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用電無止境成長,四接難逃環評輾壓

繼中火二期、七接環評接連通過後,基隆四接也即將環評。在「增氣減煤」
的審查公式下,四接也難逃環評輾壓。(/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1.7
 
繼去年10月、12月,中火二期、七接環評接連通過後,基隆四接(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也即將進入環評。如果比照前兩案的審查方式,四接也難逃環評輾壓。因為,環評早已布下「增氣減煤、空汙減量、區域平衡」這些符合「國家政策」的審查公式。在這個公式下,其他核心議題全部被排除。
 
這些包括:電力無止境成長是否合理?建設與付出的環境代價如何權衡?個案的空汙減量、減碳,總量是增加還是減少?除了火力電廠,有沒有其他選擇?就不在討論之內。能源開發的戰場不在環評,而是國家政策。
 
 
增氣減煤成環評通關密碼
 
引發大燃氣開發的源頭,是目前國家的能源政策,到2030年的能源配比是: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但這個政策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只談配比,不談總量。如果沒有總量,個案對總量的影響就看不出來。
 
而個案環評,只要套上「增氣減煤」,就必過無疑。這點可以從之前幾個環評審查結論得到印證。中火二期環評通過,環境部發出新聞稿指:「通過的理由:基於加速推動增氣減煤,最終作成通過環評審查決議。」
 
高雄七接通過的理由是:「有助於大林電廠增氣減煤,更有助於高雄當地工業鍋爐煤改氣。」更早之前通過的桃園三接,理由是:「三接可加速增氣減煤,在大潭興建是當前政府的能源政策。」
 
在「增氣減煤」這個通關密碼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大聲呼籲「這裏是台灣北部跟東北角地區,最完整的珊瑚生態系統,這樣的生態系,應該做全面性的棲地保育。」也變得無足輕重。
 
 
個案空汙減量,總量卻反而增加
 
另外,經濟部強調,氣比煤排放較少空汙、不必南電北送,也頗能打動人心。例如他們說,四接可減排96%空汙、52%溫室氣體,又可滿足在地用電需求。但如果把所有個案加總起來,排放的總量,就未必會比之前少。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指出,北部發電機組近期雖然有除役,但新增更多。大潭電廠789號機共新增316.02萬瓩,超過核二2號機及協和34號機除役總和198.5萬瓩。國光、長生電廠除役後改建更大機組,裝置容量分別增加72萬瓩及30萬瓩。淨增219.52萬瓩,並無缺電問題。
 
至於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提到,四接在緊鄰海軍威海營區(131艦隊)處設置大型儲氣槽,易成為敵軍攻擊標的,已經是國安問題。他建議應以節能、綠能、能源管理、儲能取代四接。
 
這些最後在環評時也可能以「並非個案討論範圍」被排除,這種模式在三接環評就出現了,當時有環評委員建議,以台北港做為替代場址,當時的環保署以「台北港不在這次環評討論範圍」,就把這個建議輕輕放掉了。
 
 
用電持續成長,只為了滿足少數資本家
 
而發電機組不斷擴張的理由是,用電持續上升,更前端的理由則是行政院的「人工智慧島」。在這個政策下,原有的科技產業還不夠,未來還有桃竹苗大矽谷、大南方新矽谷。科技=進步,成為國家的政策指導方針。
 
科技、AI產業用電驚人,去年七月,經濟部曾估算,2024年到2027年,每年用電成長2.5%2028年到2030,再提高到2.8%2030年用電成長12%~13%。為了供應這些用電,只好不斷擴張機組發更多電。
 
而政府似乎成功洗腦人民,科技是護國神山,只要有資本家提出想在台灣投資,政府就拼命為他們找水、找電、找地。他們的成就受到吹捧,只要來台灣就會引發一陣熱潮。而只要他們稍微憂慮台灣是否缺電,政府就彷彿做錯事,拼命解釋供電無虞。而不是問,為什麼要無止境滿足他們用電?
 
台灣人民付出龐大的水、電、土地、環境成本之後,卻得到電價上漲,電價上漲又推升通膨,通膨導致生活更艱困。 

 用電無止境成長,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已經證實無法在環評這個場域被討論,更無法在既定的環評審查公式下尋求突破,必須開出其他討論平台,這些問題才有被討論的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