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連區段徵收都做到虧錢,社子島還要做嗎?

 
社子島居民持續抗議「區段徵收」長達8年,但最後在1225日通過
「開發範圍及抵價地比例」審查,所有程序已接近尾聲。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12.31
 
不論中央或地方,之所以熱愛「區段徵收」,無非是可以平白從人民手中拿到六成土地,該編列預算的公共建設,不必花一毛錢,剩餘的地再賣給建商,扣除開發費用,政府還能大賺一筆。這種所謂「自償性開發事業」,是建立在搶人民土地的基礎上,但卻假裝不知道,「自償」並不能成為徵收公益性的理由。
 
但現在卻出現一個虧損的區段徵收「社子島」,台北市政府雖自評「不具財務可行性」,卻又說「願意承受高財務風險」。但同樣為此承擔風險的,還有即將被拿走土地、甚至迫遷的社子島居民。市政府說,開發是為了改善居民生活品質,但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其他風險更低的方法,何故偏要區段徵收不可?
 
 
從賺錢變賠錢,北市府仍執意區段徵收
 
25日內政部第四次審查「社子島區段徵收開發範圍及抵價地比例」,台北市政府評估開發總費用2,341.98億,開發總收入2,204.43億,虧損137.56億元。如果以淨現值計算則虧損441.28億元,自評「不具財務可行性」。
 
相較於2016年台北市政府公展的「變更社子島主要計畫」,開發成本已經從當時的799億元,大漲二倍到2,341億元。收入雖然也從800億元漲到2,204億,但開發盈虧從原本可以賺0.89億,變成虧損137億。
 
市政府說,虧損主要是地價補償、專案住宅營建成本、貸款利息上漲。未來要從平均地權基金補貼,不夠的話,再跟市府其他基金借,再不夠就向銀行貸款。從現在起算,預計到2043年才能完成開發,總計18年。
 
 
虧錢又執意區段徵收,讓更多人無法被剔除
 
立刻被財務虧損風險連累的,是想剔除區段徵收的地主,無法如願被剔除。前項財務估算,是以抵價地比例40%為前提,抵價地比例越高,虧損就愈多。因此,面對居民要求「無條件剔除區段徵收」,市府的回應是:「沒辦法,這樣財務風險會更高。」因此只同意在限定條件下,剔除極少部分土地。
 
政大地政系兼任教授顏愛靜,在連署聲明中表示,市政府不應該以沒有足夠抵價地分配為由,採取最嚴苛的剔除方案。她認為,社子島既有九大聚落中,只要任何一筆土地所有權人要求剔除,就應該不計比例同意剔除。
 
台北大學都計所教授廖桂賢也質疑,開發時程18年,成本會增加多少?到時可能換一批新人進來,「這是一個留島不留人,用區段徵收迫遷居民的制度。」
 
「開發範圍及抵價地比例」審查,自從20206月送進內政部審查,至今已審查四次,前三次沒通過的理由,都是要求再跟居民溝通。
 
這一次,雖然居民還是認為市政府沒有溝通,也不處理他們提出的剔除書件,甚至社子島有8千多位地主,市政府只針對9個聚落的2806位地主調查,回收率只有21%。問題這麼多,陳述意見後離席的居民都說:「今天應該不會過。」
 
沒想到3個小時後,內政部就發新聞稿指「原則通過」。審查結論只有通過、不通過,為何會有「原則通過」?是不是連自己都對審查結果感到虛心。而這個審查通過後,也宣告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6年提出的「生態社子島」區段徵收案,經過8年,所有審查程序已接近尾聲。
 
 
社子島的爭議,在於「區段徵收」
 
一位居民在會中說:「公共建設是我們繳納稅金,政府編預算去做,竟然有國家是靠販賣私人土地獲利,來籌公共建設經費。而且,防洪是供不特定人使用,市府卻一直曲解只有社子島人受益,所以你們活該要被區段徵收。」
 
另一位居民說:「市政府只會拍照片說社子島多亂多髒,馬上可以改善的事,卻沒人在管,不懂市府在幹什麼。一直強調區段徵收才能改變社子島,我有房子卻搞到要去貸款,依照這個理論,全台灣是不是都該區段徵收?」

社子島最後留下的爭議,還是「區段徵收」。要改善環境、做防洪建設,在其他地方,中央不只編列公務預算補助地方,甚至還舉債編列特別預算,為什麼獨獨只有社子島,非要區段徵收不可?被禁建50多年,最後換來土地被政府瓜分,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無論如何無法說服社子島居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