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金門自中國引水 不只是經濟與技術問題

金門自中國引水,是解決水資源困境,還是陷入風險?
(圖:經濟部水利署提供)

文‧朱淑娟 2015.7.20

協商多年的金門自中國引水20簽約,這是國內與中國第一個引水計畫,經濟部水利署強調這是「一般商業行為」,但其實不只是這樣而已,而是一個有政治意涵的交易行為。或許金門用水困境可因此獲得舒緩,但如果從此對中國依賴過深,放棄建構自給自足的水源,水資源命脈掌握在別人手裏,未來的供水風險將更大。

金門目前用水雖然不缺,但預估2021年將出現1.5萬噸的供水缺口。另一個問題是金門水庫小,容易產生藻華汙染,依環保署監測顯示,金門11個水庫全數都有優養化問題。地面水質不好,一半用水就要靠抽地下水,金門地質雖然較可緩和地層下陷,但長期還是有地層下陷的風險。少部份使用海淡水。

水質不佳導致處理成本高,估計每噸水處理成本約54元,海淡水更高,水價長期由政府補貼,如果從中國引水,成本可降到12元左右。

基於這些考量,政府很早就有金門自中國引水的構想,從20136月兩岸兩會第九次高層會議達成積極推動共識後,經過多次協商後今天在金門簽約。簽約期限30年,雙方管線分擔方式是,從福建龍湖水庫到引水點的「陸地管線」約8.2公里,由中國負責。從引水點到金門田埔水庫的「海底管線」約16.7公里,13.5億元由我國出資。水利署預計2017年完工通水。



未來金門縣自來水廠向中國購水量,前三年每日1.5萬噸、第四到六年每日2萬噸、第七到九年每日2.5萬噸、第十年後每日3.4萬噸。金門估計2021年每日用水量4萬噸,如果每日從中國引水3.4萬噸,幾乎佔了八成。

金門自中國引水不論經濟或技術都可行,但比經濟可行更令人不安的是兩國的政治問題,尤其水是城市命脈,依賴過深就有風險。過去針對金門供水問題,行政院也曾通過「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未來還是要強化自己的供水籌碼,並依金門的天然條件做適當的發展調整,才能建構穩健的水資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