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大潭藻礁是能源政策崩壞的照妖鏡

眼見為憑,蔡英文總統說:「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這是潘忠政老師
127日清晨在三接現場拍攝的照片。(/潘忠政臉書)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2.7
 
為了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民進黨用了許多對立策略,例如:沒有三接會缺電、沒有三接要燒更多煤、中南部空汙會更嚴重等等。但結果欲蓋彌彰,反而突顯失控的產業、能源、空汙政策。要解決缺電、空汙的方法不是「發更多電」去因應產業現況,而是從源頭「抑制用電」,而這必須從檢討高耗能產業做起。
 
或許把失控的產業、能源、空汙政策歸咎於民進黨並不公平,但拿過去的錯誤當藉口並非執政者的擔當,更無助於往前走。何況從能源局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民進黨的耗電更兇,過去10年每年用電成長1.3%,未來每年用電卻要成長2.5%以上。
 
 
支持耗能產業,是能源失控的主因
 
也就是說,民進黨把用電成長等同於投資增加,這點經濟部長王美花在公投說明會中已經證實。她說:「經濟發展就是用電成長」,直接承認民進黨已加速偏離「低耗能產業」的軌道。
 
而她似乎對於用電成長感到自豪,「我們確實有非常高的製造業,有創新,有能力供給全世界,這就是台灣經濟發展。」
 
這種思維跟人為造成的氣候暖化很像,而為了因應暖化造成的環境危害,不斷介入更多工程手段去解決,結果就是製造更多問題。最後人類終於覺悟,要解決暖化就要從源頭減少排碳做起,我們需要全新的生產方式,以能源來說,需要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效率,同樣的電可以生產更多,最重要是抑制用電成長。
 
 
耗電產業享有高電價,是在鼓勵浪費
 
但經濟部的政策卻並非如此,才會得出「每年用電成長2.5%」的結論,而且以不合理的低電價、低水價、低土地成本吸引台商回流或外商投資。工業用電2020年比2019年增加31億度,增幅2.1%。工業用掉55%的電力,卻享有較低的電價,住宅用電平均每度2.55元,工業用電卻只要2.44元。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年8月在一場座談中說,台灣電價太便宜,引誘浪費,「龐大貿易出超拐個彎看是廉價出賣電力」。外商也不諱言低電價的誘因,2012年來台投資的日商台灣住電鋼線,在向總公司分析來台設廠的優勢時就提到:「台灣有低得驚人的電價」。
 
低電價、低水價、低土地成本也引來許多無法提高就業、薪資的吃電怪獸。例如2013年在彰濱工業區設立資料中心的台灣Google2019年又在台南設第二座,接著去年宣布要在雲林設第三座。另一家外商微軟公司,也跟進宣布要在桃園南崁設資料中心。
 
而為了服務崩毀的能源政策,必須蓋更多電廠,燃煤也好、燃氣也好、或是再生能源,都是在增加供電的前提下做選擇,而這些選擇無論如何權衡,都無可避免在做破壞自然生態的事。
 
大潭藻礁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大家都說要讓下一代過更好的環境,但往往做的又是另一回事,反而不斷在揮霍下一代的自然環境。
 
 
為了永續環境,應該排除敏感區的開發案
 
德國環境部「2050 生態友善能源轉型」計畫主持人馮哈倫教授(Christina von Haaren2019年受邀來台時提到,德國環境部不會讓經濟部說了算,而是先盤點「不應被開發」的土地,最後只用了不到4%的國土,就能達成2050100%再生能源的目標。
 
但我們都是經濟部說了算,環保署都只有服務的份,幫忙通過區位不當的開發案環評,設計許多開脫工業汙染之名的抵換辦法,例如半導體排放的空汙可以用洗掃街抵。或是鋼鐵、石化的排碳可以到屏東種樹等等。其結果就是一個個通過環評、掛保證不會汙染的工業,都持續排放無法忍受的空汙,傷害人民的健康。
 
而為了掩蓋自己的不當政策,除了使用二元對立手法,也賠上更多誠信,選前蔡英文總統親筆寫下「藻礁永存」,被質疑三接破壞大潭藻礁後,上月底重回現場解釋她當年說的是「觀新藻礁永存」,並沒有說大潭藻礁也要永存。
 
 
美麗的地景不該毀在這一代人貪婪的手裏
 
然後她站在棧橋上說:「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當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明7個棧橋的橋墩其實有損傷0.4公頃藻礁後,行政院長蘇貞昌則順著總統的話說,棧橋是建立在礁石上不是藻礁。王美花則說:棧橋的橋墩是架在岩石上。
 
看到這些一個比一個誇張的說法,當年歡喜收入蔡英文親筆所寫「藻礁永存」的潘忠政覺得不可思議,在上周一場記者會中連說三次:「民進黨是不是把騙當成他們的核心價值了?」 

當政府的作為與人民的期望背道而馳,身為國民的義務就是用投票去告訴他們,台灣的未來要低耗能產業,環境保護要優先於開發,同意藻礁永存,美麗的地景不該毀在這一代人貪婪的手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