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本土溫體穩稱霸?百億基金不該成為開放萊豬的藉口

提升台灣豬,第一個要改的是活體拍賣。(動社提供)
 
文‧朱淑娟   2020.9.22
 
從蔡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都口徑一致說,為了降低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對養豬產業的衝擊,已經準備好100億基金,主要用來推動屠宰現代化及肉品冷鏈升級,以提升國產豬肉競爭力。
 
然而,上周蘇貞昌拿到立法院的簡報還出現「本土溫體穩稱霸」的字眼,這個跟屠宰現代化背道而馳的觀念,竟然同時出現在簡報中,而他在報告時卻渾然不覺。百億基金不要只流於口號,更不應該成為錯誤開放美萊豬的藉口。
 
 
台灣養豬產業還存在殘忍的活體拍賣
 
事實上,屠宰現代化及肉品冷鏈升級是2016年就在推的政策,就算沒有開放美萊豬,也是本來就該做的事情。而這個四年前推不動的政策,如今卻變成台豬對抗美萊豬的策略,農委會應該告訴大家,過去做不到的,未來為何可以?
 
為什麼要推動「屠宰現代化」?是因為台灣的豬隻屠宰系統過於殘忍及落伍,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歐盟等重視動物福利的國家,都已經推動在地屠宰、屠體評級,台灣卻還有85%的豬隻使用極為殘忍的「活體拍賣」。
 
為了取得較高的拍賣價格,豬隻會被跨縣市運輸,南部的豬運到北部、西部的豬運到東部,長途運輸、擠滿豬隻的車子沒有遮風蔽雨的設施。為了不要讓豬隻在運輸過程中嘔吐,事先還會被禁食,導致豬被運到肉品市場時早已累垮,接著被電擊、驅趕到繫留欄、活體拍賣、被下訂後還會在豬身上烙印標記。
 
而之後被屠宰的豬有七成會進入傳統市場,就是政府自豪的「溫體肉」,凌晨1點多屠宰完,5點多送到早市賣到中午12點,有的還繼續賣到下午的黃昏市場。豬肉遇到台灣的高濕熱天氣,容易產滋生細菌而發生食安問題。
 
蘇貞昌在立法院大讚的「台灣豬」,背後就有這些不想讓國人知道的真相。還好他沒有像回應立委蔣萬安那樣,問民眾你吃了這麼多年溫體肉有怎樣嗎?吃了有沒有怎樣是一個風險追蹤的科學議題,不是信口開河的話術。
 
 
屠宰現代化政策,早在四年前就推動
 
其實政府很清楚溫體肉的食安問題,2016103日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指出:「冷藏鏈的設置有助減緩肉品腐敗,為了提升畜牧業競爭力,請農委會鼓勵屠體運輸設備裝冷藏設備,推動肉品物流供應現代化。」
 
之後農委會訂定「肉品現代化設施補助作業要點」,並提出2017年到2020年的四年目標,要完成23個肉品市場附設屠宰場、至少120輛屠體運輸車、400個肉攤設置溫控設施。同時也列出明確的補助對象、方式、金額。
 
但農委會以「國人愛吃溫體肉」做為冷鏈系統做不起來的原因,但所謂「國人愛吃溫體肉」只是一種迷思,民眾愛的是某個特別品種,而不是溫體或冷藏。民眾在肉攤買肉回家就立刻放進冰箱,可見肉品要冷藏的概念是有的。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認為:「溫體肉只是民眾的購買習慣,只要政策願意改,民眾就會改。如果明知道溫體肉有食安風險,又說要用溫體肉對抗美萊豬,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而從這件事也可以證明,農委會也沒有準備好。」
 
即使提出百億基金,政府也沒有面對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對養豬產業真正的衝擊。這點2016年農委會的評估已經寫得非常清楚,白紙黑字寫的是:
 
「開放後估計相關產業影響約143億,包括每年19億的種豬產業將全面退出國內、佔國產豬15%~20%的加工產品將被取代。而且一旦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其他國家也會要求比照辦理,保守估計毛豬頭數將下降到七成,相關產業勢將同步遭受連帶影響,短期間可能造成結構性失業。」
 
 
台灣豬標章,必須能代表現代化屠宰的意義
 
而農委會因應開放後產業面臨的衝擊、以及民眾擔心的食安問題,以推動台灣豬標章來回應,用意是告訴民眾,我雖然開放進口,但你有選擇權,只要你不吃,產業就不會受影響,也不會有食安問題。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說法,前頭不把關,要靠標示實現選擇權,只能達到一部分的效果。
 
何況,任何農產品標章都代表一種特別的生產方式,而藉由標章希望推動生產及消費端的認知與行動,進而讓產銷朝更良善的方向前進,這就不只是產地標示而已。例如由民間與超市業者推動的「非籠飼雞蛋」標章,代表一種「反格子籠雞蛋」精神,也是支持動物福利的態度。而這個農委會本來應該做的事,卻是由資源很少的動保團體,很辛苦才建立起來的。
 
如果蘇貞昌要問:吃了格子籠雞蛋有怎樣嗎?可能大部分人都答不出來,但即使對人沒怎樣,卻是人對動物一種起碼的人道對待,更是進步國家的象徵。
 
因此,如果農委會要推「台灣豬標章」不只是指產地,而是要代表「屠宰現代化及肉品冷鏈升級」的標章,才能真正提升國產豬肉競爭力。這個做不到,台灣豬標章就沒有意義,而這跟是否開放美萊豬是兩回事,更不要混為一談。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