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中南部空汙目標比北部寬鬆--二等公民的無奈?

 
第二期空汙治理方案,多數經費來自中南部國營事業,
應用於改善當地空汙,不宜訂定比北部更寬的標準。(/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
 
朱淑娟2024.1.30
 
環境部上周24日公布「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2024-2027)」,最受矚目的是把2027年的空氣品質目標PM2.5從原本全國適用的15微克切成兩個,一是全國目標13微克、二是中南部目標15微克(台中以南)
 
這是PM2.5納管13年來首次出現全國兩個目標,而且是把台灣本島從中直接切成兩半,苗栗以北的空氣品質目標較嚴、台中以南則較寬鬆,這麼明顯的畫分會加深中南部人民的相對剝奪感,而且打擊地方政府的改善決心。
 
 
空氣品質目標過於保守,投資與成果不成比例
 
2023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全國PM2.5平均濃度從2016年的20微克,降到2023年的13.8微克,但七個空氣品質區數值差異甚大。宜蘭、花東空品區6~8微克,北部、竹苗12~13微克,中部、雲嘉南、高屏14~18微克。最高、最低差到兩倍以上,所謂全國平均並無法呈現區域之間的差異。
 
而即使中南部PM2.5真的在2027年降到15微克,到時北部什麼也不用做,全國平均也一定會降到13.8微克以下,北部、中南部的差距還可能擴大。行政院投入四年700多億只追求這麼一點改善目標,投資報酬也不符合比例。
 
 
用電持續成長,讓空汙降不下來
 
2015年起歷任五位行政院長,他們都各自提出自己的空汙治理計畫,從2015年到2023年的PM2.5目標都是全國平均15微克,最新的陳建仁版本也沒有進步多少,不敢大刀闊斧改善的原因之一是用電不斷成長。
 
依環境部提供的資料,2022全國電力消費比2016年成長9.6%,以運輸部門成長17.9%最高,其次是工業部門成長14.9%。運輸部門用電成長跟汽機車電動化有關。2022年全國機車登記數1,439萬輛,比2016年成長5%,主要增加的是電動機車,2022年達63萬輛,比2016年成長7.8倍。另外,2022年汽油車登記數726萬輛,比2016年成長3.8%,電動汽車也提高到4萬輛。
 
 
汽機車電動化必然增加用電
 
雖然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的競選政見,並沒有提到電動車或禁用燃油車計畫,只提到「推動低碳運輸網絡」,不過汽機車電動化的政策應該不會改變,這點從環境部這些年來用空汙基金大力補助汰換電動機車可以佐證。
 
而新版的空汙治理計畫有多個跟汽機車甚至船舶電動化有關,以2025年為基準年,目標是電動公車占35%、電動小客車1.4%、電動機車7.9%
 
汽機車電動化必然增加用電,再以賴清德的能源政見來看,到2030年燃煤+煤氣發電還是占七成,而整本空汙治理計畫找不到核能兩字,然後又東拉西扯2050淨零,含糊其詞無法交代之間的矛盾。如果依照賴清德的政見,2030年廢核,汽機車用電又成長,化石燃料必然再增加,空汙減量也會更困難。
 
 
工業改善態度消極,空汙減量有限
 
另外一個無法積極改善空汙的原因,是對工業汙染改善太過消極。新版空汙治理計畫提到,要改善中部空汙最重要是台中電廠,包括510號機改善、14號機2025年轉備用。台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在媒體訪問時說,台中電廠每年燒煤量1200萬噸,只要減400萬噸,台中市PM2.5年平均就可以達到13微克。
 
而環境部在南部空汙減量策略中提到興達電廠、中鋼濕式煉焦爐汰舊換新、中油大林廠、林園石化廠改善工程,但這些改善幅度都有限。再加上民進黨在中南部縣市擴大電子業,台積電繼高雄廠之後,又傳出在嘉義縣設廠,這些都會大幅增加用電,在缺電、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大力擴張電子業只能說是錯置戰場。
 
沒錯,中南部的空氣品質現況是比北部差,但這並非固定現象,人民的願望、政府的責任都是期待空氣跟北部差距愈來愈小,最終一致。如果訂出中南部較寬鬆的標準,好像是說中南部空氣品質本來就應該比北部差。 

既然行政院再次編列四年、700多億治理空汙,而且宣稱主要經費將用於改善中南部空汙,因為這筆錢有一大部分出於國營事業的台電、中鋼、中油,而它們主要位於中南部,讓空氣品質目標跟北部相同只是起碼的要求。

沒有留言: