台灣,經濟部次長楊偉甫19日到現場勘災,昨天才又下了一場豪雨,桶後溪、南勢交叉口水勢湍急且黃濁,由於河道多處淤積影響排水,為免大雨來造成淹水,水利署正在加緊河道清淤,預計天鵝颱風發陸警前可以清完。這是應急工程,長久而言,他請同仁考量其他方法,例如在上游劃分洪道。

關於蘇迪勒颱風時,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因應變不及,將濁水供到家戶,對於南勢溪混濁原因、發現濁水時的處理機制、以及未來台北市自來水供給管理、因應災害機制,楊偉甫提出初步想法,處理成以下專訪:


 記者:烏來地區的災後重建正在進行,自來水部份您有什麼建議?

楊:這裏10多年來建管很難落實,又開發得很早,實務上管理遷就現實。這次水災這麼大,復建我就在想,取供水設施有哪些可以比過去做法更好的?這裏就像陽明山、北投有很多溫泉區,路邊很多水管,都是各接各的,有些管子壞了沒抽掉又拉新管,景觀很差也很難管。這或許是一個機會,如地方有共識我們可協助配一條管子,新管接好後舊管全都撤掉,景觀就會變好,不過前提是地方共識要形成,否則我們也做不了,簡易自來水地方要扮演重要角色。

記者:颱風過後已經很多天,但今天水看起來還是很濁,有沒有幾個可能原因可解釋為何當時水的濁度會高到39,000

楊偉甫:這次大家都知道解決這問題要分兩個層次來看,集水區的問題要面對,但改善時間會拉很長。南勢溪上游的扎孔溪長期濁度都很高,但這次從林務局的空照圖來看,因大崩塌造成水濁的比重並不高。

這裏不見得是水土保持沒做好,因為有很多原始林,本來就是自然生態很豐富的地方。如果要整治就要開路進去,可能集水區保護還沒做好,破壞就先到。 幾年前我們就談過扎孔溪,請學者進去探勘,走了四、五個小時才到。

記者:上游崩塌比重不高,還有什麼原因造成水濁度瞬間上升?

楊:這次烏來地區的雨量是破紀錄的,從多位學者意見跟證據顯示,如果上游崩塌不是主因,那最可能是經年累月殘留在河道裏的砂石因強降雨翻攪起來,另外也可能這個集水區的土石太鬆,強降雨造成表土沖刷,這是自然現象。

記者:當水濁度高到39,000時,您對應變及供水有什麼看法?

楊:這北水處也在檢討,他們過去經驗是濁度上到1萬就認為很慘了,1萬他們知道如何操作,但這次超過預期濁度而應變不及。我們都學這行的,很多東西想像不出來,都是學到教訓後才改進,像石門水庫 93(艾利颱風)停水,是整個水庫在那裏翻轉,土砂一直轉上來,後來才想到要做分層取水設施。

這個地方(南勢溪)不是水庫,無法分層,但你倒過來想,分層可以往下分層,就是南部在做的伏流水概念,這裏可以檢討看看,如果地下的水滲透速度很快,濁度高時表面就不取水,改取伏流水。

記者:您的意思是要解決南勢溪濁度問題,可以考慮伏流水?

楊:台北市有兩個大水源,一是陽明山水源,比重不高。另一個是這邊的水源有三個淨水廠,南勢溪、北勢溪加起來是台北的核心水源。

未來還有第三個備用水源,是板新二期計畫,目前台北市的供水系統能支援到板新,但板新的供水系統還無法支援過來,板二完成後石門水庫有反送回台北供水的能力,不過那要看那邊(石門)的水量是否足夠支援。

以這次情況來講,如果板二已做好就有反送能力。不過那個量只能支援到能反送的地方,因為要打回來有壓力、高度的問題,所以反送不是說這兩邊(石門、翡翠)可完全互相支援,只是兩個系統的局部地區可以互相支援。

就像北水處能支持台水的也是比較靠近台北市的區域,再遠就不行。但以現況來講,陽明山量少,南勢溪、南勢溪又存在不穩定,要再思考用什麼方法解決,也就是說,如果要靠這2個水源持續供應,你的濁度問題要怎麼解決? 

記者:伏流水在這裏可行?

楊:伏流水是潛在地底下的水,如果深度很深就是地下水,跟表面中間有阻水層隔掉了變成地下水,地下水是保命水,台北市在民國780年時有地層下陷問題,後來不取地下水後水位有上來,而且翡翠水庫蓋好後供水系統穩定,地下水就沒有進一步利用,這次事件可以再檢討是否可適當取用地下水。

伏流水真的可以談看看,可以在原有的取水點下游一點做伏流水設施,平常濁度不高時用地面水,濁度高時改用地下取水。

記者:有人提到對從翡翠水庫直接拉專管到淨水廠,您的看法。

楊:專管有其效益,但還是有總量夠不夠的問題。如果有專管,遇到南勢溪水濁時,北勢溪的水是清的,專管取清水當然很好,但問題是量會比較少, 除非當下翡翠水庫的水量很足,但應該是不夠,還是會有量的缺口。

現況只能靠現有取水方式去做最適當調度,台北市也宣布了新的做法,不過這是短期措施,在濁度高時盡量不要硬碰硬去取水,先讓濁度降下來。其實並不會全面都停,因為淨水廠也有一些蓄水池,民眾也有水塔。

另外水利署的新聞稿最近開始呼籲民眾颱風前要先儲水,從來沒有在台北講過,人是習慣的動物,大家習慣台北的供水穩定,久了就忘了。

記者:這次災後有什麼機制是未來應該檢討的。

楊:其實我很擔心這路線的住戶(廣興里),重建後還是有持續性的風險。現在農委會用的「土石流潛勢溪流」可能還不夠,現在要看「潛勢部落」,要檢視那些地區可能是河道,模擬強降雨時那些地方有人住,這些地區都要劃出來變成「保全區」,避災範圍要再檢討,且要長期追蹤。

現在我們要面對的是,這樣的災害會重複發生,我們住在這邊又是既成事實,我們的防災標準、防災意識要拉到什麼程度必須重新檢討。如何因應、調適、用什麼方式避災在未來是一件重要的事。

行政院有一個「重要河川流域協調會報」,水利署是幕僚單位,本來那個會報成立的目的是協調流域內的跨部會問題。這次或許可改成從防災角度來看,把水土林相關單位找來討論,下周水利署就會先做幕僚作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