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營養午餐政策都六都優先,這是什麼奇怪的六都邏輯?(攝影/陳明仁)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6.8.16
從社會住宅、空汙政策、到修棒球場,什麼事都六都優先,彷彿台灣只剩下六都,只要把六都治理好,就等於國家治理好,這導致城鄉差距愈來愈嚴重。現在農委會連學童營養午餐都是這種六都思維,就看不懂是什麼邏輯。不管其他政策怎樣,至少全國兒童營養午餐這件事,應該吃得人人平等。
首先還是要肯定農委會,願意從九月新學期開始承擔校園食材安全。現在行政機關遇到爭議的事推都來不及,很少有人願意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攬,3日一場會議中聽到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以後學校午餐的食材有問題找農委會就對了!學童吃的米沒有自助餐店好吃也找農糧署!」很久沒聽到這種痛快之語。
農委會的想法是,要剝開食安的重重問題並一一解決,就從校園午餐做起,決定從九月新學期開始全面把關食材,要求食材應具備四個標章:CAS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吉園圃安全蔬果2.0標章。再加一個「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
透過這個機制可以讓學童午餐吃得更安全,一位民間人士就指出,現在校園午餐的風險食材高於衛生。陳吉仲自己也說,食材來源有沒有照契約走是大有問題的。除此之外,這個政策也有助於國內農業發展、以及兒童的食農教育。
教育部為此已行文給各縣市新的食材採購範本,並不是只發給六都,為什麼上周行政院通過的版本會變成從六都開始做起?事後農委會解釋,是考量目前有機食材供應鏈、以及地方政府的經費來源,才會從六都開始推動。
產地學童反而吃不到產地食材
也就是說問題有兩個,一是食材供應鍵、二是經費。如果是前者就更值得討論,農委會說目前擁有「四章一Q」的農產品約占10%,供應給全國學童營養午餐一定夠,所以並不是數量不足的問題。
而上次會中也提到,要落實這個政策一定要談「地產地銷」,陳吉仲說地產地銷不應該侷限在某個縣市,這個可以同意。但都會區的農產品都是由非都會區的縣市提供,如果要推動營養午餐用國產標章的農產品,以運輸距離來說,應該以產地就近的學校最合理,為什麼反而要遠運到六都?
農委會另一個理由是經費。不過上次會中也提到不少可以節省食材經費的做法,例如現在各校營養午餐都規定菜色、且一段時間內不得重複,當某個季節未生產這些菜時,業者就要買進口菜。但不同年紀需要的營養不同,比菜色更應該考量的是營養成分,這個如果改過來,經費運用就會比較有彈性。
從營養午餐打破城鄉差距
此外農委會也提到日本經驗,當營養午餐預算增加時,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家長各負擔一些。農委會就可以多補助願意配合的縣市。
還有間團體提到,目前的規定是業者要自主管理,有些業者光檢驗費一年就要花六、七十萬元,大家都在買同樣的試紙檢驗同一家供應商食材管理,造成資源浪費。既然食材要改為國產標章,這些標章取得時就有檢驗機制,如果能簡化業者的檢驗負擔,就能把經費省下來購買好的食材。
或許行政機關認為,因為六都的資源比別人多、制度比較完整,所以從六都先做起比較容易成功。但這是長久以來重六都的政策造成的,如果一直服膺這種想法,城鄉差距只會更嚴重,而都市化造成的問題更大。
是不是農委會從學童營養午餐開始轉變六都思維,讓縣市自己選擇要不要做,而不是一開始就鎖定對象,至少讓學童午餐能吃得人人平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