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域風機擾民、破壞生態,反對聲浪大,未來很難繼續推動。圖為8月14日大城風力,
被環評否決開發,是今年第2案。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9.2
原訂今天9月2日,在宜蘭五結舉辦的「宜風陸域風力計畫」,因反對聲浪大,業者自行取消。這是台亞風能三個東海岸計畫(東風、東成、宜風),其中一個,總計要在台東、宜蘭沿海,遍佈72支陸域風機。
經濟部推動陸域風機25年,主要分佈在西部沿海,雖然與民眾衝突不斷,但僅只於地方抗爭。這三個案子卻將反對聲浪,從地方擴大到全國,「不容東海岸美景被風機破壞」,民意共識度高。未來,除非經濟部定出可接受的安全距離,將風機擾民、生態破壞減到最低,否則陸域風機,已無繼續推動可能。
沒有安全距離,陸域風機到處擾民被抗議
經濟部2025年風力發電目標,陸域1.2GW,到今年5月,只完成937MW,目標已無法達成。相較之下,離岸風機推動順利,已超越3 GW目標。
陸域風機難以推動,主要是擾民,噪音、眩影、還有風機掉落風險,不只讓居民心裡壓力大,身體也不堪失眠、憂鬱困擾。有人默默忍受18年,期待再2年就能脫離苦海,結果等到更新改建,他能不抗議嗎?
而且西部沿海,有生態豐富的濕地,候鳥活動頻繁,也是農漁民養殖熱區,風機對人、對生態影響都很大。過去,經濟部為了達到目標,沒有把關,直接把案子轉送環評,句句為了國家再生能源,環評委員也多半不會阻攔。
但隨著人民對陸域風機反感,環委的想法也開始轉變,上個月彰化陸域風機審查時,委員張學文就說:「時代已經不同。」還有委員點名經濟部,「主管單位是否能定出一個規範,看多少公尺內不可以蓋。」
當場問經濟部能源署意見,回覆是:「陸域風機以無環境影響疑慮,及地方支持為原則推動。」不自己把關這兩個原則,反而不斷把違反原則的案子,送去環評闖關,直到上個月,還出現距離民宅只有60公尺的案子。
雖然被抗議後,業者取消這座,但500公尺內的民宅還是很多,也被彰化縣政府檢舉,疑似造假風機掃風範圍,審查結論:不應開發。
其實,環評委員要否決開發並不容易,除非明顯違法,或補償方案無法接受,否則通常會通過。然而不到半年,接連2個陸域風機被否決,除了環委考量安全距離,業者提出補助窗簾防眩影,好像施惠於人,也不合理。一位居民就說,他住得好好的,為什麼要給你補助,做本來並不需要的窗簾?
原訂今天9月2日舉行的「宜風陸域風機」說明會,因抗議聲浪大取消,
這個案子要在宜蘭五結、蘇澳蓋14座風機。(圖/業者說明書)
這個案子要在宜蘭五結、蘇澳蓋14座風機。(圖/業者說明書)
陸域風機轉戰東海岸,引發全面抗議
西部沿海找不到合適地點,業者就把目標轉移到東部,今年四月傳出要在台東縣太麻里、大武、達仁、成功、長濱設置58部風機,佈滿台東海岸線。當地居民傳出訊息後,獲得廣大回響。前經濟部長郭智輝說:「台東縣政府不同意,我們也不可能同意。」跟能源署一樣推給地方民意。
以為抗議後案子已取消,沒想到東風電力8月12日,還是在大武鄉舉辦環評前說明會,不管居民抗議,對著空蕩蕩的會場把簡報唸完、並宣布會議完成。過去可以這麼做,現在這麼做就很不聰明,透過直播,偏鄉訊息也能傳千里,經濟部想必也不會不管民意,直接轉送環評書審查。
接著是「宜風陸域風力計畫」,在宜蘭五結、蘇澳設14支風機。這次抗議聲浪,比台東大武鄉那場更大,宜蘭縣政府、不分黨派民代都反對。荒野宜蘭分會也提到,蘭陽溪口是水鳥保護區,「拒絕在濕地與生物遷徙廊道插下風機」。這個案子不要說環評,在經濟部這關就不可能通過。
如今陸域風機已經不是端出「推動再生能源」這種堂皇理由,人民就會支持。一旦人民不支持,政策就不可能繼續推動。除非訂出安全距離,把擾民、生態破壞減到最低,才有討論餘地。否則陸域風機,只能到此為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